開發區概況
閩東賽岐經濟開發區位於閩東地理中心,福安市南部。轄8個村、1個社區,常住人口1.5萬人。開發區交通便捷,104國道貫穿全境,省道小浦線穿越東西。瀋海高速公路和建設中的溫福鐵路均由開發區南邊經過,白馬港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一類口岸。開發區規劃面積45平方公里,現轄區面積10平方公里。閩東賽岐經濟開發區於1998年5月由寧德地區行政公署批准成立,1991年4月經福建省編制委員會批准為副處級機構,1998年經福建省人民政府確認為省級經濟開發區。2006年3月,閩東賽岐經濟開發區經國家發改委公告為第四批通過審核的省級開發區,並更名為福建福安經濟開發區。同年,國家國土資源部2006年第14號公告,落實了福建福安經濟開發區四至範圍,規劃面積500公頃。
交通概況
賽岐開港於唐末宋初,到明清鼎盛時期就與日本和台灣、天津、上海等港口通航通商,目前已辟香港、澳門、廣州、廈門、神州、溫州、上海、南通、青島和長江沿岸航線。賽岐至下白石岸線已建有300-3000噸碼頭20座,白馬5000噸碼頭已破土動工,半嶼萬噸碼頭已上報立項。1997年10月國務院已批准白馬港對外國籍輪船開放。港口運輸歷史悠久,公路交通四通八達。104國道和省道小浦線在此交匯,規劃和在建中的雙福(福州至福鼎)高速公路和溫(州)福(州)鐵路也經過這裡,並開口設站點,距賽岐30公里的閩東機場也已動工興建。
經濟發展
憑藉著有"黃金水道"之譽的天然良港,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及開放優惠的政策優勢,賽岐開發區近年來兩個文明建設取得較快發展。經濟總量不斷發展壯大:2001年實現GDP10.6億元,比增18%,工農業總產值12.5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1.5億元,財政收入2730.8萬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億元。
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開發區共投入6億多元致力於基礎設施建設。大留22萬伏輸變電站、羅江4萬噸(現日產萬噸)自來水廠、萬門程控電話、行動電話等均先後投入使用;縱貫開發區36-42米寬、7公里長的主幹道及其配套工程基本完成。
賽岐港已建成300-3000噸級碼頭20座,3000-10000噸船塢4座,均已投入使用。2001年動工興建工程項目16個,投入建設資金近1億元。招商引資工作取得新突破:至2001年底,共引進各類項目120個,總投資77178萬元;外資項目17個,契約工引資290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000萬美元,已投產的有石板材、食品加工、塑膠彩印、陶瓷、打火機、冶金、建材、船舶修造等企業。並初步構建了建材、糧油、能源、船舶交易、農副產品等批發市場。開發區的開發建設和經發展翻開了新篇章。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完善,目前開發區內已建成一個性220千伏和兩個35千伏變電站,並與省電網聯網;規劃日產4萬噸水廠已完成第一期日產1萬噸工程,郵電通訊已達到國內先迸水平,區內路網設計合理,主街道42米,能滿足各功能區需要。
服務機構齊全。區內金融保險機構和公安、工商、稅務等行政執法部門竭誠為投資者提供一條龍服務,一個視窗對外並實行服務公開承諾制。招商局、經濟發展局和投資服務中心、企業投訴中心、投資中介服務機構及駐
北京、上海、香港、深圳、神州、廈門等辦事處,為投資者提供投資導向諮詢和從立項到投產一條龍服務,且手續簡便快捷。
遠景規劃
優良的地理位置,港口、水陸交通立體式運輸體系,再加上紮實的工業商貿、物流基礎,賽岐開發區正成為三都澳最大的港口工業區之一。通過將本區域同其輻射影響區域聯成一體,從而促進這些區域對外打開通道,使得開發區內外的資源優勢互補、合理配置、經濟聯動發展。至2005年形成一個以臨海工業為主體,第三產業發達、高優農業配套的濱海新城區。至2010年將賽建成以工業為主導,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環境優美、外向度大、發展後勁足、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閩東經濟新區。
園區建設
賽岐歷來商業發達,市場繁榮,是歷史自然形成的區域貿易中心。開發區建立以來,商業貿易、交通運輸、科技信息等第三產業較快發展。到目前為止,區內共有企業566家,註冊資本10.59億元,個體工商戶905戶。開發區人口加快聚集,人氣日益興旺。新村建設、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市政管理等農村、社會事業邁上了新的台階。開發區將繼續發揮港口、區位、商貿綜合優勢,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省委“四求先行”和對寧德。提出的“三個先行”要求,積極融入環三都澳區域發展,繼續堅持以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為中心,突出工業,擴大招商,最佳化環境,保障民生,力爭在省級開發區中進位爭先,為福安發展,為推進海西東北翼中心城市建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