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城湖

賽城湖

主體湖區又名“賽湖”,因“賽過西湖”的美譽而得名。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區西郊,風景優美,在古代稱為“鶴問湖”,傳為歷史上記載的“截髮延賓”,“銼薦餵馬”,“封鮓責子”等故事的發生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尋陽城遺址位於其湖濱東岸。地理坐標為N29°39′-29°42′,,E115°45′-115°55′,湖面屬賽城湖水產養殖場所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賽城湖
  • 外文名:Saicheng Lake
  • 地理位置:江西九江
  • 注入:長江
  • 湖泊類型:河跡窪地湖
  • 生態功能:九江市應急飲用水源地
  • 特產:“鶴問”牌大閘蟹
賽城湖屬於河跡窪地湖,由賽湖、長港湖、大城門湖等子湖組成,各子湖間多有低矮堤壩相隔,冬季枯水期各子湖形成獨立水域。水深0.5-1.0m,夏季豐水期各子湖彼此通成形成統一大湖。湖泊形態極不規則,湖底淤泥深厚,水位17.5m,長14.0km,最大寬6.5km,平均寬4.38km。原有面積84.56平方公里,圍墾後現有面積61.32平方公里。最大水深3.4米,平均水深2.24米。湖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7℃,一月平均氣溫4.2℃,極端最低氣溫-9.7℃,七月平均氣溫29.0℃,極端最高氣溫42.0℃。積水面積960.9平方公里,補給係數15.7。湖水依賴地表徑流和湖面降水補給,入湖河流位於西南、南部,均為山溪性河流,源短流急,其中以長河最大,長76.0km。次為螞蟻河、烏石河和蔡橋河等。出湖河道位於湖的東北部,建有賽城湖閘。河水北排長江,當長江水位高於湖水位時,亦可啟閘引江水入湖。湖泊漁業生產原以天然捕撈為主,60年代後,養殖生產逐步得到發展。養殖方式以圍欄為主,放養種類主要是魴、草、鯉、鰱、鱅等,此外還放養河蟹。
作為九江市郊的一個內湖,距著名的候鳥越冬地鄱陽湖約20公里。近年來,來賽城湖越冬的各類候鳥超過1萬隻,其中更有白鶴、小天鵝等國家一、二類保護鳥類。九江有關部門更是成立了賽城湖越冬候鳥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站,對在當地越冬候鳥進行保護。
1957年12月,江西省直屬機關、大中院校500餘名幹部、知識分子回響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上山下鄉”的號召,與500餘名解放軍轉業軍官一道於賽城湖邊創辦“國營沙河—賽湖農林牧漁綜合墾殖場”,隸屬省農墾廳,九江縣代管。1960年8月,改隸省水產廳,時以所在地域“賽湖”、“城門湖”二湖首字和毗鄰九江市城區之義改名為“國營賽城湖綜合墾殖場”。 1968年9月,下放九江縣管理。1982年9月,改稱“國營九江縣賽城湖水產養殖場”(同掛“國營九江縣賽城湖綜合墾殖場”牌),為政企合一單位。2007年4月中共九江市委、市人民政府回響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沿江開發”的戰略決策,將賽城湖場所轄的陸地納入沿江開發板塊,並於2009年3月將其中12個分場劃歸九江開發區,成立“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賽城湖墾殖場”;水產分場、城門分場大湖共56000畝水面和賽城湖大堤繼續歸屬九江縣。 轄區面積6200畝,戶籍人口6102人。
賽城湖老閘賽城湖老閘
賽城湖歷史悠久,本名“鶴問湖”,由湖畔一座古村莊——鶴問塞而得名,“鶴問湖”被使用了一千七百多年,1958年才被“賽城湖”代替。“鶴問湖”傳說頗多,其中“陶侃葬母”最為出名,據《九江府志》記載:“鶴問湖在府城西一十五里。世傳晉陶侃擇地葬母至此,遇異人云:‘前有牛眠處可葬’。言畢,化鶴而去,因名。陶侃母親湛氏是歷史上少有的幾位賢母之一。她和孟母仉氏、岳母姚氏齊名,“截髮延賓”、“封鮓責子”的故事傳為佳話。 此外,湖面風景優美,康熙年間,九江府通判(三把手)江皋(字在眉安徽桐城人)於某年初春,率二三僚屬前往鶴問湖踏青,寫下《過鶴問湖》詩。詩云:鶴問湖邊草乍青,馬蹄沖濕雨初停。村煙過午深聯屋,野水當春遠上汀;雁落殘沙飛欲倦,鷗眠芳渚夢難醒。漁人隔歲移家去,白晝雙扉傍岸扃。1981年5月,江西省文物普查在九江縣搞試點。一支由專業人員組成的調查小組對賽湖村(即鶴問賽)屬境七里湖灘古城遺址及附近塞口、塞墩、玉兔山的古墓葬群作了全面調查,採集和徵集到大量文物、標本,肯定了古城遺址的位置,定名為“六朝尋陽城遺址”,並認為其曾為縣、郡、州所。古城東西兩面都是面積萬畝以上的湖泊,東邊湖明代叫陶家湖,現名七里湖(也有叫八里湖);西邊湖叫鶴問湖(即賽城湖),兩湖由謐水溝通。古時只有兩條早道出人,東北方向至謐城;南道至廬山腳下連線釋道。運輸依賴舟揖,戰爭憑藉船艦、六朝時是介於建康與荊州之間的長江水道上的重鎮,為兵家必爭之地。此外有學者認為,三國柴桑城,即“六朝尋陽城”。
古尋陽城遺址上的瓦當古尋陽城遺址上的瓦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