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佛-巴勒斯特羅斯

賽佛-巴勒斯特羅斯

賽佛-巴勒斯特羅斯是1957年在西班牙北部鄉村的一個小鎮Pedrena出生的高爾夫球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賽佛-巴勒斯特羅斯
  • 外文名:SeverianoBallesterosSota
  • 出生日期:1957年4月9日
  • 出生地點:西班牙Pedrena
詳細介紹,個人簡介,個人賽事履歷,

詳細介紹

身高:183cm
體重:88.9kg
興趣:騎車,釣魚,打獵
現住地:西班牙
轉為職業球手時間:1974年

個人簡介

1957年,巴勒斯特羅斯出生於西班牙北部鄉村的一個小鎮Pedrena。他的父親是個農場勞工,在巴勒斯特羅斯做球童並學習打高爾夫的球場附近的田地里勞作。7歲左右,巴勒斯特羅斯就跟著後來轉為職業球手的哥哥Manuel學習打高爾夫——這么說也許不太準確,因為實際上,可以供他打球的只有一支陳舊的3號鐵桿。之後一年多的時間裡,巴勒斯特羅斯就是用這唯一的一支球桿從不間斷地練習著,直到他能夠用它打出各種各樣的球:低彈道球、高彈道球、左弧球、右弧球、左曲球、右曲球……他常常把球打進農場田地的深草叢裡,堅硬而骯髒的泥土路上,或者埋在自己家小屋後面土地里的番茄罐頭瓶里——作為一個農場勞工的小兒子,他是不被允許在附近唯一的高爾夫球場上打球的。
卑微的出身和窮苦的條件並沒有阻止巴勒斯特羅斯的高球天賦逐漸顯現。17歲那年,他轉為職業球手。不到兩年時間,他已經積累了一些歐巡賽經驗,甚至有一次成功奪冠。1976年,巴勒斯特羅斯在英國公開賽中敗給JohnnyMiller,與JackNicklaus並列第二——這對於一個極少擁有這種高水平巡迴賽經歷的年輕人而言,真是個足以令他暈倒的成就。接下來的兩年中,他的名聲隨著成績一路飆升,11個巡迴賽冠軍(10個在歐洲,1個在美國)讓他成為歐洲響噹噹的高球偶像。然後,就是本文開篇那段所描寫的1979年英國公開賽了。那屆公開賽儘管讓巴勒斯特羅斯在歐洲之外的高壇名聲大噪,但並不能因此說他是一夜成名,因為這位天才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曾經困難環境中的那支3號鐵桿。
“停車場冠軍”
見證過1979年英國公開賽(BritishOpen)的人們永遠不會忘記那場精彩的決戰。整場比賽中,22歲的巴勒斯特羅斯都沉醉於近乎瘋狂的發球表演:四輪比賽他只有8次將球正正經經地發到了球道上。他像個鬥牛士抖動那塊招惹是非的紅布一樣任性地揮動著手中的發球桿,打出的球到處亂飛。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冀望利用這種狂野發球在錦標賽球場上揚名立萬——但是,如果這個人是巴勒斯特羅斯,這座球場是RoyalLytham,情況就另當別論了。英國RoyalLytham球場因為其狹窄、古怪、九曲迴腸一般的球道以及嚴苛的長草區使眾多好手望而卻步,而巴勒斯特羅斯的籌碼卻是堪稱“毫無章法”的發球和令人嘆為觀止的救球天賦。
最後一輪開始時,巴勒斯特羅斯落後HaleIrwin兩桿,領先JackNicklaus一桿。後兩人都是極為穩健的球手,有著豐富的錦標賽實戰經驗。巴勒斯特羅斯對此毫不在意,前兩個洞之後,他就憑藉一個“小鳥”和一個“帕”領先了。進行到6號洞,巴勒斯特羅斯的發球居然朝向偏離球道足足90度的地方飛去,落在了14號洞的球道上。第二擊,他將球打過了果嶺50碼。難以置信的是,即便是如此幾次三番地折騰,他居然還是成功保帕!緊接下來,他的小白球不斷飛進長草區,可是他仍然不依不饒地將領先位置帶進了後九洞。
重頭戲在16號洞上演。那是個353碼的4桿洞,巴勒斯特羅斯秉承自己一貫的發球作風,將球打到了球道偏右大概30碼的地方,而那裡正巧是電視台採訪車的停車場地。而後,他在眾目睽睽之下揮桿一擊,小白球應聲而起,直直飛向果嶺,在距離球洞不到14英尺的地方穩穩地停住。第三擊,推桿成功,他憑藉一個足以讓對手瞠目結舌的birdie奪冠。也就是從那次比賽之後,巴勒斯特羅斯獲得了“停車場冠軍”的美譽。

個人賽事履歷

20世紀80年代,高壇實力的天平逐漸由美國向歐洲傾斜,而這個進程正是從巴勒斯特羅斯的1984年的成功開始的。
1984年英國公開賽進行到最後兩個洞時,比賽氣氛令所有在場觀眾都不覺屏息凝氣:兩個當時世界頂級球手——TomWatson和賽佛·巴勒斯特羅斯,在高爾夫最具歷史性的比賽場地——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古老球場,進行對決。但是,這次決鬥不同於以往面對面的白刃戰,因為兩人被分在不同的兩組中比賽。巴勒斯特羅斯在倒數第二組,沃森在最後一組。而這更為本來就分外緊張的局面增添了一個不穩定因素。
當然,兩位球手都具有奪冠的迫切理由:沃森已經贏得了5屆英國公開賽冠軍(1975年,1977年,1980年,1982年和1983年),此次的勝利將會使他與傳奇球手HarryVardon齊名,成為最偉大的英國公開賽冠軍。作為1979年的英國公開賽冠軍,巴勒斯特羅斯,這個勇敢的西班牙天才似乎更有必要贏得這場比賽。此外,兩人唯一的一致觀點就是:在聖安德魯斯球場贏得英國公開賽,具有極其特殊的意義。
客觀地看,兩人也算實力相當:沃森的口袋裡已經裝進了8個大滿貫賽事冠軍獎盃,包括1977年和1981年兩屆名人賽冠軍、1982年美國公開賽冠軍以及之前提及的5個英國公開賽冠軍;27歲的巴勒斯特羅斯比沃森小7歲,但是也已經獲得了三個冠軍(1980年和1983年名人賽;1979年英國公開賽)。就獎金排名而言,沃森已經四次在PGA巡迴賽獎金排名中拔得頭籌,而巴勒斯特羅斯也在歐巡賽的同類排名中三次領先,兩人同樣不相上下。
最後一輪開始時,沃森與澳大利亞球手IanBaker-Finch並列領先,巴勒斯特羅斯和同組的BernhardLanger落後兩桿。很快,Ian和Langer相繼退下陣去,分組賽實際上已經變成了沃森與巴勒斯特羅斯的雙人對決。
聖安德魯斯球場的17洞,Road,是高爾夫球洞中最著名也是最難打的一個,它的左側有個縱深的沙坑,右側是一條護衛著果嶺、阻礙著球手第二擊的球車道。巴勒斯特羅斯這次發球仍然沒有違背常規,小白球落進了果嶺左側的長草區。之後,他用6號鐵桿將球高高地切上果嶺,球停在距離球洞不到15英尺的地方。另一邊的沃森則準確地將球發到了球道中央,但是第二擊卻打得偏右,儘管也救球成功,但面對的是個30英尺的推桿。巴勒斯特羅斯像往常一樣推桿擊球,小白球也照樣從容進洞——或許是巴勒斯特羅斯隨後在空中揮舞拳頭和興奮的咆哮影響了沃森,他的推桿失誤了。巴勒斯特羅斯贏得了個人第二個英國公開賽冠軍,而對於沃森來說,這次比賽則是他職業生涯朝向低谷的轉折點。
一年以後,巴勒斯特羅斯作為歐洲高爾夫球隊成員參加萊德杯的爭奪大戰,成功地打破了美國自1957年以來對這座獎盃的壟斷,也向全球高壇宣告了歐洲高爾夫的雄起。
巴勒斯特羅斯自1974年轉為職業球手至今,共獲得87個世界冠軍,其中包括3個英國公開賽冠軍(1979年,1984年和1988年),兩個名人賽冠軍(1980年和1983年),是歐巡賽第一位收入超過一百萬、二百萬、三百萬的球手。1976年至1995年共21年中,除了1993年,他每年都有冠軍獎盃入帳。
1988年三度奪冠英國公開賽之後的十年,巴勒斯特羅斯的職業生涯一路從頂峰滑至谷底。儘管在90年代中期出現了些許起色,但是終究無法抵擋衰退的趨勢:他還是能夠將球開出很遠的距離,大部分發球仍然是叫人頭疼的問題球,飛離球道,飛進長草區,等等。但是這次,即使是巴勒斯特羅斯也無能為力了。20世紀90年代是屬於尼克·佛度(NickFaldo)的,之後就是泰格·伍茲(TigerWoods)的天下,而巴勒斯特羅斯,只能在球場下遠遠地、遠遠地看著他們揮拳咆哮了……
自從去年十月因為關節炎離開賽場以來,巴勒斯特羅斯的病痛越來越嚴重。他的背部和頸椎都因此受到牽連,現在甚至搖搖頭都非常困難。但是,在日前宣布自己的職業生涯極可能在47歲就結束時,他居然拒絕了所有關於退役的討論,反而研究起2008年重返球場,參加美國常青賽的諸多事宜了——這對於一個幾乎不能動彈的人來說,無異於天方夜談。
但是,他是巴勒斯特羅斯。幾十年來,他努力將別人認為不可能救回的球切上果嶺,他的手中只要沒有球桿就會覺得不舒服,他甚至被ErnieEls等世界頂級球手稱為歐洲高壇的阿諾·帕瑪(ArnoldPalmer)。對於一個一直致力於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人來說,天方夜談果真不能實現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