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欣巴哈

賴欣巴哈

漢斯.賴欣巴哈(hans reichenbach,1891——1953)是德國著名哲學家,早年在斯圖加特工學院、柏林大學、慕尼黑大學、哥丁根大學學習工程、數學物理學和哲學;在愛爾蘭根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賴欣巴哈
  • 外文名:hans reichenbach
  • 國籍:德國
  • 出生日期:1891年
  • 逝世日期:1953年
  • 畢業院校:愛爾蘭根大學
簡介,理論,

簡介

曾經在柏林大學跟隨愛因斯坦研究相對論;後在德國斯圖加的工學院、柏林大學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堡大學任教;1938年赴美,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同時曾在哥倫比亞大學、巴黎大學講學。他著作甚豐,主要有:《經驗和預測》(1938)、《量子力學的哲學基礎》(1944)、《科學哲學的興起》(1951)等。
賴欣巴哈早年信奉康德哲學,堅持唯理主義,後受石里克影響,轉向邏輯實證主義。不過他自稱其邏輯證實主義觀點為邏輯經驗主義,但基本觀點是與卡爾納普以及其他邏輯實證主義這是一致的。他跟卡爾納普一樣,堅持經驗證實原則,堅持分析命題與綜合命題的絕對區分,堅持主張一切形上學命題都是沒有意義的偽命題,並主張哲學的任務不是研究世界觀或本體論問題,而是對科學的命題系統進行邏輯句法的分析,等等。他被尊為邏輯實證主義運動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的思想對整個邏輯實證主義運動有重要影響。

理論

1. 機率論的意義理論
賴欣巴哈以機率的意義理論對邏輯實證主義經驗證實原則和意義理論作出了某些修正,這正是他的邏輯經驗主義區別於卡爾納普的邏輯實證主義的一個標誌。
賴欣巴哈從分析語言著手,探討了意義問題。他認為,命題是語言的最小單位,因為孤立的語詞沒有給人任何意義,而只有把它們按一定的語法結構組合起來構成命題後才有意義才有真假可言。
他指出命題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已經證實的命題,是關於過去和當下的的事實命題。人們能夠斷定它們的真值,具有二值性。二是尚未證實的命題,如關於未來的事實命題。這類命題人們不能準確的斷定真假,只能做出一些預測性的權衡,這種權衡是一系列從最不確定到不同程度的確定,以致非常確定的連續量。它們的精確計量是機率。
所以從上述觀點,賴欣巴哈提出了兩種意義理論:真值意義理論和機率意義理論。
他說,一般的邏輯實證主義都採用真值的意義理論,但是這種理論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它只適用於已經證實的命題。對於如”太陽內部溫度是4000萬度“這樣一個命題就是一個理論命題,只能還原成一組關於電、光、輻射、顏色等等的直接經驗命題,他把這種間接命題還原為直接命題而得到證實的方法論原則,稱為“復歸原則”,但是也是有漏洞的,這會導致一個間接命題與一組直接命題之間並不存在邏輯等值關係。它們是無法“毫無剩餘”地還原為直接命題的。它們之間不存在必然的邏輯蘊含關係,而僅存在或然的機率蘊含關係即“機率連結”。(歸納命題)
這樣賴欣巴哈就提出了一個新的原則:任何命題,如果有可能權衡其機率的,就有意義,否則就沒意義。例如有關未來的普遍性命題,人們雖不能以經驗確定它們的必然性,但是有可能確定他們的或然性或機率,因而它們是有意義的。
2. 機率的歸納理論
在傳統看來,科學知識應該是確定無誤的必然知識。由於歸納實施不能從邏輯上找到這種確定性的可靠保證,因而就懷疑歸納推理的合理性。其實,歸納知識並非必然性知識,而只是不確定的或然性知識。比如,太陽過去每天從東方升起,雖然不能保證他今後也從東方升起,但是卻說明它今後有可能從東方升起;而且,過去它從東方升起的次數越多,今後它從東方升起的可能性就越大。這就是說:歸納知識是科學知識,科學知識並非必然是確定無誤的知識,而只是或然的機率知識。
因為賴欣巴哈認為,歸納問題的關鍵是科學知識是否具有必然的確定性的問題,如果堅持“科學知識無錯論“,認為科學知識是必然的確定性的知識,那么歸納問題就不可能得到徹底解決,最終必然陷入笛卡爾、康德的先驗主義或者休謨的懷疑主義;反之,如果拋棄科學知識無錯論,堅持科學知識可錯論,認為科學知識不過是一種不確定的機率或假設,那么上述”歸納問題“就不存在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