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鹽茶

賣鹽茶

賣鹽茶又稱挑鹽篰、賣鹽婆、後又演變成挑花籃、花籃舞,後人有把花籃改成宮燈,又演變成花燈舞。是上海市南匯區古老的傳統民俗舞蹈。誕生於元代至順帝(1332——1333年)時,下沙鹽場西鶴坡塘撥賜莊一帶。那時候南匯還是一片鹽場,鹽民們煮海熬波,受盡官府、鹽霸的欺壓,為生活所迫,便冒險販賣“私鹽”。日後,為了掩蓋鹽捕的耳目,他們在鹽篰下面裝鹽,上面用茶葉遮蓋,打扮成賣茶葉的小販串門兜售,後又改用杭州籃賣鹽,喬裝走親戚暗地裡販私鹽。在歷代的志書上,屢有《鹽婦苦》、《鹽夫嘆》的詩文、歌謠記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賣鹽茶
  • 別名:挑鹽篰、賣鹽婆
  • 誕生地:下沙鹽場西鶴坡塘撥賜莊一帶
賣鹽茶,表演形式,意義,

賣鹽茶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賣鹽茶孕育於古鹽場,一般出沒於民間廟會,傳統節日,風行於南匯和浦東各地,亦以下沙、新場特別盛行。時有“下沙廟會新場戲”,必有賣鹽茶參與廟會行街活動。較有代表的賣鹽茶表演隊有1925年祝橋鎮的朱引根為首的一支,解放後,又傳授給衛龍娟、朱林寶等人表演;新場鎮從六十年代到2006年又湧現了許多隊伍,解放初由鄉村表演隊,後有大中華橡膠廠表演隊,廿一廠表演隊,商標廠表演隊,文化站表演隊,文化中心表演隊等等;出現在各屆藝術節中還有三墩鄉、橫沔鄉等表演隊。2006年3月,新場古鎮桃花景點表演上,有新場鎮文化中心根據下沙族撥賜莊鹽民圍著百花公主跳起了鹽篰舞的故事情節,專門編創了《賣鹽茶》歌舞劇。
民間傳說故事《賣鹽茶》民間傳說故事《賣鹽茶》
近幾年來,傳統舞蹈《賣鹽茶》在傳承原有風格的基礎上,以全新的表現手法,揉進時尚元素,使這一古老藝術重放異彩,曾先後應邀參加市區重大文化活動的展演展示,在上海桃花節開幕式、長三角龍華廟會、上海世博會展演等,備受好評,獲得了多項殊榮。
最新版的《賣鹽茶》在今 年“上海之春”群文新人新作展評中獲得了一等獎,得到了廣泛的讚譽。

表演形式

《賣鹽茶》的表演形式一般分戲劇性和不帶戲劇性兩種:解放前常為男扮女裝,帶有戲劇性的舞步表演,前面有鹽商、鹽婆、帳房先生,中間一群挑著杭州籃的“賣鹽女”,頭帶方布巾、臉戴墨鏡、身穿布襟衣、腰系折褶裙,扭折“十字步”、“波浪步”一路唱著[楊柳青]調,一路上舞步前進,後面跟著鹽捕(後改鹽警)等角色,頗為詼諧;解放後改成了一群女子穿著鮮艷的民族服裝,變換著隊形作精彩表演,鹽擔的竹籃也改成了精緻的花籃、八角籃、荷花籃等等……肩上的扁擔,也換成了各色綢帶代之,音樂配以[喜洋洋],充滿著喜慶的氣氛。

意義

《賣鹽茶》源出鹽場,為鹽民生活的寫照,從它的演變過程來看,它反映了頗具海洋南匯特色的文化價值。保護民間舞蹈《賣鹽茶》,對研究上海浦東發展史也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然而,受前段時間外來文化的衝擊,《賣鹽茶》已處於頻危淡漠狀況。為此,必須搶救弘揚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