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賣雞調
- 曲種:傳統曲藝
- 發源地:廣東省
- 文化級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簡介,唱詞,起源,
簡介
賣雞調是廣東省傳統民歌一種,唱詞字數不限(七字句為主),不分上下句,押韻。唱腔有固定過門和拉腔。易唱、動聽,深受民眾接受和歡迎。開平賣雞調用開平方言演唱,信手拈來,隨口而唱。
唱詞
雄雞歌(賣雞頭帽):
雄雞呀雄雞,頭頂鳳冠足踏泥。
風雪飛飛無亂語,星斗沉沉不亂啼。
自古江南無雞種,張趙二郎帶它來。
日食主人三抓米,兩腳爬沙不染泥。
祈禱歌:
雄雞最旺相,生猛聲響亮。
跳起禾樓添百福,上下神靈護村場。
一祝眾老鄉,天時得順暢。
風調雨順隨心想,一年四季慶吉祥。
二祝眾老鄉,地利迎合上。
土生白玉六畜旺,地出黃金滿糧倉。
三祝眾老鄉,人和成風尚。
子孝孫賢敬師長,妯娌和睦喜滿堂。
起源
開平賣雞調是在長期的社會歷史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很強地域性的民歌曲種。晉唐以來,中原多次戰亂,大批民眾避亂南遷,中原文化隨之帶入。人們口頭創作、傳唱的民間歌謠與周邊地區的民謠交流融合,逐漸形成了風格獨具的開平民歌。至20世紀初,木魚、夾房歌、童謠、女嫁歌、哭喪歌等已頗為流行。後來又在喃嘸(道士)歌的基礎上發展了賣雞調、禾樓歌、八仙腔、梅花調、小賣雞等曲種,在民間廣為傳唱。其中的賣雞調是最具開平本土特色的戲曲曲種,故稱“開平賣雞調”。它是由原來喃嘸(道士)做法事時唱的歌演變、發展而成。原來唱詞的迷信成分較多,後來,隨著時代的改變,唱詞也注入了新的內容。新中國建立後,開平文化部門開展對賣雞調的挖掘、整理和普及工作,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賣雞調演唱活動的全盛時期,湧現了一大批作者和歌手,創作了一大批作品,使開平賣雞調從鄉間田野走上了大舞台。
1965年7月,廣東湛江市遂溪縣成立遂溪縣文藝輕騎隊,到廣州第一師範學校參加集訓。期間,用賣雞調演唱的節目《捉妖怪》由恩平縣代表隊作示範演出,此曲藝節目也由此學習、引進遂溪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