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關

賢關

賢關,典故名,典出《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列傳》。董仲舒上書曰:“故養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他是說要培養人才沒有比辦好太學更重要的了,太學是產生賢士的地方,是教化的本源。後遂以“賢關”喻進入仕途的門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賢關
  • 拼音:xián guān
  • 注音:ㄒㄧㄢˊ ㄍㄨㄢ
  • 解釋:喻進入仕途的門徑。
詳細釋義,典源,譯文,釋義,運用示例,人物簡介,

詳細釋義

典源

《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列傳》
陛下親耕籍田以為農先,夙寤晨興,憂勞萬民,思維往古,而務以求賢,此亦堯、舜之用心也,然而未雲獲者,士素不厲也。夫不素養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養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國之眾,對亡應書者,是王道往往而絕也。臣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數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縣令,民之師帥,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師帥不賢,則主德不宣,恩澤不流。今吏既亡教訓於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與奸為市,貧窮孤弱,冤苦失職,甚不稱陛下之意。是以陰陽錯繆,氛氣棄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濟,皆長吏不明,使至於此也。唐·顏師古注曰:“關,由也。”

譯文

陛下親自耕種籍田來倡導農業,早起晚睡,為人民擔憂,思念古代治世,用心尋求賢人,這也是堯舜的用心啊,可是沒有得到賢人,這是因為平時對於士人沒有鼓勵勸勉的緣故。平時不培養人才卻想尋求賢人,就好比不雕刻玉卻要求玉有文采一樣。所以培養人才沒有比辦好太學更重要的了,太學是產生賢士的地方,是教化的本源,現在各郡國的人都很多,可是有些郡國還沒有應舉賢良文學策問、作對策的人,造就是因為王道在那裹經常斷絕。臣希望陛下興辦太學。聘請高明的教師來教育培養天下的士人,經常考問他們而使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那么英俊的人才就可以得到了。現在的郡守、縣令,就是百姓的老師和表率,是委派他們稟承君主的恩澤去宣揚教化的,師表不賢良,君主的仁德就得不到宣揚,恩澤就傳布不到下面。現在官吏既然沒有教育人民,或者不實行君主的法令,暴虐百姓,和壞人狼狽為奸,謀取私利,致使貧窮孤弱的人含冤受苦,流離失所,很不符合陛下的意願。所以陰陽錯亂,怨氣充滿,人民無法生活,在苦難中得不到救助,這都是郡守縣令們不賢明,才造成這樣的現象啊。

釋義

“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顏師古註:“關,由也。”後遂以“賢關”指進入仕途的門徑。

運用示例

錢起 《送李棲桐道舉擢第還鄉省侍》詩:“幾年深道要,一舉過賢關。”
《明史·職官志二》:“太學天下賢關,禮義所由出,人材所由興。”

人物簡介

董仲舒是我國西漢時期著名的今文經學家、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是中國儒學發展史和中國思想史上繼孔子之後又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史載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年不窺園”,是當時頗有影響的教育家。他向漢武帝建議“興太學”(即建立世界最早的大學),提出一系列在當時值得學習的政治主張,如限制土地兼併,解放奴婢,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等。漢武帝採納他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實現了思想文化的統一。儒家思想成為漢武帝之後的統治思想,並成為此後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主導思想,影響中國歷史達兩千年。他兩千年前就出生在現今的衡水市景縣廣川鎮董故莊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