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賢明夕照,雨里秋山畫裡禪,
賢明夕照
北臨葛溪,峰巒三面環抱的賢明山,總面積約25.5公頃,茂林修竹、綠樹成蔭,是一處景色優美的自然森林公園。聯魁古塔就坐落在賢明山頂,該塔始建於明萬曆46年,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佇立塔下,千年古鎮風光盡收眼底.半山腰間設有晚唐詩人羅隱雕像和詩文石碑的”羅隱碑林”建築,迎門石匾為藝術大師劉海粟所提寫.古典特色的建築館房在凹地綠林中錯落有致,東側的六角”昭諫亭”、西側的古剎遺蹟、北麓的周廷儒先輩墓,散發出千年古鎮歷史文化底蘊的韻味。
當地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春夏災害性天氣(洪澇、乾旱、颱風)較多
周邊景點:富春江、鸛山、碧東塢溶洞、龍門古鎮、天鐘山、楓林咽泉
雨里秋山畫裡禪
――記新登賢明山
踏入古城新登,往南眺望,視線跨過葛溪,便可見到賢明山。
賢明山是新城名山。
民國《新登縣誌》載:賢明山在縣南三里。山半平曠處廣福院在焉。山巔聯魁塔高聳雲表,地頗清靜。舒嘯亭遺址在賢明山東一里許獅子山。葛溪環繞其下,臨流瞻眺,風景頗形軒豁。
宋國子學錄、衛國公、左丞相,寧波鄞縣人鄭清之,有《賢明山避署》詩一首傳世。詩云:“路穿禾黍入郊扃,載酒追涼入寺林。一霎過雲疏雨後,斜陽古木亂蟬吟。好山閱盡世更變,流水不隨人淺深。惟有白鷗無一事,雙雙長占芰荷陰。”詩中斜陽古木蟬吟、流水白鷗荷陰,為世人描繪了一幅“雨里秋山畫裡禪”的山水畫。
鄭清之“載酒追涼”踏入的寺院,據《鹹淳臨安志》載稱,“舊為水陸院,在昌國院側,宋乾化二年建,大中祥符間改名廣福。”按宋無乾化年號,歷史上的乾化年號出自後梁,乾化二年為公元912年,而北宋大中祥符共9年,起訖時間乃1008年至1016年。另外,《新城萬曆縣誌》則雲該寺“皇佑中建”,查北宋皇佑年號乃1049年至1053年,可見不論哪種說法,都可證明廣福院是名符其實的千年古剎。
邑先賢、宋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許廣淵,有一首充滿禪意的《廣福院》詩,詩曰:“溪光山色照天晴,開豁襟懷遠眼明。每日風清生竹韻,有時雨過沸灘聲。夷猶水上漁舟逸,奮迅檐前燕翼輕。珍重老僧無個事,生觀群動競經營。”在千年歷史長河中,古剎歷盡風霜兵災。分別於明天啟間和清光緒間數次重修。今日所見的廣福禪院,則“誕生”於公元2005年。
賢明山的標誌性建築,是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的聯魁塔。這座距今390年的高塔,塔身全部用大青石砌成,六面九層。底層每面闊2·63米,東西兩面各有一門。第二層至第九層,每層對開兩窗;塔頂作雙覆盆,上加塔剎作四相輪葫蘆頂。全塔統高23米,基礎堅實,外觀宏偉,是古塔建築中石塔營造法式的代表作。現為省級文保單位。
聯魁塔又名賢明塔、聯奎塔,曾於清道光二年(1822年),在知縣武新安的主持下重修。武新安《重修賢明山聯奎塔記》敘其始末,說他初見此塔,“見危石岩岩欲墜,不得上,即心欲新之。”到壬午歲,築學山精舍,延師課多士館,開門見山而塔之與接。“日家謂塔居離宮有文明象焉,宜新之;形家謂塔如卓筆橫掃千軍鋒須銳焉,宜新之;望氣者又謂為國培才必先培其鐘靈秀者,宜新之。”武氏雖不信日家之流,但作為地方官的責任,“塔雖圯而未廢,張而相之可也”,於是“庀材鳩工,謀所以治之”,是役得到鄉紳百姓的大力支持,於道光壬午年(1822年)六月動工,“閱月告成”。塔修聳一新後,武氏“抉蘚讀塔中石,始知塔名‘聯奎’”,奎星經文緯武,知前賢立是塔意深且遠,乃“祝此邦之人文蔚起,炳炳琅琅,聯珠聯袂,乾青雲直上者”, 又“拾級而登,為左右望,見環登皆山,環山見蓬蓬佳氣”,想到新城的年輕俊秀們刻苦攻讀後,能成為國家棟樑之材,然後“法雁塔故事”,在此塔內“勒名青玉”,忍不住仰天大笑。
賢明山古蹟頗多,舊東安八景之一的“賢明舒嘯”,說的便是在賢明山東一里左右的獅子山舒嘯亭。此亭據說與大文豪蘇東坡有莫大因緣。另外,賢明山腳葛溪旁,舊有“登雲釣月”四個摩崖大字,相傳也出於蘇東坡的如椽大筆。
舒嘯亭後,是卓筆峰,峰上舊有筆峰塔。此塔建於明萬曆三年(1575年),比聯魁塔還要早43年。塔共七層,高六十尺,基廣九尺。
武新安《重修賢明山聯奎塔記》有“(塔)下為蘇公舒嘯亭,其東則羅給諫故宅在焉”二句,本邑清道光歲貢生丁廷玉《賢明舒嘯》詩也說“釣月無鉤終浩蕩,登雲有路莫徘徊。”可惜筆峰塔、舒嘯亭、登月釣月早已湮沒不存,羅隱故宅以及鼉江上空的青白二氣更是早已成為歷史陳跡。幸好有羅隱紀念館在此,近年廣福院又得以重建,日前再聞聯魁塔即將修聳完畢,想到它日憑弔有據,喜不自禁,老懷大開,浮三大白後醉眼記之。
賢明夕照景觀圖
此組圖片為改造後賢明山新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