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小園牡丹有感

《賞小園牡丹有感》是南宋詩人陸游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首、頷聯落筆中原,讚美洛陽、長安牡丹天下第一,可惜自己無緣親睹,其嚮往之情溢於言表。頸聯,表面是指斥俗人,實是抨擊當局。尾聯點明作者心中所感,托出詩人抗金之志。這首詩全篇結構首尾圓合,意脈連貫,氣勢奔放直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賞小園牡丹有感
  • 作者:陸游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劍南詩稿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賞小園牡丹有感
洛陽牡丹面徑尺,鄜畤牡丹高丈余。
世間尤物有如此,恨我總角東吳居。
俗人用意苦侷促,目所未睹輒謂無。
周漢故都亦豈遠,安得尺箠驅群胡。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鄜畤(fū zhì):秦文公祭祀白帝處,在今陝西富平縣,漢屬左馮翊,為長安“三輔”所轄,詩中借指長安一帶之地。唐宋時代,長安、洛陽牡丹極盛。
⑵尤物:本指特別出色的人物。此指牡丹。
⑶總角:古代未成年的男女,將頭髮總聚起來束成兩個角,堆於頭頂左右兩端。後用總角代指孩童時代。
⑷侷促:見識狹窄。
⑸周漢故都:指長安、洛陽。
⑹尺箠(chui):一尺長的馬鞭。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洛陽牡丹的直徑能達到一尺,鄜畤牡丹能長到一丈多高。
人世間有這么美好的事物,可遺憾的是我年少時住在江南卻不曾看到。
世俗之人苦於心地狹窄,沒看到的事物就認為根本沒有。
我們的故都就在左近,何時能夠操起長鞭將胡人趕跑,重鑄我大漢江山!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嘉定二年(1209年)的晚春,時陸游八十五歲,距他逝世還不到一年。陸游賞小園牡丹聯想到洛陽、長安牡丹的盛況,感嘆這兩處失地不能收復而寫了下這首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詩並不為題目所拘去寫“小園牡丹”,而是從“賞”花“有感”生髮開去,寫到遠處。前四句,敘事。唐宋時代,長安、洛陽牡丹極盛。《唐國史補》:“京城貴游尚牡丹三十餘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執金吾鋪官圍外寺觀種以求利,一本有直數萬者。”有高到“丈余”的牡丹,並不奇怪。洛陽的千葉牡丹,花面“大可徑尺”,超過“姚黃”、“魏紫”等名種,也見於花譜。詩中起二句是實寫,並非誇張,但能抓住要領,突出特點,使人感到長安、洛陽的可羨。“世問尤物”句,承前兩句作總評;“恨我”句以少年居住江東吳越之地,不能見到兩地名花為恨作轉接,以補足讚嘆、嚮往之情,並落腳到詩人自身,把寫花與寫詩人的生活和感想聯繫起來,使詩篇不成為脫離自身的單純詠物之作。這兩句以轉帶結,也寫得非常道健,使勁氣保持不懈。
後四句議論。開頭兩句說有些人因為見識的“侷促”狹隘,往往對自己眼睛沒有見到的就否認其存在的可能,有如《莊子·秋水》所說的:“井蛙不可以語于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這兩句,從賞花的感想引起,從平時生活中得出一條經驗,富有哲理意味。著一“苦”字,一“輒”字,可見出無限的感慨。來自生活實際,從作品形象生髮,又滲透作者的深厚感情,這樣的議論筆墨,既能益人之知,又能動人之情。
結束兩句,以“周漢故都”點明長安、洛陽兩地的歷史地位,以不能揚鞭執筆驅除敵人表明兩地還在被占之中;“亦豈遠”,憤恨當權派軟弱無能、不能收復並不很遠的失地。這兩句點明“有感”的中心思想,是又一層的議論,這層議論,表現出詩人的一貫的理想願望,帶著他的更深的感慨,為全詩留下最沉痛、最激昂的尾聲,又呼應賞花,呼應開頭兩句。
陸游詩雖氣勢奔放直下,卻都有回斡之力,所以雄邁而不嫌直致,傾瀉而終趨沉厚。

名家點評

商丘師範學院中文專業教授王增斌《陸游集》:“前人寫牡丹,語多絢麗;這裡寫牡丹,卻用粗線條勾勒,只兩句已把牡丹寫足。陸游詩的老筆勁氣,於起處已撲面而來。”

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祖籍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陸游是堅定的抗金派,因而在仕途上不斷遭受頑固守舊派的污衊與打擊。中年後入蜀,任蜀帥范成大的參議官。雖未實現其破敵復國之心愿,但中年時期的軍旅生活為他的詩詞創作積累了大量素材。晚年後,陸游閒居山陰老家,臨終之時依然惦念國家的統一。其一生筆耕不輟,今有九千三百餘首詩詞傳世,輯為《劍南詩稿》,有文集《渭南文集》《老學庵筆記》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