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賓安鎮
- 別名:枷板站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東北
- 下轄地區:9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賓安鎮
- 電話區號:0451
- 郵政區碼:150422
- 地理位置:賓縣中東部
- 面積:157平方公里
- 車牌代碼:黑L
地理環境,歷史發展,歷史沿革,概況,沿革,區劃,
地理環境
賓安鎮全境南部多丘陵,北部多平原,馬蛇子河南北穿過。全鎮總面積15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6.8萬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大豆、高粱、甜菜、烤菸等,1990年糧豆薯總產量4.7萬噸。1992年鄉鎮企業總產值2710萬元。全鎮共轄賓安、興安、致富、利民、新民、良種、旭光、立志、立新、民有、農科、永久、民興、民富、永興、東川、東陽、太陽等18個村。1992年末全鎮總人口3.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763人;滿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占1%。鎮政府駐地賓安村。賓安鎮全境156.8平方公里,轄18個村,98個自然屯(含農科站),住戶6 500餘戶,3.2萬人,99%為漢族,其餘為回、滿族。
全鎮南北長,東西窄,南高北低,丘陵夾平原。 鎮東5公里處有虎頭山,面積1.75平方公里,海拔186米。1936年秋發生"虎頭山大戰",抗聯三軍二師殲滅日本討伐隊43人。 境內有枷板河流經本境2公里,馬蛇子河流經南北,匯流大通河注入松花江。
歷史發展
賓安鎮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原有在全縣最大的大牲畜交易市場。從2001年已改建全省最大,標準最高的現代化大牲畜交易市場,今年交付使用。還有在周邊市縣聞名的工農業產品貿易市場、地產蔬菜批發市場、大豆雜糧交易和水產批發市場。四大市場是輻射周邊市縣較大的牲畜、蔬菜、雜糧、水產品的重要集散地。土地資源十分豐富,盛產大豆、玉米、水稻、烤菸。虎頭山腳下的枷板河畔砂源豐富。松花江流域水產豐富,捕撈業發達,水畔養殖業規模大,特別是養鴨產出的鴨蛋質優、個大、味鮮,以拳頭產品已打入哈爾濱市場。碧綠的草灘同松花江交相輝映,每逢盛夏時節到這裡休閒、垂釣、觀光、旅遊的人絡繹不絕,流連往返,盡享大自然賦予的美。被譽為"北方的白洋淀"。
改革開放以來,賓安鎮黨委政府在上級的領導下,勵精圖治,奮力拚搏,賓安鎮各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鄉鎮企業個體私營經濟異軍突起,有大型糧食烘乾廠及玉米深加工企業一處,年吞吐可達20萬噸。興辦礦泉水公司一處,大型農機修造廠8處,加工維修配套農機具遠銷和服務周邊市縣,投資240萬元,辦起了省內少有的高科技新型牆體材料廠,酒坊、油坊、粉坊星羅棋布。畜牧業發展迅速,目前全鎮黃牛飼養量達5萬餘頭,有1000頭養殖廠一處,育肥牛遠銷深圳、香港,年豬飼養量3萬多頭,家禽飼養量50萬隻,畜產品向企業化格局邁進,大牲畜屠宰點20處,除自銷外可為哈市等地uyu提供鮮牛肉4000萬斤,鮮豬肉150萬斤。經濟作物上規模,以兩瓜蔬菜為主的哈同公路穿境而過的馬路市場已形成規模,全鎮棚室蔬菜已發展到50萬平方米,規模化生產引來諸多外地批發商前來批貨。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鎮內樓房林立,街道全部拓寬改造。主幹道、巷道全部實現了綠化和沙石化。鎮內微波塔高崇入雲,程控電話有線電視走進千家萬戶。全鎮已形成特色經濟群體。社會各項事業日新月異。
在新的世紀裡,在江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賓安鎮黨委政府致力發展鎮域經濟總體思路:肉牛立鎮、興工富鎮、活商富民。在農業生產上定位在"抓基地、打綠牌、興瓜菜、發牛財"上。
在特色經濟發展上,區域化布局按照產業化發展思路,區域種烤菸,鎮邊棚室菜,水畔漁鵝鴨,路邊種兩瓜。擴大規模影響,叫響品牌。
在戰略部署上著力實施"1234"工程,即發展一個中心(發展工業建賓東強鎮),抓兩個基地(綠色蔬菜和兩瓜生產基地,枷板站肥牛生產基地),培育三個市場(畜牧交易市場,農產品貿易市場,綠色蔬菜食品批發市場),圍繞四個一即圍繞一個中軸(肥牛發展),圍繞一個重點(上項目增加財政收入),圍繞一個主體(小城鎮建設),圍繞一個優勢(瓜菜生產),實現種植區域化,養殖基地化,產品市場化。
同時,我們將為招商引資創造"政策最寬鬆,服務最熱情,辦事最快捷,過境最暢通,環境最優美,治安最穩定"的投資環境,以及"保姆式"服務,恭迎八方來客,四海賓朋,共築賓安經濟的繁榮。
歷史沿革
賓安開發早,元朝是北方旱路驛站之一。明朝設扎不刺驛站。永樂四年,置嘉河衛。1760年(清乾隆25年)改稱色勒佛特庫站。民眾習慣稱枷板站。1878年(清光緒四年)王紹元踏察設治地址時,曾路經枷板站。1909年,稱賓安區。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劃為第五區,1933——1945年間,稱枷板站保、賓安保、賓安村。1946年初稱賓安區,1948年3月與新甸區合併為新賓區。同年秋恢復賓安區。1949年6月改為第七區。1956年3月改稱賓安鎮,1958年9月改為賓安公社,1984年3月改為賓安鎮。
概況
賓安鎮位於賓縣中部。東鄰勝利鎮,東南鄰常安鎮,西南鄰三寶鄉,西鄰經建鄉,北靠新甸鎮。全鎮南北長,東西窄,南高北低,丘陵夾平原。轄4個居委會、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賓安村,距縣城28千米。枷板河、馬蛇子河、221國道過境。
沿革
元朝是北方旱路驛站之一。明朝設扎不刺驛站。永樂四年,置嘉河衛。1760年(乾隆25年)改稱色勒佛特庫站(俗稱枷板站)。1909年稱賓安區。1912年(民國元年)劃為第五區,偽滿時期稱枷板站保、賓安保、賓安村。1946年初稱賓安區。1948年3月與新甸區合併為新賓區,同年秋恢復賓安區。1949年6月改為第七區。1956年3月改稱賓安鎮,1958年9月改為賓安公社,1984年3月改為賓安鎮。1985年末,面積156.8平方千米,共6500餘戶、3.25萬人,轄18個村,98個自然屯(含農科站)。1996年,面積156.8平方千米,人口3.2萬,轄賓安、興安、致富、利民、新民、良種、旭光、立志、立新、永久、民有、民富、民興、永興、東川、太陽、農科、東陽18個行政村。2000年五普人口28207人。
區劃
2010年代碼及城鄉分類
230125104:
~001 121東風居委會
~002 121幸福居委會
~003 121宏偉居委會
~004 121向陽居委會
~200 121賓安村
~201 220永久村
~202 220民有村
~203 220永興村
~204 220太陽村
~205 220致富村
~206 220新民村
~207 220旭光村
~208 220立新村
~001 121東風居委會
~002 121幸福居委會
~003 121宏偉居委會
~004 121向陽居委會
~200 121賓安村
~201 220永久村
~202 220民有村
~203 220永興村
~204 220太陽村
~205 220致富村
~206 220新民村
~207 220旭光村
~208 220立新村
村屯一覽
賓安村(西范家屯、東范家屯、瓦盆窯屯、小白家屯),興安村(宋安屯、張菜園屯、毯子房、於廷章屯、北山根屯、河西屯、河間村屯),致富村(張發屯、鄭家溝、石場屯、磚廟屯、馬盤醬、柏家屯、孫家屯、陳貴屯),利民村(王升恆屯(中心屯)、腰子屯、前於屯、彭家屯、賈家屯),新民村(後於屯(新民屯)、畢家屯、李家屯),良種村(腰窩堡屯、陳家樓屯、新立屯、張別古屯、裴家屯、黃家大橋屯、白英屯),旭光村(交界管、陸豐屯、長發店),立志村(閻家屯、張風林屯、姜家屯、周家屯、許家屯、喬家屯),立新村(劉家屯、張金明屯、孫福屯、楊旺屯、前韓家屯、後韓家屯、李八先生屯),永久村(竇家屯、柏家屯、隋家屯、白旗屯、杜志榮屯,王粉房屯、王顯屯、喬家屯),民有村(駝腰屯、高財屯、李長清屯、瓦房屯、北山屯、隋家屯、柴家屯、丁家屯),民富村(前王屯、後王屯、藍家屯、北張家屯),民興村(劉粉坊屯、焦家屯、聶家屯、前李家屯、高家屯),永興村(王樹先屯、於家屯、三姓屯、董家屯、孔家屯、莫家屯),東川村(張金屯、韓家屯、王蒲扇屯、王家屯、高家屯),太陽村(姚家屯、藍家屯、李殿貴屯、袁家屯、後王家屯),農科站(劉啟屯),東陽村(劉家屯、山灣屯、陳家屯、孟家屯、萬發屯、山後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