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發展經歷,
人物簡介
前任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系主任,早年即與阿圖塞(Louis Althusser, 1918-1990)合著《讀資本論》(Lire le Capital, 1965)。八○年代先後以“哲學教育”、“歷史性”及“詩學提問”的研究著稱,九○年代初開始整理其自身的理論系統,專注於美學-政治的研究上,提出“歧論”(Mésentente)。
發展經歷
隨後在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1930-2004)創立的國際哲學研討會裡主持美學講座,主講“藝術表現的美學制域”(Régime esthétique des arts),提出“感性分享”(Partage du sensible)的概念,引發美學界討論;他的論述主要涉及文學、電影與政治等哲學思考,論及概念思考、書寫形式與藝術表現如何在十八、十九世紀之後產生深刻的連結,並在今天展現出我們所看到的多樣互動〔《美學中的不適》(Malaise dans l'esthétique, 2004)〕。
在二十一世紀離開學院之後,除了整理先前的美學講座內容之外,更接續感性分享的論述,對於當代民主提出批判〔《民主之恨》(La Haine de la démocratie, 2005)〕,《影像的宿命》(Le Destin des images, 2003)與《獲解放的觀眾》(Le Spectateur émancipé, 2008)則提擘挈領地論述了攝影、電影與當代藝術影像的美學-政治,在歐美已譽為當代美學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曾同讓-呂克‧南希(Jean-Luc Nancy, 1940-)受邀在法國國家文化電台主講‘哲學接龍’,定期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及康乃爾大學講授法國文學哲思,並於德國、西班牙客座與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