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興市實驗中學原名為“鯉魚江鎮中學”。2001年易名為“鯉魚江中學”,2003年易名為“資興市東江實驗中學”,2006年易名為“資興市實驗中學”。不難看出,校名幾易,現出一條“軌跡”。這條“軌跡”,是一條“由低到高”的直線。這條直線,包含著過去與現在,也揭示出將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資興市實驗中學
- 主要獎項:2006年度教育教學獲獎、省級:獲獎﹙榮譽﹚30項
- 原名:鯉魚江鎮中學
- 所屬國家:中國
背景,發展,產品,透視,教育經濟,
背景
翻開學校的記載,該校的過去,是一段新舊教育體制相碰撞的歷史。計畫經濟年代,該校在中央的包攬體系下教育資源不短缺,生源足,學校興旺。進入市場經濟年代後,在社會和政府資源相對豐富的情況下,教育資源的相對貧困和教育內部的分配失衡,學校走向了衰落。呈“V”型發展變化的“實中”,以2000年為“分界線”。
資興市實驗中學
2000年以前,時值社會力量辦學興起,全國各地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了許多民營學校。
創辦這類民營學校的人士,很多是有市場眼光的文化人,他們認識到知識與學歷越來越被人們重視,甚至成為城市人謀求良好的生存狀態(工作及與之密切相關生活水準)必備的條件,而國家創辦教育的能力又不能完全滿足一部分人受教育的要求。在國家創辦的學校教育供不應求的現實狀況中,有些市場觀念較強的文化人看到嶄新商機,紛紛投資,辦起一所所民營學校。
國家支持社會力量辦學,這項明智的決策不僅在政策上對這類學校給予了肯定,而且,把更大的收益帶給了急需要各方面人才的社會——更多人受到了靠國家力量無法受到的教育,勞動者的素質提高了,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有了相應的提高。但是,鑒於社會辦學魚龍混雜的局面,國家對社會辦學的各項審查也是嚴格、認真的。這使得辦學者在籌劃辦學校開始,就必須在師資、物力等方面做好切實可靠的準備。特別是國家為避免重複辦學造成的物力、財力浪費,對要求申請辦學者所開設學校的教育目標、對象、專業進行嚴格的審查,對整體情況做綜合考慮。因此,要開辦一所符合條件的民營學校,前期的經濟投入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這樣的情況,就為“實中”的崛起帶來了極大的可能。
發展
上個世紀末,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公凸顯出來。具體體現在個人入學的機會和受教育的不平等。有資料表明,發達地區和落後地區生均使用經費距離高達十幾倍。耗費巨資建設的富麗堂皇、氣勢宏偉的重點學校和殘磚破牆、難以為繼的薄弱學校,常常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個城市並存。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直接導致擇校、擇生現象難以遏制;而錢、權參與到教育機會的分配中,又直接導致教育更大的不均衡和不公平。
“實中”是一所農村鄉鎮中學,過去其雖棲身於資興市的工業重鎮——鯉魚江鎮,但因與資興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唐洞新區緊連,新區內有省級重點中學“資興市市立中學”、市級重點學校“資興市三中”、地級重點中專“東江師範學校”和資興礦務局三中等頗具規模的學校,加上殘磚破牆的校舍,政府投入的嚴重不足,導致了學生的大量流失及生源質量差。學校聲譽每況愈下,因此也走向了衰落。
此外,鯉魚江鎮企業眾多,商鋪雲集,經濟發達。當地民眾對子女接受的教育要求高,對高品位優質教育的需求強烈。而當時的“鯉中”辦學卻與此很不相稱,有著鮮明的反差。這也是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帶著薄弱狀態進入21世紀後,學校要不要發展,如何發展?這是辦學者共同思考的問題。他們感到,在目前政府治理與經營公共教育的體制不完善、能力不足的狀態下。要立馬解決教育資源短缺不可能。他們改變了“等”、“靠”、“要”的辦學思路,決定藉助外界資源來發展學校。他們建立一種“雙贏雙利”機制,實施“校企聯辦”、“教師集資”、“社會集資”、“老闆墊資”等籌資辦學。如“老闆墊資”——向當地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借錢,借貸期20年,債務未清期內,產權屬墊資方,但不得向社會出售;校方按契約約定支付租金;校方提前還債,按契約約定比例減付租金;債務結清後,產權全部歸校方。這些做法的實施,較好地解決了改善辦學條件的所需資金。從2000年至2005年,學校完成了建築面積達6100㎡、可容納24個教學班、有6個實驗室、2個電腦室、2個語音室、20個辦公室、1個多媒體階梯教室、1個科技活動室、1個閱覽室、1個樓層圖書室的教學綜合大樓;完成了建築面積達6000㎡,可容納1200人住宿的兩棟學生公寓;完成了占地面積達1800㎡的3個水泥球場、1個排球場;完成了建築面積達1300㎡的師生食堂和13500㎡的綠化面積、5600㎡的硬化美化面積等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興建了校園網、豪華型生物、物理、化學實驗室、多媒體教室、高標準電腦室、高規格語音室、為每個教師配置了手提電腦。總投資達1600多萬元。學校達到省現代技術實驗標準,成為“湘南學院教育學實習基地”、“湖南省皮划艇、賽艇體育後備人才基地”、郴州市一流水平的示範性學校。
然而,形象崛起,遠憂隨至。憂在何處?憂在有800多萬元的沉重債務。
如何解決新的教育資源短缺的矛盾?
靠學生的學費不能滿足需求。
學校辦學者通過對教育市場的理解和分析,決定把學校作為“事業、職業、企業”來運作。他們以股份制形式嘗試著創辦了一個年出欄可達600頭生豬的豬場。嘗到甜頭後的 2007年,他們又集資80萬元,擴建了豬場,新辦了一個日產25噸大米的加工廠和一個日產500公斤白酒的釀造廠。從此,形成了一個校辦企業集團,誕生了“富康公司”。目前,“富康”生豬成為了市場上信得過的無公害肉品,“富康”牌大米成為了當地和不少鄉鎮中國小的定購產品,“富康”牌白酒、保健酒成為了當地城鄉家庭、單位、酒店的喜愛飲品。
“富康”的誕生,標誌著“實中”教育經濟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標誌著自身造血功能急劇增強,為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資源的短缺帶來了光明前景。校長張立平介紹說:“富康米廠、富康豬場、富康酒廠為學校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到今年5月,學校800多萬元的債務就只剩下400萬元了。照此發展下去,教育資源相對緊缺的問題,在近三年內完全可以解決。”
如果把“實中”的崛起劃分階段的話,那么,2000年至2003年為調整辦學思路,實現發展的第一階段;2004年至今為不斷完善的第二階段。在這一階段,學校全面實現了辦學條件的改善,增加了造血功能、形成了新的利益共同體。良好的經營機制、規範的科學管理、完善的利益分配製度和激勵機制、健全的福利待遇制度等都建立起來。良好的社會形象、工作環境吸引 了不少優秀管理人才和教師來校任教,教學力量的進一步壯大又反過來吸引學生踴躍來校學習,使學校運作進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
產品
在“實中”辦學者的思想里,作為學校,他們的產品不是學生,而是學校的教育。學生被看作消費者,學校是向他們提供服務。這種服務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實現的,因此學校和學生之間的關係與其他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的關係相比,既有著共性,又更具有自己的特性。產品﹙教育﹚做得好,無疑會受到消費者﹙學生﹚的歡迎。但是怎樣才能做好,是不容易把握的問題。學生“消費”學校產品﹙接受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接受學校所傳授的知識和影響的過程,並把它們融會貫通、變成自己實際能力的過程。這種消費不是一次性的,也不是短時就能完成的。即便是以實驗的方式調查“消費者﹝學生﹞”對“產品﹝教育﹞”的反映,以及“產品﹙教育﹚”對“消費者﹙學生﹚”的作用,周期也是相當長的。同時學生是個特殊的消費群體,他們的時間、精力、物力的付出經不起這種實驗。解決這些矛盾的唯一方法,就是辦學者在教育中要有敏銳的目光,準確把握社會需求的動向,積極找尋新思路,力求學校的教育符合社會的需求。社會就是學生的需求,因為他們求學的目的就是通過學習,謀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和空間。
學生既然是教育的消費者,學校在進行教育時就必須考慮學生的需求。這是否會導致教學質量滑坡呢?學校管理者為防止出現這個問題,提出“既管‘教’又管‘導’,‘教導’結合”的教學要求。課堂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他們知道,在國中階段的普及教育中,書本理論教學尤為重要。因此,從“實中”走出來的學生,其質量都是較高的。
“實中”學生質量高,不是由紙上談兵而來的,學校管理者和教學者傾注了大量心血。
“高效、減負、愉快教學”,是近年來他們堅持的新的辦學思想。校長張立平對此有一個具體的詮釋。他說:“所謂的高效、減負、愉快教學,是針對中國小普遍存在的苦教、苦學的狀況而提出的,即要求教師要樂教、巧教、輕鬆教,學生要樂學、巧學、輕鬆學,領導要樂管、巧管、輕鬆管”。
這一基本思想的貫徹,形成了“實中”具體的、一系列的教學模式。“實中”的教學模式頗具特色和先進性。如“對話”教學——課堂中師生平等對話,日記本中心靈的對話,卡片式的情感對話;“精講多煉”教學——教師儘量少講,讓學生多講,留給學生自學的時間、體驗的時間;“激情”教學——語言生動、聲音洪亮、情緒高昂;“幽默”教學——語言幽默、表述幽默、情趣幽默,等等。這些模式的形成與運用,深受學生歡迎,為學生提供了高品位的優質教育。
透視
“實中”的迅速崛起,不僅僅是“利用社會力量辦學”,也不僅僅是“教育經濟的發展”,還是一種市場運作。
什麼叫市場?對“實中”而言,是學校。在這個市場中,辦學者是競爭主體,教育是產品,學生是消費者。競爭主體的狀態好壞,決定產品(教育)質量的優劣,質量的優劣決定消費者(學生)忠誠度的高低。換言之,即主體的素質決定產品的檔次,產品的檔次決定消費者的忠誠度;辦學者的素質高,產品的檔次就高,反之就低。
“實中”的迅速崛起,不僅僅是市場運作,也是文化主導的結果。
辦學者把教育不僅僅是當作產品,而是作為了一個品牌打造。
何謂品牌?是信譽與價值的載體。就“實中”而言,品牌是社會對學校的信譽和學生接受學校教育的價值。
價值是品牌的靈魂核心。提升學校教育的質量,就是提升品牌。“實中”的辦學實踐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品牌是文化的象徵。品牌追求豐富的技術含量,品牌更需要深邃的文化含量。品牌巨大的附加值,從來就靠深厚的文化底蘊做支撐。“實中”在辦學實踐中,既追求技術含量,更注重提升文化含量。學校設施設備的現代化,“高效、減負、愉快教學”的先進辦學理念,以及所形成的一系列具體的教學模式,這就是品牌中的文化含量。
品牌的全部意義,在於它不是計畫的產物,而是市場的概念;不再是行政手段,而是從市場的觀點去審視產品的競爭力。借用業內人士的話叫做:品牌產生市場,市場造就品牌。這一點,在“實中”的辦學實踐中又充分得到了證明。
“實中”這個教育品牌,其間折射出優秀文化的光芒。
強烈的質量意識、市場意識、服務意識、信譽意識,就是“實中”優秀文化的內涵。
“實中”文化優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兩種文化:創新文化、求實文化。
“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優。人優我強,”這是“實中”的創新理念。辦學創新、管理創新、措施創新、活動創新,這就是創新文化的載體。
“實事求是地辦學、腳踏實地地工作,真心實意地服務”,這是“實中”的求實理念。改善辦學條件從實際出發,最佳化教育從學生需求著想,提供服務從一點一滴做起,這就是求實文化的載體。概言之,沒有創新,就沒有全新的市場運作;不求實,就沒有高品位的優質教育。
創新,澆築了“實中”的迅猛發展。
求實,鑄造了“實中”的高大形象!
教育經濟
“缺水——擱淺”
發源於羅霄山脈南端八面山的東江,它總是那樣默默無聞。而其下游的鯉魚江畔,卻是一片高樓和廠房林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熱土——湘南有名的工業重鎮鯉魚江鎮,既年長又年輕的資興市實驗中學就落座於此。
資興市實驗中學的前身是鯉魚江鎮中學,誕生於二十世紀計畫經濟時期的七十年代。那年頭,國家一攬子辦教育,啥都不用想,啥都不犯愁。房子舊了國家撥款建新的,設備舊了國家列支換好的。學校領導的日子過得無憂無慮。
然而,進入市場經濟年代後,這種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數十年的風雨吹打和使用,昔日的新房變成了舊房,新設備成了舊設備。加上富麗堂皇、氣勢宏偉的重點中學迅速崛起,隨之,越來越多的當地學生捨近求遠進了重點中學;教師目睹設施越來越差和隨之帶來的生源越來越少,以及生源質量越來越低,也信心不足,情緒低落,又一個個地、接二連三地外流。
1997年9月,現任校長張立平來到了這所學校。面臨“門前冷下車馬稀”的景象,他產生了一連串思考:這樣的教學設施,怎能辦好教育?這樣的學校環境,怎能留住教師和學生?
於是,他下定了決心:一定要改善教育設施和環境,創辦一所資興市一流的鄉鎮中學 。
他,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一次又一次地跑市教育局,跑市政府,請求撥款建教學樓、師生宿舍樓、師生食堂和操場,但跑一次,失望一次。跑了多少次,失望了多少次。市財政困難,拿不出這么多錢來改造鯉魚江中學,領導一而再、再而三勸他等等。他只好耐心等待。可是,一等就是三年,還是沒有等來上級撥款,學校還是“濤聲依舊”……到2000年,在校學生人數,由原來的六、七百名,逐年減少到370多名。學校陷入了步履艱難的境地。
“蓄水——備航”
對於資興市實驗中學來說,1999年是一個難忘的年份。這一年,郴州市根據上級指示精神,決定在每個縣市區創辦2所示範性中學。獲得這一信息後,學校辦學者覺得機會來了。他們立即向資興市教育局和資興市政府領導提出創辦示範性學校的請求。沒料到,上級領導沒有及時明確答覆。原因是:“鯉中”的基礎設施太差,創辦示範性中學的難度太大。
進不了創辦示範性中學的門檻,就意味著失去最好的發展機遇。學校辦學者一個個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鯉中”,雖基礎設施差,但地處交通便利、企業眾多、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商貿重地,具有獨厚的潛在優勢,將“鯉中”列為示範性中學是有把握獲得成功的。
於是,辦學者們一次又一次地擺條件、講優勢,一次又一次地軟磨硬泡,終於“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感動了市教育局和市政府的領導,同意將“鯉中”列入創辦示範性中學。
進了門檻,有了勁頭。可是財政投入有限,資金缺口大,又怎樣才能實現目標?執著的辦學者沒有因眼前的困難而止步。他們從當地實際出發,反覆研究,決定走“地企聯合辦學”之路來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他們以足夠的理由,爭取了市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與支持。在市政府領導牽頭下,專門召開了駐地中省地企業負責人會議,與東江水電廠、鯉魚江火力發電廠、東江水泥廠、鯉魚江爐渣磚廠等大中企業達成了聯合辦學的協定。與此同時,他們還採取了“教師個人墊資”、“向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家藉資”的做法,還自力更生創辦了一個年出欄生豬達600頭的養豬場、一個日產25噸大米的加工廠和一個日產500公斤白酒釀造廠,組成了“富康實業公司”。
“引水”要創新,“管水”要跟上,如此才能蓄好“水”。深諳此理的“實中”辦學者,在不斷增強自身造血功能的同時,十分重視對教育資源的管理。他們對校辦企業採用董事會領導下的股份制運作,將米廠、酒廠和豬場、食堂、南雜店、魚塘養魚等按照既定的經營思路——以大米廠為龍頭,帶動酒廠、豬場、食堂、養魚發展;以酒廠、豬場、食堂、養魚促進米廠發展的良性循環產業鏈,分成相對獨立的三個分公司,每年對“富康”公司下達經濟指標,並分解到三個分公司。如超額完成任務,按超過部份的純利潤4:6提成,即40﹪用於獎勵職工,60﹪用於公司繼續發展;如未完成任務,則按差額部份的20﹪扣發工作人員工資。這樣的經營管理機制,充分調動了企業和員工的積極性,使校辦企業走上了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使自身的教育資源不斷得到了鞏固和發展,進而為學校的發展增強了活力與後勁。
“足水——揚帆”
俗話說:“無水難行船,有水好行舟”。當今形勢下,辦教育也如同此理。拿“實中”來說,缺錢的日子真難過。由於沒有錢,設施破舊了,想建新的,只能“望洋興嘆”;由於沒有錢,設備落後了,想換先進的,只能“望梅止渴”。
那么,有了錢後的日子又咋樣過?是“今朝有酒今朝醉”,還是精打細算過日子。
嘗夠了缺錢滋味的“實中”辦學者,沒有選擇前者。他們在邊融資邊建設的一個個日子裡,時時處處把錢用在刀刃上。做到該花的捨得花,可花可不花的不花。
辦一所示範性中學,軟硬體建設必須搞上去。如教學樓、教工宿舍樓、學生公寓,以及其它必要的體育文化活動場館﹙室﹚等,都要高標準、現代化,並達到完善配套。但在具體實施建設的過程中,不能不分輕重緩急。
建築面積達6100平方米的、可容納24個教學班、6個實驗室、2個電腦室、2個語音室、20個辦公室、1個多媒體階梯教室、1個科技活動室、1個閱覽室、1個樓層圖書室的學校綜合教學大樓,在改善學校辦學條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與作用。對於這樣一個龍頭項目,辦學者首先集中財力物力,毫不猶豫地實施了重點傾斜投入。
綜合教學大樓竣工後,辦學者沒有急於教工宿舍樓的上馬,而是把第一棟高標準的學生公寓和師生食堂排為了優先建設項目。
“實中”校區與鯉魚江緊連,“出門見江,低頭見水”是其真實情況。為確保在校學生的人生安全,辦學者寧願緩建其它項目,實施階段性的重點投入,築起了高 米、總長達 米的封閉式圍牆。
硬體建設是辦教育的基礎,為社會提供高品位的教育質量是根本。因此,創辦學校企業,實現“以校帶企、以企促教”,是 “實中”辦學者的目的。近兩年來,他們從校辦企業所獲得的利潤中拿出相當比例的資金用於獎勵優生,支助貧困生和獎勵教師。在“實中”,年度各年級的前三名學生,每人可得到1000元的獎金;高考上一本、二本、三本的學生及教師,每人可獲得10000元、8000元、5000元不等的獎金;每年有3萬元的資金,為100名貧困學生全免或部份減免學雜費;每年的校級學生標兵、年級學生標兵、優秀學生幹部、三好學生、十佳歌手、十佳陽光少年可得到一定的獎金;凡教學成績居全市第一名的任課教師,每人可獲得1500元的獎金;一年一度的十佳教壇能手、十佳教研能手、十佳師德標兵、十佳滿意教師和優秀班主任,可分享2萬元的獎金;一年一次的學校教研節、德育節、讀書節、科技節,有2萬元的活動經費作保障。
此外,自創辦學校企業以來,還在2004年,投資100萬元,建立了校園網,為每個教師配備了筆記本電腦,為每個教室配備了多媒體、52英寸背投彩電;在2005年,投資30萬元為每個教室安裝了廣播系統,配備了玻璃鋼課桌,興建了百米校園文化長廊;在2006年,投資20萬元,為每個教室配備了電腦、電腦講台,安裝了資興市中國小第一台電子顯示屏,興建了新校門和60米文化牆。
目前,“實中”的辦學者,正在進行“校內公園”的建設。隨著這個校內公園的建成,可以斷言:一個和諧、美麗的校園將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有效的組合
在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中,每一所學校,都力圖擁有資源,以求持續發展。但是,這一目標不是所有學校都能實現。凡生存在競爭社會中的學校,如果苟安於昨天的事業輝煌,仍舊抱著原來的觀念,守著過時的體制,必然會被歷史無情地淘汰。換言之,在今天的競爭環境中,要想獲得成功,必須堅持不懈地創新。
從“實中”教育經濟的發展中不難看出,“實中”發展規劃的實施,正是以取得長期穩定的發展為基礎,以發展教育經濟來發展教育為目的而進行的。同時,它也是一個高瞻遠矚,統籌全局,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結合起來的一個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
近年來,學校辦學者一直以踏實的心態,對學校所處的社會環境與行業發展特點進行透徹的分析與研究,在這個基礎上結合自身的資源來確定切實可行戰略規劃。在校辦企業的管理、生產、市場行銷方面實施了整合,使運作更方便、風險更小,以獲得最大程度的效益增長。打個比方來說,校辦企業像一個木桶,它由各個業務板塊構成,而決定這個木桶盛水量大小的是最短的那塊板子。如果校辦企業想從平凡走向成功,領導者必須能夠發現和補齊容易“漏水”的那塊木板,同時能夠發揮自己業務資源中優勢最大的一項,來打造競爭力。在這個力量中,戰略、人員與營運流程是核心力的三個決定性要素,只有將戰略、人員與運營進行有效的組合,才能決定企業的最終成功。“實中”校辦企業的發展正是進行了這樣有效的組合。、
“實中”,這個昔日擱淺之舟,通過發展教育經濟來發展教育,已擺脫前進中的暗礁和險灘,正在向著永不乾涸、永無盡頭的遠方駛去……
對於企業來說,質量是維護顧客忠誠最好的保證,是參與競爭最有力的武器,是企業的生命。對於一所學校來說,也是如此。近年來,資興市實驗中學以塑造優秀的質量文化換來了過硬的教育教學質量,從而使學校具有了強大的誘惑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實中”的質量密碼
數據與說明
A,2006年度教育教學獲獎﹙榮譽﹚數據
省級:獲獎﹙榮譽﹚30項。
地級:獲獎﹙榮譽﹚30項。
市級:獲獎﹙榮譽﹚100項。
B,數據說明
一個年度獲獎如此之多、如此之高,一般來講,可望而不可及。
該校的一年獲獎,是他們事業中的一滴水——映射了“實中”的希望之光。
是一個原子的結構圖——1個被放大了無數倍的 “玻爾模型”,揭示了學校師生在各自不同軌道上,緊緊圍繞辦學目標持續高速地運動及其能量的守恆。
是一個晴雨表——記錄了“實中”昨天的努力與艱辛。
是一個系列產品——展示了“實中”過硬的教育教學質量及其優秀的品質。
那么,資興市實驗中學在一個年度內,何以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成果呢?
密碼一:觀念與理念的全新演繹
有句常言,說“思路決定出路。”
但不要忘了:觀念決定思路。觀念新,帶來思路新;思路新,體現觀念新。個人如此,單位如此,“實中”的教育教學質量問題也是如此。
談到質量問題,“實中”的辦學者深有體會。他們說,有什麼樣的育人觀,就有什麼樣的質量觀;有什麼樣的質量觀,就有什麼樣的質量理念;有什麼樣的質量理念,就有什麼樣的質量方針和措施。
“實中的”過去,是一段“生源質量與教育教學質量惡性循環”的歷史。
那年頭,生源質量差是事實。面臨年復一年的惡性循環,辦學者與管理者及教學者,把教育教學質量差的原因全部歸於生源質量差。於是,少了信心,少了激情,少了研究,少了創新,使教育教學質量在惡性循環中越來越差。
現任校長張立平走馬上任後,通過深入調查認為,教育教學質量差,有客觀原因,有主觀原因,但主要是觀念的守舊。他說,重視素質教育不僅僅是職業學校、高等學校的事,普通中學,應該全面推行“素質教育”,不應該把應試﹙升學﹚成績的優劣作為檢驗教育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因為育人是目的,“教、學”是途徑。育人是第一位的。
那么,中學階段要培養什麼樣的人呢?要培養“道德良好、心理健康、情操高尚”的學生。這是“實中”的育人觀。
於是,隨著這一觀念的改變,“實中”辦學者不斷提升了教育教學質量理念,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體系。
“質量為立校之本、競賽為揚名之策、科研為發展之路”,這就是學校的基本質量觀。“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是學校的德育理念。“美化教學過程、實化教學管理、最佳化教學效果”是學校的智育理念。“項目強校、鍛鍊健體、競技厲人”是學校的體育理念。
理念是核心。理念是主導。理念是航標。理念是動力。
理念全新,理念前沿,理念完整,這就是“實中”教育教學質量持續上升的內燃動力。
密碼二:教研與機制的並步前行
理念與質量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理念是“土壤”,質量是“大樹”。
大樹,離不開土壤。。
“實中”的辦學者深諳其間道理。
“實中”已有過難忘的教訓。
於是,開始了新的摸索。
2004年底,他們出台了“教育振興行動研究方案”。這個方案,從戰略的高度確定了 “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校本課程開發、教學模式改革實驗” 三個方面的研究,。
“教育振興行動研究” ,不是寫在紙上的事,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是一個長期的戰略重點。要想取得成果,就得建立健全教育科研的管理體制。
於是 ,以市教育局和學校“一把手”為正副組長、以學校領導為成員的領導小組,以上級教研部門負責人為正副組長的技術顧問組,以學校分管領導為正副組長、以教師為成員的未成年人教育研究組、校本課程開發研究組、教學模式改革實驗研究組的組織機構應運而生。
機構的建立,只是一種組織保證,要長期堅持下去,還需要建立長效機制。為此,一個“有計畫﹙制定好階段性計畫﹚、有評比﹙優秀成果評比、教研能手評比、優秀教研組長評比、優秀教研組評比﹚、有推廣﹙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各種交流會﹚、有獎勵﹙物質和精神獎勵﹚、有表彰﹙每學期召開一次表彰大會” ﹚的“五有”教育科研機制又隨之建立和運行。
體制和機制的運行,帶來了沉甸甸的收穫:
課題《信息技術環境下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策略研究》獲湖南省“十一、五”課題立項;
課題《現代信息技術與國中英語課程整合研究》、《國中作文全程導練》獲湖南省二等獎。
課題《國中德育生活化研究》、《國中歷史自主體驗式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和《信息技術和國中物理探究式教學整合的研究》獲郴州市“十一、五”課題立項。
課題《國中生物“有序、啟動”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獲資興市教研成果一等獎;
課題《結合教學實際開發校本課程》、《拓展國中語文評價思路,促進學生語文素質提高》、《校園俱樂部——學生自治模式的研究》、《教育信息技術教學課程整合的探究》獲資興市“十一、五”課題立項;
課題《現代信息技術在政史地學科中的套用》和《“自主、有序、調控”人性化與規範化德育管理模式》獲資興市“十、五”教研成果三等獎。
這些教育科研成果的獲得,“實中”被評為了湖南省現代技術“十、五”課題研究先進單位;湖南省首批新課程、新教材中學英語教學實驗先進單位;郴州市體育工作先進單位;資興市教育教研工作先進單位;資興市德育工作先進單位;資興市優秀團委;校本“十佳陽光少年”評選活動評為資興市德育工作創新案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評估獲得省級通過。
密碼三:素質與形象的和諧共升
如果說,理念是土壤,質量是樹,那么,師生素質則是果。
理念、舉措、素質構成完整的質量形象。
質量形象又由設施設備、環境和師生素質構成。設施設備先進、環境優美,這是形象的外在美。師生素質高,才是內在美。外在的美,僅能產生短暫的誘惑力;內在的美,才能產生長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實中”的辦學者認為:師生素質是內在美的兩大要素。兩者相互聯結、相互依存。教師素質是學生素質的前提,學生素質是教師素質的檢驗標尺。
於是,“以教師素質,帶學生素質”的方針確立了。
於是,圍繞於此的一系列作法出來了。
在提高教師素質方面,大力推行“名師工程”、“培青工程”、“安心工程”。定期開展一年一度的“十佳教壇能手”、“十佳教研能手”、“十佳師德標兵”、“十佳滿意教師”、“十佳班主任”的評比活動和“教壇新秀評選活動” 、“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活動,以及採用新老教師結對子的“一幫一”活動,努力為教職工創造一個寬鬆、和諧、互助、競爭的良好氛圍,使教師安心工作,為提高教學質量貢獻自己的力量。
學校還提供優惠政策,鼓勵在職進修。有計畫地派遣教師到各級業務主管部門進行理論和業務學習,同時聘請有關專家蒞校作專題講座。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本學科的專業知識,還應具備相關學科知識,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由“單一型”教師逐步轉變為“複合型”教師。同時加大對教師的信息技術、外語、綜合課程的力度。
在提高學生素質方面,堅持集體備課,科學設計實驗課教學課案,實行教學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綜合運用他人的優秀教研成果,積極探索適應學生髮展的課堂教學新途徑和新方法,逐步構建合理而有成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其次,全面實施“課程·課時·班級”三大板塊教學管理模式整體改革和“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使優生更優,使特長更特。同時,繼續做好國中學科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整合研究,實施以主題班會為切入點的思想品德實效性教育研究和封閉式管理的研究。此外,還在學生中開展“校級三好學生”、“年級三好學生”、“班級三好學生”、“陽光少年評選”一年一度的“藝術節”、“體育節”等活動。
有耕耘就有收穫。“實中”這些作法的實施,很好地實現了目標。據資料顯示,從2005年至今,全校101名教職工,專任教師本科學歷達100%;有一名被評為郴州市國中骨幹教師﹙資興市僅2名﹚,有21名評為資興市骨幹教師;有33名教師59次在省地市中學教學比賽中獲獎,其中1人獲全省國中數學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8人獲郴州地區中學教學比賽“金銀”獎,50人獲資興市中學教學比賽“金銀銅”獎。學生升學率﹙國中升高中﹚由幾年前的 15 %上升到 98 %;考入省級重點高中人數,由幾年前的 5 名,上升到今年的130名。
高層面的師生素質,帶來了“實中”強大的誘惑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學校的生源範圍由當地逐步擴展到了資興全市和郴州市一部分縣﹙區﹚。全校學生由2000年的370名,增加到今年的1500名。
“實中”的管理密碼
● 本報記者: 蔣振林
多變永遠,永遠多變。這是不可改變的客觀規律。
“以變應變,變中求強。”這是資興市實驗中學的發展觀。
觀念的主導,使得“實中”在管理的實踐中,實施了變革管理。
變革管理,使學校實現了“脫胎換骨”——徹底改變了落後面貌,成為了資興教育戰線的一面鮮艷奪目的旗幟。
把握動態是變革管理的起點
管理出效益,誰都知道。
可是,管理有層面之分,優劣之別。不同的管理層面,有不同的管理效果。
計畫經濟年代,是以物為本的管理。到了市場經濟的今天,是以人為本的管理。
有人把以人為本的管理,理解為人性化管理或情感化管理。西方已開發國家把它稱作精神化管理,即文化層面的管理。這就是當今管理的最新最高層面。
那么,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教育部門及其每一所大中國小校,要不要借鑑業界來創新學校管理呢?這是包括資興市實驗中學在內的每一所學校面臨的新命題。
學校雖有別於企業,但內部管理的對象卻相同——都是對人的管理。既然管理的對象相同,那么,結合實際並加以創新運用是可以的。這是“實中”辦學者聯繫實際進行分析後產生的強烈欲望。
“實中”是生存於社會的一個組織。當今社會的種種影響不可避免地會滲入學校。好的影響,無疑有積極作用;不好的影響,無疑會給學校各項工作帶來阻力。
市場經濟的發展,有著巨大的誘惑力,勢必對教師帶來衝擊;在教育資源相對緊缺和收入相對不高的狀態下,勢必打破其以往心中的平靜。與家庭成員長年接觸的一個個學生,富裕或貧窮也勢必受到影響或衝擊。加上教育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和辦學條件得不到應有地、及時地改善,賦予了學校管理的新內容和新要求。這種情況下,如不變革管理,辦好學校,就是一句空話。
於是,“實中”的辦學者毫不猶豫地邁開了變革學校管理的腳步。
提升理念是變革管理的指南
一切工作,理念在先。
管理工作也不例外。
理念培育,源於實際。脫離實際的理念是口號。符合實際的理念是指南。這是“實中”辦學者的共識。
帶著“弱體”走進21世紀後的“實中”,在教育資源非常緊缺之下的2002年,成功地實行了與社會聯合辦學。從此,校舍新了,設施全了,學生多了,債台高了;之後,為了辦學,為了還債,創辦了米廠、酒廠和豬場三個企業,組建了“富康實業公司”,“攤子”大了,矛盾多了,協調難了……
發展是好事。然而,發展是相伴困難和問題而行的。
發展的過程,同時是一個管理的過程。強有力的管理將會促進發展,相反,將會阻礙發展。
“實中”發展了,面對現實如何管理好呢?
學校辦學者結合實際確立了這樣一個戰略思路:以思想領先強化管理、以制度健全規範管理、以人為本創新管理。
思想領先強化管理,就是要不斷加強思想教育,增強危機意識,夯實管理基礎。
制度健全規範管理,就是要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嚴格兌現獎罰,保障管理到位。
以人為本創新管理,就是要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做到以情化人,實現管理飛躍。
於是,在這一思路的統領下,學校確定了“管理為魂”的管理理念,“強企壯校”的校辦企業管理理念,“忠於職守,勵精圖強”的教師管理理念,“珍惜今天,奔向未來”的學生管理理念,“精品樹人,成果樹校”的教研管理理念,“教學一分鐘,受益一輩子”的教學管理理念。
於是,在此基礎上,學校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戰略舉措。
全面變革是變革管理的目標
消除消極傳統,否定落後傳統,肯定積極傳統,創造新的傳統,使學校的發展適應時代的要求。這是“實中”變革管理的整體目標。
誕生於計畫經濟年代的“實中”,帶著傳統的東西走進市場經濟年代。直到上世紀末,在辦學的觀念、戰略和舉措上,特別是在對內管理上,不能以變應變,使學校陷入困境,教訓是深刻而難忘的。現任校長張立平上任後,根據需要,結合實際,確立了前瞻性的戰略,達成“創辦郴州地區一流示範性中學”的願景。決定要大刀闊斧地實行“六改”:①在辦學路子上,改傳統的“依靠國家和地方財政辦學”為“與社會聯合和發展教育經濟相結合辦學”;②在育人途徑和方式上,改傳統的“單一課堂灌輸育人”為“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③在提高教學質量標準上,改傳統的“重視應試教育”為“重視素質教育”;④在教師的管理上,改傳統的“單一制度管理”為“按專業化要求管理”;⑤在學生的管理上,改傳統的“單一教師強制管理”為“學生自主管理”;⑥在發展校辦企業中,改傳統的“承包制”為“股份制”。
“六改”是目標,“六改”是戰略,“六改”是未來希望。
那么,如何去實現和擁抱呢?
注重激勵是實現目標的動力
管理,歸根到底是變革對人的管理。
把人管好了,一好百好。否則,啥都不會好。
管人,靠制度,靠激勵。“兩靠”不可偏廢。制度是人的行為規則,激勵是人的需求。僅有制度,人所面臨的是高高的圍牆;有制度,有激勵,人所面臨的是強大的電網。
在圍牆裡的人,只有限制,沒有自由“出入”,積極性難以激發;面臨電網的人,沒有約束,有自主權,有創造性。
有制度,但又使之不能變成“圍牆”。這就是“實中”所要用的管理手段,所要達到的管理水平。基於此,“實中”在變革的實踐中,注重把學校的各項工作、各項任務、各個方面、各個崗位都置於制度之下,但又不使人失去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與社會聯合辦學,是一件十分艱巨而複雜的事。可是,在對此的管理中,雙方簽訂的是“平等、互利、雙贏”的契約。在此基礎上,校方堅持恪守諾言,從而保持了投資方的熱情,達到了“你投資受益,我有利發展”的共存共榮的目的。
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是學校的重中之重。學校為了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在各種途徑和方式的育人中,有規定,有計畫,有監督,有獎罰。如在“教書育人”中,出台了“關於校本課程開發的有關規定”和“教育科研的獎勵制度”,做到每學期兌現一次。在“管理育人”中,出台了班級自我管理辦法,做到有周評、月評、學期總評。“四種途徑”的育人,實現了“學生觀察、分析、參與、表達、探究能力”的不斷提高,以及“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不斷提高。
對教師的管理,是學校一項關鍵性的工作。因為教師是施教者,是育人的主體。作為學校,育人是一種責任與義務,育好人才是目的。而要育好人,釋放主體內在動力尤為重要。因此,他們在全面實施聘用制的基礎上,又實行了“從工作質量、工作業績、工作態度、專業水平等方面進行量化考核”和“崗變薪變”的工資分配製度。此外,學校還堅持開展了“十佳教研能手”、“十佳教壇能手”、“十佳師德標兵”、“十佳班主任”、“十佳滿意教師”、“教壇新秀評選”和“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新老教師結對子‘一幫一’”等活動。這樣的管理不僅沒有挫傷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而且大大激發了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以近兩年開展教育科研來說,從2005年至今,全校有160多個課題在省地縣獲獎或立項,其中省級30多個、地﹙市﹚級30多個、縣﹙市﹚級100多個;有1名教師被評為郴州市國中骨幹教師﹙資興市僅2名﹚、21名教師被評為資興市骨幹教師;有33人59次參加省地縣教學比武大賽獲獎,其中1次獲省級大賽金獎,8次獲地級大賽金銀漿,50次獲縣級大賽金銀銅獎。獲獎之多,獲獎之高,令人瞠目結舌
對學生的管理,是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內容。在對學生的管理中,除了有一系列管理制度外,還建立了“十佳優秀學生”、“十佳陽光少年”、“考入大學和省級重點高中學生”的一年一次重獎制度和每學期100名特困生的資助制度。從而
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刻苦鑽研精神,收到了“優生更優、差生變優、特生更特”的效果。
以“利”激勵是變革管理的密碼
“實中”的管理,是以激勵為主線的管理。
激勵是釋放群體和個體內在動力的手段。
動力有“潛在”與“顯現”之分,顯現的動力是釋放出來的、真正需要的動力。因為只有這種動力,才能推進各項工作向著既定目標靠近。
顯現的動力有“趨利”與“避害”之別。
趨利的動力要用“獎”來激發;避害的動力要用“懲”來訓戒。“實中”兩者皆具有。
趨利動力要釋放出來,就得像“實中”這樣以“利”激勵。
所謂“利”,就是內因與外因要對應。
用一條魚激發不起羊的“食慾”。
寒冷影響不了北極熊卻能凍死大象。
豪華的宴請也請不來要出成績的科學家。
這是“內因”和“外因”不對應的結果。
“實中”的激勵,之所以能取得這么好的效果,是因為其達到了“內因”和“外因”的相對應。
“實中”的管理密碼,就是這樣一個公式“制度+激勵+內因與外因對應=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