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能源·環境·社會:循環經濟科學工程原理

資源·能源·環境·社會:循環經濟科學工程原理

《資源·能源·環境·社會:循環經濟科學工程原理》是2009年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金涌 (荷蘭)阿倫斯 (Jakob de Swaan Arons)。

基本介紹

  • 書名:資源·能源·環境·社會:循環經濟科學工程原理
  • 頁數:392頁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化學工業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4月1日)
平裝: 392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122041876
條形碼: 9787122041876
尺寸: 25.6 x 18.2 x 2 cm
重量: 662 g

作者簡介

作者:金涌 (荷蘭)阿倫斯 (Jakob de Swaan Arons)
金涌,1959年畢業於前蘇聯烏拉爾工業大學,現任清華大學化工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校兼職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化工學科評議組召集人。第3屆至第6屆北京政政府專業顧問,中國化工學會、中國顆粒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生態經濟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環境學會顧問,中國生態工業經濟與技術專業委員會主任,《石油煉製與化工》、《化學反應工程與工藝》等雜誌編委,《Chinese J. of Chem. Eng.》(中國)、《them. Eng. &/ech.》(德國)雜誌顧問。 長期從事化學反應工程、生態工程教學與研究工作,在閩內外發表學術論文350餘篇,技術專利20餘項,先後獲國家級發明二等獎(198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6年)各一項,其他部委級獎勵十餘項及全國技術專利金獎等,2006年曾獲美國化學工程師協會(AIChE)PSRI講座教授獎。 1985年獲人事部小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87年、1995年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1995年全國優秀教師稱號及獎章,1998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7年北京市大學名師稱號。

內容簡介

《資源·能源·環境·社會:循環經濟科學工程原理》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涌與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士Jakob de Swaan Arons編著。內容以討論世界和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構建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與和諧社會必然涉及問題為核心,從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等多學科出發,研究能源、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等領域的具體問題,探討化工與其他學科合作所可能提供的解決方案。在研究方法上,關注於學科之間的非線性強交聯,模糊判斷能力和形成一個整體理念為主要目的,保持既與現實社會問題密切相關,又有一定的基礎科學深度。在寫作方面,針對多學科交叉的特點和促進多學科交流的目標,略去學科細節,僅給出必要素材和理念以供讀者參與分析討論和互動。經過數年實踐,呈奉《資源·能源·環境·社會:循環經濟科學工程原理》,以促進跨學科教育得到快速發展。中外兩位院士編著的內容,分別以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編排,既保留了該書的原汁原味,又可為我國讀者提供英文閱讀和寫作上的參考。

目錄

第1章 緒論001
1.1 高速變化中的世界001
1.2 工科高等教育的歷史使命003
1.3 高素質人才的自我養成007
1.4 小結016
參考文獻017
第2章 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018
2.1 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與機遇018
2.2 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形成與發展026
2.3 循環經濟與自然生態學033
2.4 循環經濟與哲學038
2.5 循環經濟與人文社會和政治學044
2.5.1 市場經濟轉型與推進循環經濟044
2.5.2 政界對循環經濟理念的認同046
2.5.3 生態文明與循環經濟046
2.6 循環經濟理念與傳統經濟學049
2.6.1 經濟學解決的基本問題051
2.6.2 傳統經濟學與循環經濟學的基本原理051
2.6.3 演化經濟學與循環經濟理念055
2.6.4 資源的稀缺性與循環經濟理念055
2.6.5 效用價值理論與循環經濟理念056
2.7 構建循環經濟學的理論平台057
2.8 構建循環經濟的規章制度、法規和法律平台077
2.9 構建循環經濟的公眾參與教育道德平台080
2.10 構建循環經濟的工程實踐平台080
2.10.1 循環經濟的模式080
2.10.2 循環經濟的工程技術理念083
2.10.3 資源循環利用的可行性和局限性084
2.10.4 循環經濟與知識經濟的工程基礎086
2.10.5 循環經濟工程實踐平台的架構087
2.11小結088
參考文獻088
Chapter3 Themetabolicsociety091
3.1 Introduction091
3.2 Efficiency092
3.3 Sustainability093
3.4 Towardsametabolicsociety094
3.5 Ecologicaleconomics096
3.6 EcologicalFootprint098
3.7 Summaryandconclusions100
Note101
References101
Chapter4Thermodynamics:theaccountantofenergyanditsquality102
4.1 Introduction:abriefhistoryofthermodynamics102
4.2 Thermodynamicsandengineering105
4.3 Thermodynamicconcepts107
4.4 Outofequilibriumwiththeenvironment113
4.5 Dissipativestructures116
4.6 Somerelevantexamples117
4.6.1 Emissions118
4.6.2 Thermodynamicanalysis118
4.6.3 “Easy”gas119
4.6.4 Biomass119
4.7 SummaryandConclusions119
Reference120
第5章 循環經濟的工程科學基礎——生態工業工程121
5.1 概述121
5.2 生態工業工程的理論基礎121
5.2.1 生態工業的科學內涵121
5.2.2 生態工業的工程科學基礎122
5.2.3 生態工業遵循的生態學原則125
5.2.4 生態工業學的系統分析方法126
5.2.5 生態工業工程的實施尺度134
5.3 生態工業系統建設的總體策略135
5.4 生態工業研發的主要工程技術原則137
5.4.1 進化替代原則138
5.4.2 減量化原則147
5.4.3 循環再利用原則152
5.4.4 再資源化原則153
5.4.5 系統綜合利用原則153
5.4.6 污染工藝路線改造成清潔工藝路線154
5.4.7 生態消費156
5.5 生態工業園區157
5.5.1 生態工業園區發展沿革和現狀157
5.5.2 生態工業園區規劃內涵158
5.5.3 生態工業園區基本模式159
5.5.4 生態工業園區構建方法159
5.5.5 生態工業園區優越性與局限性分析166
5.5.6 生態工業決策方法166
5.5.7 生態工業複雜性研究167
5.5.8 生態工業園區指標體系構建原則169
5.5.9 生態工業園區評價指標體系170
5.6 小結174
參考文獻175
Chapter6 Senseandnonsenseofgreenchemistryandtechnology176
6.1 Introduction176
6.2 PrinciplesofGreenChemistry177
6.3 Howgreenaregreenplastics?182
CaseStudy6.1 :GreenPlastics184
6.4 Biofuels.Realityorillusion?187
CaseStudy6.2 :Bioethanolformcorn187
6.5 SenseorNonsense?Discussion194
6.6 Conclusions196
References197
第7章 再生資源(垃圾)煉製198
7.1 再生資源(垃圾)煉製在可持續發展中的重大意義198
7.2 生態消費與垃圾回收分類200
7.3 發展靜脈產業的基本理念202
7.3.1 再生資源的定義與分類202
7.3.2 再生資源(垃圾)產業定義與構成203
7.4 我國靜脈產業發展現狀與前景204
7.4.1 我國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現狀204
7.4.2 我國再生資源產業發展前景205
7.4.3 我國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目標205
7.5 再生資源生態工業模式206
7.5.1 再生資源工業總體構成206
7.5.2 再生資源生態工業系統規劃流程211
7.5.3 環境影響識別與污染控制212
7.6 靜態產業發展的重點行業與技術213
7.6.1 廢棄物的品質分類213
7.6.2 廢舊汽車拆解與回收利用214
7.6.3 第七類廢料拆解利用216
7.6.4 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利用218
7.6.5 廢鋼鐵回收利用221
7.6.6 廢舊橡膠(輪胎)回收利用221
7.6.7 廢塑膠回收利用222
7.6.8 廢建材、廢道路瀝青再利用223
7.6.9 再製造產業和再生資源加工裝備製造產業225
7.7 發展靜脈產業的政策法規保障225
7.8 小結226
參考文獻227
第8章 生物煉製228
8.1 概述228
8.2 生物煉製發展現狀230
8.3 我國發展生物煉製可行性分析231
8.4 現代生物工程與生物煉製234
8.4.1 微生物工程234
8.4.2 酶工程234
8.4.3 細胞工程235
8.4.4 基因工程235
8.5 生物煉製的工程原理236
8.5.1 傳統生物質加工煉製236
8.5.2 以木質纖維素為原料的生物煉製237
8.5.3 全穀物生物煉製239
8.5.4 綠色植物(自然狀態)的生物煉製239
8.6 大型生物煉製工業的近期重點領域241
8.6.1 燃料乙醇241
8.6.2 生物柴油242
8.6.3 沼氣245
8.6.4 微藻能源化技術245
8.6.5 生物質可降解塑膠生產工藝245
8.6.6 其他生物質化學品合成246
8.6.7 生化製藥技術246
8.6.8 環境污染物的生化法治理246
8.7 生物煉製技術上的挑戰247
8.7.1 纖維素酶的改進247
8.7.2 發酵工學248
8.8 生物煉製的科學和工程研究的重大課題249
8.8.1 細胞工廠249
8.8.2 生物煉製的工程科學研究任務249
8.9 小結250
參考文獻250
Chapter9 Energyflowinthebiologicalandindustrialworld251
9.1 Introduction251
9.2 Cycles252
9.3 Theemergenceoflifeonearth254
9.4 Biochemicalcycles256
9.5 Lightingtheway259
9.6 Conclusions261
References262
第10章 能源和低碳經濟263
10.1 能源是伴隨文明進程的永恆主題263
10.2 世界能源總體形勢264
10.2.1 石油資源264
10.2.2 天然氣266
10.2.3 煤267
10.2.4 其他形式的能源267
10.3 石油的加工與轉化270
10.4 煤炭的加工與轉化272
10.4.1 煤的氣化273
10.4.2 合成甲醇275
10.4.3 二甲醚合成278
10.4.4 合成柴油工藝279
10.4.5 甲醇制低碳烯烴281
10.4.6 乙炔生產283
10.5 天然氣的加工與轉化283
10.6 戰略能源儲備285
10.7 核能287
10.8 太陽能及其利用289
10.9 低碳經濟291
10.9.1 二氧化碳排放問題的總體情況292
10.9.2 世界主要國家二氧化碳排放現狀及發展趨勢296
10.9.3 世界範圍內工業界CO2排放現狀298
10.9.4 碳循環和CO2減排的途徑300
10.9.5 國內外CO2分離技術305
10.9.6 低碳經濟的科技創新309
10.9.7 國際間合作機制和各國政策概述315
10.9.8 我國在減少CO2排放領域的對策321
10.10地球氣候變化的不同解讀324
10.10.1 地質尺度地球氣候變化324
10.10.2 人類文明尺度地球氣候變化326
10.10.3 對溫室效應機制的研究327
10.11小結330
參考文獻330
Chapter11 Whydothingsbecomecomplex?332
11.1 Introduction332
11.2 TheBénardexperiment335
11.3 Interpretation336
11.4 Chemicalsystems338
11.5 Thermodynamicanalysis341
11.6 Summaryandconclusions345
References345
第12章 創造力社會持續發展的火車頭347
12.1 概述347
12.2 基本原理349
12.3 創造者的人格特質351
12.3.1 想像力351
12.3.2 聯想力352
12.3.3 變通力353
12.3.4 交叉與組合能力354
12.3.5 觀察力358
12.3.6 擺脫慣性思維束縛的能力360
12.3.7 辨證的思維能力361
12.3.8 風險承受力362
12.3.9 創造發明中直覺的作用362
12.3.10 堅持力362
12.3.11 好奇心364
12.3.12 事業心364
12.4 創造歷程364
12.5 創造的產品369
12.6 創造的環境推動371
12.7 小結372
參考文獻37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