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德三年)正月,庚子,帝①下詔親征淮南。
壬寅,帝發大梁②。李觳攻壽州③,久不克。唐劉彥貞④引兵救之,至來遠鎮,距壽州二百里,又以戰艦數百艘趣正陽⑤,為攻浮梁⑥之勢。李觳畏之,召將佐謀曰:“我軍不能水戰,若賊斷浮梁,則腹背受敵,皆不歸矣!不如退守浮梁以待車駕。”上至圉鎮⑦,聞其謀,亟遣中使乘驛⑧止之。比至,已焚芻⑨糧,退保正陽。丁未,帝至陳州⑩,亟遣李重講引兵趣淮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資治通鑑·後梁紀·周世宗征伐淮南
- 語言:文言文
- 來源:資治通鑑
- 作者:司馬光
原文,注釋,譯文,評析,出處簡介,作者簡介,
原文
辛亥,李觳奏:“賊艦中淮而進,弩①孢所不能及,若浮梁不守,則眾心動搖,須至退軍。今賊艦日進,淮水日漲,若車駕親臨,萬一糧道阻絕,其危不測。願陛下且駐蹕陳、潁②,俟李重進至,臣與之共度賊艦可御,浮梁可完,立具奏聞。但若厲兵秣馬③,春去冬來,足使賊中疲弊,取之未晚。”帝覽奏,不悅。
劉彥貞素驕貴,無才略,不習兵①,所歷藩鎮,專為貪暴,積財巨億,以賂權要,由是魏岑②等爭譽之,以為治民如龔、黃③,用兵如韓、彭④,故周師至,唐主首用之。其裨⑤將鹹師朗等皆勇而無謀,聞李觳退,喜,引兵直抵正陽,旌旗輜重數百里,劉仁贍及池州⑥刺史張全約固止之。仁贍曰:“公軍未至而敵人先遁,是畏公之威聲也,安用速戰!萬一失利,則大事去矣!”彥貞不從。既行,仁贍曰:“果遇,必敗。”乃益兵乘城⑦為備。李重進度淮,逆戰於正陽東,大破之,斬彥貞,生擒鹹師朗等,斬首萬餘級,伏屍三十里,收軍資器械三十餘萬。是時江、淮久安,民不習戰,彥貞既敗,唐人大恐,張全約收餘眾奔壽州,劉仁贍表全約為馬步左廂都指揮使。皇甫暉、姚鳳退保清流關⑧。滁州⑨刺史王紹顏委城走。
壬子,帝至永寧鎮①,謂侍臣曰:“聞壽州圍解,農民多歸村落,今聞大軍至,必復入城。憐其聚為餓殍②,宜先遣使存撫,各令安業。”甲寅,帝至正陽,以李重進代李觳為淮南道行營都招討使,以觳判壽州行府事。丙辰,帝至壽州城下,營於淝水之陽③,命諸軍圍壽州,徙正陽浮梁於下蔡鎮④。丁巳,征宋、亳、陳、潁、徐、宿、許、蔡等州丁夫數十萬以攻城,晝夜不息。唐兵萬餘人維舟⑤於淮,營於塗山⑥之下。庚申,帝命太祖皇帝⑦擊之,太祖皇帝遣百餘騎薄其營而偽遁,伏兵邀之,大敗唐兵於渦口⑧,斬其都監何延錫等,奪戰艦五十餘艘。
二月,丙寅,下蔡浮梁①成,上自往視之。
戊辰,廬、壽、光、黃巡檢使元城司超奏敗唐兵三千餘人於盛唐②,擒都監高弼等,獲戰艦四十餘艘。上命太祖皇帝倍道③襲清流關。皇甫暉等陳于山下,方與前鋒戰,太祖皇帝引兵出山後;暉等大驚,走入滁州,欲斷橋自守。太祖皇帝躍馬麾兵涉水,直抵城下。暉曰:“人各為其主,願容成列而戰。”太祖皇帝笑而許之。暉整眾而出,太祖皇帝擁馬頸突陳而入,大呼曰:“吾止取皇甫暉,他人非吾敵也!”手劍擊暉,中腦,生擒之,並擒姚鳳,遂克滁州。後數日,宣祖皇帝④為馬軍副都指揮使,引兵夜半至滁州城下,傳呼開門。太祖皇帝曰:“父子雖至親,城門王事也,不敢奉命!”明旦,乃得入。
(顯德三年)三月,甲午朔,上行視水寨,至淝橋,自取一石,馬上持之至寨以供炮,從官過橋者人齎①一石。
太祖皇帝乘皮船入壽春壕①中,城上發連弩②射之,矢大如屋椽③。牙將館陶④張瓊遽以身蔽之,矢中瓊髀⑤,死而復甦。鏃⑥著骨不可出,瓊飲酒一大卮,令人破骨出之。流血數升,神色自若。
唐主使李德明、孫晟言於上,請去帝號,割壽、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仍歲輸金帛百萬以求罷兵。上以淮南之地已半為周有,諸將捷奏日至,欲盡得江北之地,不許。
唐齊王景達將兵二萬自瓜步①濟江,距六合②二十餘里,設柵③不進。諸將欲擊之,太祖皇帝曰:“彼設柵自固,懼我也。今吾眾不滿二千,若往擊之,則彼見吾眾寡矣;不如俟其來而擊之,破之必矣!”居數日,唐出兵趣六合,太祖皇帝奮擊,大破之,殺獲近五千人,餘眾尚萬餘,走渡江,爭舟溺死者甚眾,於是唐之精卒盡矣。
注釋
①帝:周世宗柴榮,954—959年在位,在經濟、政治及軍事等各方面進行了整頓和改革,為統一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②大梁:今河南開封。
③李觳:北周徵發南唐的統帥。壽州:今安徽壽縣。
④劉彥貞:南唐將領。
⑤正陽:今安徽壽縣西南正陽關。
⑥浮梁:河上的浮橋。
⑦圉(yǔ)鎮:今河南杞縣西南。
⑧亟(jí):立刻,急切。乘驛:乘驛站的馬行進。
⑨芻(chú):餵牲口的草。
⑩陳州:今河南淮陽。
李重進:北周將領。
①弩(nǔ):弓箭。
②駐蹕(bì):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暫住。潁:今安徽阜陽。
③厲兵秣(mò)馬:磨好兵器,餵好馬。
①不習兵:不熟悉軍事。
②魏岑:南唐元宗李煜信任的大臣。
③治民如龔、黃:像龔遂、黃霸那樣長於治理地方。二人均是西漢著名的良吏。
④用兵如韓、彭:像韓信和彭越那樣善於用兵。二人是劉邦手下著名的大將。
⑤裨(pí)將:副將,佐將。裨,輔佐。
⑥劉仁贍:南唐守衛壽州的官員,忠心於南唐。池州:今安徽貴池。
⑦乘(chénɡ)城:守城。
⑧皇甫暉:南唐大將。清流關:今安徽滁州西南。
⑨滁州:今安徽滁州。
①永寧鎮:今安徽阜陽東南。
②餓殍(piǎo):餓死的人。
③淝水之陽:淝水的北面。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稱之陽。
④下蔡鎮:安徽鳳台。
⑤維舟:繫船停泊。
⑥塗山:今安徽懷遠東南。
⑦太祖皇帝:指趙匡胤。
⑧渦口:今安徽懷遠東。
①浮梁:浮橋。
②元城:今河北大名。盛唐:今安徽六安。
③倍道:兼程。
④宣祖皇帝:趙弘殷,趙匡胤之父。
①齎(jī):拿東西給人,送給。
①壕:護城河。
②連弩:裝有機栝,可以同發數矢或連發數矢之弓。
③椽(chuán):椽子,架在房檁承托屋面板和瓦的長木條。
④館陶:今河北館陶。
⑤髀(bì):大腿。
⑥鏃(zú):箭頭。
①瓜步:今江蘇六合東南。
②六合:今江蘇六合。
③柵(zhà):柵欄。
譯文
顯德三年(956年)正月庚子,世宗下詔親征淮南。
壬寅,世宗從大梁出發。李觳攻打壽州,很久也攻不下來。南唐劉彥貞帶兵支援,到距壽州二百里的來遠鎮,又用數百艘戰艦開往正陽,做出要攻打浮梁的架勢。李觳擔心,召集將佐商議:“我軍不能水戰,如果敵人截斷浮梁,那么我們會腹背受敵,就都回不去了!不如退守浮梁以待陛下車駕降臨。”世宗抵達圉鎮時聽到了李觳的計畫,立刻派中使乘驛馬前往阻止他。等使者趕到的時候,李觳的軍隊已經將糧草焚毀,退保正陽了。丁未,世宗到達陳州,立刻派李重進帶兵趕往淮上。
辛亥,李觳上奏說:“敵軍的船隻在淮河當中行進,箭和炮都射不到,如果浮梁守不住,則軍心動搖,勢必要退兵。如今敵艦一天天挺進,淮水一天天上漲,如果陛下車駕親臨,萬一糧道斷了,其危險是難以預測的。希望陛下暫時駐蹕在陳、潁一帶,等李重進到了,臣和他聯手,則敵艦可以抵禦,浮梁可以保證完好,立具奏聞。如果厲兵秣馬,春天離開,冬天再回來,這樣也足以使敵人疲勞,到時候再作戰也不晚。”世宗看到奏章,很不高興。
劉彥貞向來驕貴,沒有什麼才能,不會打仗,在歷次藩鎮任上肆意貪污,積累了巨億資財,用來賄賂權貴,因此魏岑等人爭相稱讚,說他治理地方如龔遂、黃霸,用兵如韓信、彭越,所以周師入侵,唐主第一個就想起來用他了。其副將鹹師朗等人都有勇無謀,聽說李觳後退,大喜,帶兵直抵正陽,旌旗輜重綿延數百里。劉仁贍和池州刺史張全約堅決制止他。劉仁贍說:“你軍隊未到而敵人先逃遁,是畏懼你的聲威,哪裡需要速戰呢!萬一失利,則大事不妙了。”劉彥貞不肯聽。他走了之後,劉仁贍說:“真的遇到敵軍的話,一定會敗。”於是增加兵員,加以防守,做好準備。李重進渡過淮河,在正陽東迎戰劉彥貞,大破劉軍,斬殺劉彥貞,生擒鹹師朗等人,斬首萬餘級,死在戰場上的屍體蔓延三十里,周人繳獲南唐的軍資器械三十餘萬。當時江淮長久安定,百姓不熟悉作戰了,劉彥貞敗了以後,唐人大為驚恐,張全約收集剩下的軍隊逃奔到壽州,劉仁贍上表請任命張全約為馬步左廂都指揮使。皇甫暉、姚鳳退保清流關。滁州刺史王紹顏棄城逃走。
壬子,世宗到達永寧鎮,對侍臣說:“聽說壽州解圍,農民大多回村落去了,如今聽說大軍到了,必定再次入城。可憐他們聚到城中就會餓死,還是應該先派人存問安撫,讓他們各安其業。”甲寅,世宗到達正陽,派李重進代替李觳為淮南道行營都招討使,李觳兼管壽州行府事。丙辰,世宗到達壽州城下,在淝水北面紮營,命諸軍包圍壽州,將正陽浮梁遷移到下蔡鎮。丁巳,徵發宋、亳、陳、潁、徐、宿、許、蔡等州丁夫數十萬攻城,晝夜不停。唐兵萬餘人在淮河邊繫船停泊,在塗山下紮營。庚申,世宗命趙匡胤出戰。趙匡胤派出百餘騎兵靠近他們的營地然後假裝逃走,引唐兵來追,事先則設下了伏兵,大敗唐兵於渦口,斬殺都監何延錫等人,奪得戰艦五十餘艘。
二月丙寅,下蔡鎮的浮梁建成,世宗親自前往視察。
戊辰,廬、壽、光、黃巡檢使元城人司超上奏在盛唐大敗唐兵三千餘人,捉住都監高弼等人,獲戰艦四十餘艘。世宗命趙匡胤兼程往襲清流關。皇甫暉等列陣于山下,正和前鋒作戰時,趙匡胤帶兵從山後出來;皇甫暉等大驚,逃入滁州,想要斷橋自守。趙匡胤騎馬指揮士兵渡河,直抵城下。皇甫暉說:“人各為其主,希望你可以讓我排成陣列再戰。”趙匡胤笑著答應了。皇甫暉整理好軍隊率眾而出,趙匡胤抓住馬頸突然馳入軍陣,大喊道:“我只要取皇甫暉,別人不是我的對手。”手持劍擊中皇甫暉的頭部,生擒了他,又抓住了姚鳳,於是滁州平定。過了幾天,趙弘殷為馬軍副都指揮使,帶兵半夜到了滁州城下,傳呼開門。趙匡胤說:“父子雖是至親,但守城是王事,責任重大,不敢夜半開城。”第二天天亮,趙弘殷才得以入城。
顯德三年(956年)三月初一,世宗巡視水寨,到淝橋的時候自己取了一塊石頭,拿在手上騎馬帶到水寨以供應炮,過橋的隨從官員每人拿了一塊石頭。
趙匡胤乘皮船進入壽春的護城河中,城上發連弩射擊,箭大得像屋椽。牙將館陶人張瓊馬上用身體擋住,結果張瓊的大腿中了一箭,死而復甦。箭頭射入骨頭裡取不出來,張瓊飲一大杯酒,讓人把骨頭刺破才取了出來。流血數升,神色自若。
唐主派李德明、孫晟來見世宗,提出自己去除帝號,割讓壽、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給後周。每年還送金帛百萬以求罷兵。世宗認為淮南之地一半已經歸屬於後周所有,諸將的捷報每天都源源不斷地送來,想要得到所有長江以北的土地,所以不肯答應和談。
唐齊王李景達率領二萬兵從瓜步渡江,在離六合二十餘里的地方設定柵欄防守,不再前進。後周諸將想要出戰,趙匡胤說:“敵人設柵自固是害怕我們。如今我們的軍隊不滿二千,如果出擊,敵軍就會發現我們真正的軍力;不如等他們來進攻的時候再出戰,一定能夠打敗他們的。”過了幾天,唐軍出兵往六合,趙匡胤帶兵奮力出擊,大破唐軍,殺獲將近五千人,南唐軍剩下的萬餘人逃跑渡江,為了爭船又淹死了很多,這樣一來,南唐的精兵就消耗得差不多了。
評析
周世宗是五代後期頗有作為的君主,只是去世得早,很多事情都沒能夠完成,但很多事業在北宋初期都沿襲了下去。征討淮南是世宗統一大業的一個部分。後周和南唐的這場戰爭勝敗之勢非常明顯,後周擁有極大的優勢,這一點也同樣出現在後來北宋征伐南唐的過程中。
出處簡介
《資治通鑑》(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書名的意思是:“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
《資治通鑑》所記歷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司馬光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鑑》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聰慧,七歲時,以石破瓮搶救墜水兒童,傳為佳話。1038年(宋仁宗寶元元年),中進士甲科。四十歲前歷任蘇州、武成軍、鄆州、并州判官等職。四十歲召還為開封府推官,累除知制誥、天章閣侍制、知諫院。神宗即位,擢為翰林學士,力辭曰“臣不能為四六”,不獲辭。神宗任用王安石實施變法,司馬光因與變法派政見不合而又無力抗拒,力求外補。1071年(熙寧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陽,築獨樂園,專意編著《資治通鑑》。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召還主國政,將新法廢除殆盡。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是年九月,卒於位,當政僅一年多。贈溫國公,諡文正。
司馬光在政治上,始終與變法派對立。在為人方面,他正直磊落,務實敢言,律己嚴謹,正如其自稱:“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耳!”(《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十八)
司馬光著述宏富,有《資治通鑑》二百九十四卷,《續詩話》一卷,筆記《涑水紀聞》十六卷等等。其詩文集名《傳家集》,有八十卷。司馬光自謂:“光素無文,於詩尤拙”(《答齊州司法張秘校正彥書》)。這其實是他的自謙之辭。其集中存詩十四卷,共一千一百多首,其中律詩近九百首。他的詩質樸充實,不事華藻,卻又能寓情於辭,言盡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