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周紀·胡服騎射

資治通鑑·周紀·胡服騎射

《資治通鑑·周紀·胡服騎射》講的是公元前307年(周赧王八年)胡服騎射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資治通鑑·周紀·胡服騎射
  • 時間:公元前307年
  • 內容:胡服騎射
  • 主人公:趙武靈王
原文,注釋,譯文,評析,出處簡介,作者簡介,

原文

周赧王八年(甲寅,公元前307年)
趙武靈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之代,北至無窮,西至河,登黃華之上。與肥義謀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賢者察焉。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國人皆不欲,公子成稱疾不朝。王使人請之曰:“家聽於親,國聽於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議之也。制國有常,利民為本;從政有經,令行為上。明德先論於賤,而從政先信於貴,故願慕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聞中國者,聖賢之所教也,禮樂之所用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則效也。今王舍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道,逆人之心,臣願王熟圖之也!”使者以報。
王自往請之,曰:“吾國東有齊、中山,北有燕、東胡,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繫纍吾民,引水圍鄗①;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於不守也,先君醜之。故寡人變服騎射,欲以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而叔順中國之俗,惡變服之名,以忘鄗事之醜,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聽命,乃賜胡服,明日服而朝。於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騎射焉。
五月戊申,大朝東宮,傳國於何。王廟見禮畢,出臨朝,大夫悉為臣。肥義為相國,並傅王。武靈王自號“主父”。主父欲使子治國,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將自雲中、九原南襲鹹陽,於是詐自為使者,入秦,欲以觀秦地形及秦王之為人。秦王不知,已而怪其狀甚偉,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主父行已脫關矣,審問之,乃主父也。秦人大驚。

注釋

①鄗(hào):古縣名。春秋屬晉,戰國屬趙。

譯文

周赧王八年(甲寅,公元前307年)
趙武靈王向北征伐中山國,大軍經過房子城,來到代地,再向北行至大漠中的無窮,向西攻至黃河,登臨黃華頂峰。他與大臣肥義商量想讓百姓穿胡人的短衣,學習騎馬射箭,只聽他說:“愚蠢的人會嘲笑我的舉措,但聰明的人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全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不會放棄,我相信一定能把北方胡人的領地和中山國都據為己有!”於是他帶頭改穿胡服。
國中的士人多數持反對意見,公子成也謊稱有病,不來上朝。趙王便派人前去說服他說:“家事聽命於父母,國政服從於國君。現在我向世人倡導改變服裝,而如果叔父您不穿,我擔心天下人會因此議論我徇私。治理國家遵從一定章法,以對百姓有利為根本;從事政務有一定常規,執行命令是最重要的。宣傳道德要先從卑賤的下層開始,而推行政令必須先從貴族近臣做起,所以我希望能樹立叔父您為榜樣來實現改穿胡服的功業。”公子成又行稽首禮道:“我聽說,中國是在古代先賢的教化下,用禮樂儀制使遠方國家前來朝拜,是讓四方蠻夷學習效法的地方。現在君王您捨棄這些不顧,反而去仿效遠方外國的服飾,這是擅改傳統習俗、違背人心的舉動,我希望您能慎重考慮。”使者把他的這番話報告給趙王。
趙王於是親自前往,當面解釋道:“我國東面有齊國、中山國,北面是燕國、東胡,西面有樓煩,與秦、韓兩國毗鄰。如果沒有騎馬射箭的武備,怎么能堅守得住呢?早先中山國仰仗齊國的強兵,侵犯我們領地,騷擾我們的子民,又引水圍灌鄗城;如果不是祖先神靈保佑,恐怕鄗城已經失守了,對此先王深以為恥。因此我決心改變服飾,學習騎射,想以此抵禦四邊的災難,一雪中山國之恥。而叔父您卻一味因循守舊,憎惡改變服裝,這是已經忘記了鄗城的奇恥大辱,這並不是我所希望的呀!”公子成翻然悔悟,欣然從命,趙王親自賜給他胡服,第二天他便穿著胡服入朝。於是,趙王正式下令改穿胡服,並且力倡學習騎馬射箭。
五月二十六日,趙王在東宮舉行盛大朝會,把國君之位傳給了趙何。趙何行罷祭祀宗廟的禮儀,登朝處理政事,他屬下的大夫都成了朝廷大臣。又任命肥義為相國,並尊稱為國君老師。趙武靈王自稱“主父”。趙主父想讓兒子在國中主事,而他則準備身穿胡服率領文臣武將前去攻打西北胡人領地。他計畫從雲中、九原等地開始向南襲擊秦國的都城鹹陽,於是他自己假裝使者,前往秦國,想藉機考察秦國地形以及秦王的為人。秦王沒有察覺,事後覺得此人相貌偉岸不凡,有著臣子不具備的風度,便急忙派人去追趕,而此時趙主父一行已經出了秦國邊關。經過一番盤問調查,秦國人才知道他就是趙主父。秦國人於是大驚失色。

評析

很多人都把中原作為文明的中心,把周圍的地方稱作“蠻夷之地”,俗稱“東夷、西戎、南蠻、北胡”,都是含有貶義的稱呼。然而,趙武靈王毫不介意這些看法,只要是對自己的國家有幫助的,不管是哪裡的習俗都可以拿來為自己所用,趙國後來的昌盛和這有很大的關係。

出處簡介

資治通鑑》(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書名的意思是:“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
《資治通鑑》所記歷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司馬光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鑑》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聰慧,七歲時,以石破瓮搶救墜水兒童,傳為佳話。1038年(宋仁宗寶元元年),中進士甲科。四十歲前歷任蘇州、武成軍、鄆州、并州判官等職。四十歲召還為開封府推官,累除知制誥、天章閣侍制、知諫院。神宗即位,擢為翰林學士,力辭曰“臣不能為四六”,不獲辭。神宗任用王安石實施變法,司馬光因與變法派政見不合而又無力抗拒,力求外補。1071年(熙寧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陽,築獨樂園,專意編著《資治通鑑》。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召還主國政,將新法廢除殆盡。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是年九月,卒於位,當政僅一年多。贈溫國公,諡文正。
司馬光像司馬光像
司馬光在政治上,始終與變法派對立。在為人方面,他正直磊落,務實敢言,律己嚴謹,正如其自稱:“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耳!”(《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十八)
司馬光著述宏富,有《資治通鑑》二百九十四卷,《續詩話》一卷,筆記《涑水紀聞》十六卷等等。其詩文集名《傳家集》,有八十卷。司馬光自謂:“光素無文,於詩尤拙”(《答齊州司法張秘校正彥書》)。這其實是他的自謙之辭。其集中存詩十四卷,共一千一百多首,其中律詩近九百首。他的詩質樸充實,不事華藻,卻又能寓情於辭,言盡其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