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周紀·吳起才識

資治通鑑·周紀·吳起才識

《資治通鑑·周紀·吳起才識》講的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和公元前387年(周安王十五年)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資治通鑑·周紀·吳起才識
  • 作品出處:資治通鑑
  • 文學體裁:史記
  • 作者:司馬光
原文,注釋,譯文,評析,出處簡介,作者簡介,

原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安王十五年(公無前403年,公元前387年)
吳起者,衛人,仕於魯。齊人伐魯,魯人慾以為將,起取齊女為妻,魯人疑之,起殺妻以求將,大破齊師。或譖①之魯侯曰:“起始事曾參,母死不奔喪,曾參絕之。今又殺妻以求為君將。起,殘忍薄行人也。且以魯國區區而有勝敵之名,則諸侯圖魯矣。”起恐得罪,聞魏文侯賢,乃往歸之。文侯問諸李克,李克曰:“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弗能過也。”於是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②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疽,其父戰不旋踵③,遂死於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周安王十五年(甲午,前387年)魏文侯薨,太子擊立,是為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謂吳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商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敵國也。”武侯曰:“善。”
魏置相,相田文。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韓、趙賓從,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子乎,屬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
久之,魏相公叔尚魏公主而害吳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為人剛勁自喜,子先言於君曰:‘吳起,賢人也,而君之國小,臣恐起之無留心也,君盍試延以女?起無留心,則必辭矣。’子因與起歸而使公主辱子,起見公主之賤子也,必辭,則子之計中矣。”公叔從之,吳起果辭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懼誅,遂奔楚。
楚悼王素聞其賢,至則任之為相。起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要在強兵,破遊說之言從橫者。於是南平百越,北卻三晉,西伐秦,諸侯皆患楚之強,而楚之貴戚大臣多怨吳起者。
周安王二十一年(庚子,公元前381年)楚悼王薨,貴戚大臣作亂,攻吳起;起走之王屍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起,並中王屍。既葬,肅王即位。使令尹盡誅為亂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餘家。

注釋

①譖:造謠中傷。
②贏:負擔。
③旋踵(zhǒnɡ):掉轉腳跟,比喻時間極短。

譯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安王十五年(公無前403年,公元前387年)
吳起,衛國人,在魯國為官。齊國攻打魯國,魯國想任吳起為將,但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魯國就對吳起有些不放心。吳起便殺掉妻子,當上了大將,率軍大敗齊軍。有人在魯侯跟前讒毀吳起,說:“吳起當初曾經師從曾參,母親去世他不奔喪服孝,曾參為此與他斷絕關係;如今,為了一個大將之職,他居然殺了自己的結髮妻子。吳起真是個殘忍的小人啊!況且,小小的魯國戰勝了強敵,未必是好事。有此名聲,各國都要一起來對付魯國了。”吳起知道此事,擔心魯國治他的罪。聽說魏文侯賢明,便前去投奔。魏文侯向李克徵求對吳起的看法,李克說:“吳起為人,貪婪而好色,但在用兵打仗方面,就連齊國名將司馬穰苴也不如他。”於是魏文侯任命吳起為將,帶兵攻秦,奪取了五座城池。吳起擔任魏國大將,與最下等的士兵吃同樣的飯食,穿同樣的衣服,睡覺不鋪蓆子,行軍不乘車馬,親自綑紮行李、馱運食糧,為士卒分憂解難。有個士兵長了毒瘡,吳起為他吮毒。這個士兵的母親聽說後,放聲痛哭,有人奇怪地問:“你的兒子不過是個士兵,而將軍卻為他吸吮毒瘡,你哭什麼呀?”這位母親說:“我不是為這事哭泣。當年吳將軍為孩子的父親吸過毒瘡,他父親打起仗來拚命衝殺,最後沒有回來。現在,吳將軍又為兒子吸毒瘡,不知道兒子又會戰死在哪裡。所以我哭泣啊!”
公元前387年,魏文侯逝世,太子擊繼位,即魏武侯。
魏武侯乘船順黃河而下,在中游的時候對吳起說:“真美啊,險固的山河!這是魏國的寶呀!”吳起回答:“一國之寶,應是國君的德政而不是山河的險要。當初的三苗氏,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由於他不修道德,被夏禹消滅了。夏桀所居住的地方,左邊是黃河、濟水,右邊是泰華山,伊闕山在南邊,羊腸阪在北邊,由於他治國不施仁政,被商湯放逐了。商紂的國土,左邊是孟門山,右邊是太行山,常山在北面,黃河經過南邊,因為他不行仁德,被周武王殺了。由此可見,國寶在於德政而不在於地勢險要。如果君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這些人也要成為您的敵人啊!”魏武侯說:“你說得太對了!”
魏國設定國相時,任命田文為相。吳起心裡很不是滋味,就與田文商談:“我和你談論功勞如何?”田文說:“可以。”吳起問:“統率三軍,使士兵樂於戰死,敵國不敢侵略,你比我吳起如何?”田文說:“我不如你。”吳起又問:“整治百官,親善百姓,使倉庫充實,你比我吳起如何?”田文說:“我不如你。”吳起接著問:“鎮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東侵犯,韓國、趙國聽之任之,你比我吳起如何?”田文仍然說:“我不如你。”吳起質問:“這三條你都在我之下,而職位卻在我之上,為什麼呢?”田文說:“如今國君年幼,國家多疑難,大臣們不能齊心歸附,老百姓不能信服,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是囑託給你好呢,還是囑託給我好?”吳起默然地想了想,回答說:“囑託給你!”
過了很久,魏國國相公叔娶了公主為妻,忌妒吳起。他的僕人獻計說:“去除吳起很容易。吳起為人剛硬而沾沾自喜。您可以先對國君說:‘吳起是個傑出人才,但君主您的國家小,我擔心他沒有長留的心思。國君您何不試著要把女兒嫁給他,如果吳起沒有久留之心,一定會拒絕的。’主人您再與吳起一起回去,讓公主羞辱您,吳起看到公主如此輕視您,一定會拒絕國君的婚事,這樣您的計謀就實現了。”公叔依計行事,吳起果然辭退了與公主的婚事。魏武侯對吳起起了疑心,更不敢再信任他。吳起害怕被誅殺,於是投奔了楚國。
楚悼王一向聽說吳起是個人才,吳起一到楚國便封他為國相。吳起嚴明法紀,裁減掉不必要的閒官,廢除了王族中疏遠的親戚,用來安撫獎勵士兵,大力增強軍力,破除合縱連橫的流言。於是楚國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抵擋住了韓、魏、趙三國的擴張,向西征討秦國,各個諸侯國都害怕楚國的強大,但是楚國的王親貴戚、權臣顯要中卻有很多人怨恨吳起。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的貴族和大臣作亂,攻打吳起,吳起逃到悼王的屍體邊,伏在上面。攻擊吳起的暴徒用箭射吳起,還射到了悼王的屍體上。辦完葬事,楚肅王即位。他命令楚國令尹全數剪滅作亂之人。因射吳起之事而被滅族的就有七十多家。

評析

吳起是戰國時期非常著名的軍事家,他殺掉自己的妻子,當上了魯國的大將軍,卻還是沒有受到重用,在魏國又受到小人的排擠而逃離,直到在楚悼王那裡才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可惜,楚悼王死後,他就受到別人的攻擊,即使俯身在楚悼王的屍體上,也沒有逃脫最終被殺的命運。

出處簡介

資治通鑑》(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書名的意思是:“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
《資治通鑑》所記歷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司馬光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鑑》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聰慧,七歲時,以石破瓮搶救墜水兒童,傳為佳話。1038年(宋仁宗寶元元年),中進士甲科。四十歲前歷任蘇州、武成軍、鄆州、并州判官等職。四十歲召還為開封府推官,累除知制誥、天章閣侍制、知諫院。神宗即位,擢為翰林學士,力辭曰“臣不能為四六”,不獲辭。神宗任用王安石實施變法,司馬光因與變法派政見不合而又無力抗拒,力求外補。1071年(熙寧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陽,築獨樂園,專意編著《資治通鑑》。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召還主國政,將新法廢除殆盡。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是年九月,卒於位,當政僅一年多。贈溫國公,諡文正。
司馬光像司馬光像
司馬光在政治上,始終與變法派對立。在為人方面,他正直磊落,務實敢言,律己嚴謹,正如其自稱:“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耳!”(《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十八)
司馬光著述宏富,有《資治通鑑》二百九十四卷,《續詩話》一卷,筆記《涑水紀聞》十六卷等等。其詩文集名《傳家集》,有八十卷。司馬光自謂:“光素無文,於詩尤拙”(《答齊州司法張秘校正彥書》)。這其實是他的自謙之辭。其集中存詩十四卷,共一千一百多首,其中律詩近九百首。他的詩質樸充實,不事華藻,卻又能寓情於辭,言盡其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