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眾多研究表明,到目前為止,中國的經濟是投資推動的外延型增長,資本投入是經濟成長的最主要動力。在中國外延型的經濟成長模式下,江蘇成為沿海地區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省份,與河北的經濟發展表現出較強烈的反差。本文循著資本形成的道路,通過比較兩省的
資本形成機制與效率,全方位了解兩省資本形成過程中的差距所在,以求發現造成這種差距的根源。這對於發展水平相對落後的河北來說,無疑有助於有針對性的解決經濟發展中的資本缺陷,並且也可以借鑑江蘇資本形成過程中的得失,提高資本形成的效率。 本文圍繞資本形成的三要素——儲蓄、投資、投資轉化的金融機制分別展開省際間比較分析,全文主要包括六章內容。 第一章為導論,主要介紹了本文的選題背景和意義,並對全文的結構安排進行了粗線條的概括。 第二章為理論基礎,在界定了資本和資本形成的內涵之後,回顧了有關研究資本與經濟成長關係的理論文獻,大部分的理論研究表明資本在經濟成長中的貢獻率很高。國內外學者對中國經濟成長的研究也表明,作為一個新興的開發中國家,中國經濟成長的動力主要源於資本積累。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本文對江蘇河北兩省資本形成的比較研究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三章對資本形成的儲蓄動員機制展開省際比較。因為居民部門的儲蓄在國民儲蓄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又是淨儲蓄主體,居民儲蓄便成為資本形成中的關鍵因素。將居民儲蓄作為儲蓄理論研究的對象,出現了眾多有關居民儲蓄行為的理論學說,諸如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杜森貝里的相對收入假說、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說、莫迪利亞尼的生命周期假說、
流動性約束理論等等,基本上都認為收入是決定居民儲蓄的基礎。國內學者對中國居民儲蓄的研究雖然各有不同的側重,但研究結論都驗證了絕對收入是影響居民儲蓄的重要因素,收入的增長率、城鄉經濟差異等對儲蓄率也產生積極的影響。本章在對江蘇河北兩省儲蓄動員機制的比較研究中,發現
城市化水平的不同會通過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傳導影響到居民儲蓄的規模和結構。由於較高的城市化水平,江蘇的較多城鎮居民及其較高收入積極推動了儲蓄額的形成,而河北則因為較低的城市化水平,較少的城鎮居民及其相對較低的收入沒辦法支撐起較高的儲蓄形成,由此導致了兩省明顯的儲蓄差距。 第四章對資本形成的投資機制進行省際比較,通過對兩省固定資產投資的不同經濟成份和不同資金來源的統計分析,發現市場化程度和對外開放程度的不同使得兩省在投資形成效率方面差異極大。江蘇作為經濟發達省份,市場化程度和對外開放程度較高,市場化經濟投資占比遠高於河北。在市場化投資的推動下,資本形成便進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市場化程度越高——資本形成數量和效率越高——經濟產出水平越高,經濟產出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推動了市場化投資的進一步形成,另一方面還會通過提高儲蓄率為資本積累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這樣,市場化的資本形成便源源不斷,周而復始。河北則因為國有經濟掌握著大量的投資資源,市場化程度較低,遏制了資本形成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第五章針對儲蓄投資轉化中發揮主導作用的金融機制展開省際比較,發現江蘇金融機構由於存在較高的市場化程度,在投資轉化效率上遠遠高於河北。這是因為,金融機構較高的市場化水平能促使金融資源的配置更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更加有效地實現投資的轉化,從而帶動金融與經濟良性循環局面的逐步形成。而河北金融機構在資本形成的投資轉化中,金融資源更多的受政府行政力量的控制,資金配置效率低下,金融成長受到壓制,經濟發展中的資本缺口不能得到有效解決,經濟成長減緩。經濟的緩慢發展,反過來又不能提供充足的可動員的儲蓄資源,金融發展由於資金來源的短缺進一步受到壓制,經濟與金融進入了惡性循環的局面。在直接融資對資本形成的作用上,兩省近些年都表現出較好的發展趨勢,但差距也是顯而易見的,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市場化程度對金融機制投資轉化效率的顯著影響。 第六章是全文總結,比較研究顯示兩省在資本形成的儲蓄機制、投資機制和
金融轉化機制上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從而影響到兩省經濟發展的源動力——資本形成。鑒於江蘇高度的城市化、市場化水平和對外開放帶來的高水平資本形成,本章對河北如何積極推進資本形成提了一些粗淺的建議,包括:儘快推動城市化進程、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以提供充分的儲蓄資源;積極改善投資環境、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資、增強外資的產業擠入效應和技術溢出效應;充分提高間接金融的效率——推進間接金融市場化、積極培育直接融資市場,實現融資渠道多元化。最後,針對本文研究過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提了幾方面以後有待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