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中筠談美國與中國

資中筠談美國與中國

資中筠談美國與中國·美國十講》:這不是美國通史,也不是學術著作,是作者多年觀察美國的心得,儘量用淺顯的“大白話”講出來。這些個人心得卻也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經過反覆思考、探索的結果。本書作者對美國的論述,是把美國作為一種文明或者西方文明的變異來研究的,特別是把美國的政治、經濟等制度作為一種人類正常的迥異於我們傳統的政治文明來研究。《資中筠談美國與中國·老生常談》:作者自謙說:題材龐雜,東拉西扯,沒有什麼足以振聾發聵的驚人之語。無以名之,名之曰《老生常談》。其實作者本著事實和邏輯,懷揣很大的勇氣和思維的力量,娓娓道來,時而尖銳時而苦口婆心,其實是給人們上了一場思想啟蒙課,也給這個時代提出了某種警示。

基本介紹

  • 書名:資中筠談美國與中國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652頁
  • 開本:32
  • 作者:資中筠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文摘,

內容簡介

1. 本書一以貫之的,是作者對現實的憂思和焦慮,拳拳之心,感人肺腑。
2. 未來世界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美關係和中美兩國各自的發展,所以本書的出版,會給國人很多啟發。

圖書目錄

《美國十講》目錄

前言

第一講 美利堅合眾國之由來
第二講 美國的精神資源
第三講 進步主義改革
第四講 小羅斯福新政和1960年代民眾運動
第五講 緩解社會矛盾的重要因素
第六講 私人基金會的理念與管理
第七講 美國的外交思想與世界霸權的確立
第八講 冷戰與後冷戰時期的美國
第九講 回顧與展望
第十講 美國與中國

附錄一 美國媒體對中國的報導
附錄二 就《財富的歸宿》答問
附錄三 是個新事物,也不是太突然
附錄四 重新評價羅斯福的“新政”
附錄五 中美關係並沒有大起伏
附錄六 跨過新門檻
附錄七 希望中國少講點中國特色,美國少講點美國例外

《老生常談》目錄

自序

關於“在場主義”散文
畢生的追求:學識、思想與獨立之精神
身居斗室觀天下
美國研究三十年
走上學術研究之路
常識·良知·底線

公民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與啟蒙——對“為中國而教”成員講話
百年中國“人”
個人的獨立與社會健康息息相關
近代中國各個時期留學生

人性·文化·制度
沉渣泛起之一
沉渣泛起之二
一根蘿蔔的革命
復古與現代化
要啟蒙不要運動
關於中國公益事業的幾個問題

關於“冷戰”研究的幾點看法
對外關係的理論:國際主義?民族主義?
德國法西斯的歷史教訓

八 不同類型的國家與法治的關係

作者簡介

資深學者,國際政治及美國研究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美國研究所退休研究員、原所長。1930年生於上海,祖籍湖南耒陽。1947年畢業於天津耀華中學,考入燕京大學,1948年轉入清華大學外文系,1951年畢業。參與創辦《美國研究》雜誌與中華美國學會,曾任雜誌主編與美國學會常務理事,創辦中美關係史研究會並任第一、二屆會長。1996年從社科院美國所退休,仍繼續著述,並應邀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專業為國際政治與美國研究,旁涉中西歷史文化,近年來關注中國現代化問題,撰有大量隨筆、雜文,並翻譯英、法文學著作多種。

主要著作:《追根溯源:戰後美國對華政策的緣起與發展,1945—1950》、《戰後美國外交史:從杜魯門到里根》、《冷眼向洋:百年風雲啟示錄》(2007年修訂版改為《冷眼向洋書系》單行本,資中筠撰寫部分更名為《二十世紀的美國》)、《散財之道——美國現代公益基金會述評》(2006年修訂版更名《財富的歸宿》)、《資中筠集》(學術論文選集)等。

隨筆集:《斗室中的天下》、《錦瑟無端》、《讀書人的出世與入世》、《學海岸邊》(與陳樂民合著)等。

譯著:(法)巴爾扎克《公務員》、《浪蕩王孫》、《農民》,(美)薇拉·凱瑟《啊,拓荒者!》,(英)阿蘭·德波頓《哲學的慰藉》等。

文摘

《美國十講》前言

2012 年,我應國家圖書館主持的一個視頻講座之約,就美國問題錄製了系列講座,共九講。以那幾次講座的錄音稿為基礎,修改、加工、補充,擴展為十講,今集結成書,以饗讀者。視頻講座雖然每次都有一個中心,並有所準備,但只憑腹稿,完全沒有書面稿。錄成文字後,感到比較粗糙;不但有即席講話常有的語病和段落不順、重複、脫漏等弊病,而且或因臨時語病,或因記憶有誤,對個別史實與年代的敘述發生錯誤,感到十分遺憾。視頻不同於文字,事後修改在技術上比較複雜。除設法爭取改正彌補外,更感到有必要留一份比較完整的書面稿,以此為準。事實上在整理過程中做了較多的補充,特別是第一講和最後兩講,比原來的內容豐富了許多。需要說明的是,這不是美國通史,也不是學術著作,是作者多年觀察美國的心得,儘量用淺顯的“大白話”講出來。作為通俗讀本,主要對象是國際研究專業以外對美國有一定興趣的人士,大、中學生均可作為課外閱讀材料。這些個人心得卻也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經過反覆思考、探索的結果。

美國雖然立國只有二百多年,但經歷十分豐富,在紛紜繁複的現象中找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洵非易事。自改革開放以來,以及可以預見的將來,美國始終是國人關注的重點。隨著信息的傳播,過去的專業知識,已成為眾所周知的常識。但是或者受片面宣傳的影響,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還是會有許多誤區。這十講對時間段和材料的取捨只是本人的一孔之見、一得之愚,不可能面面俱到,在史實方面也難以求全。一般說來,已經廣為人知的,不再詳述,而有一些不大為人所注意,且我認為很有意義的情節,則特別列入。許多重點闡述的內容大多有針對性,是針對在國人中流行的成見,包括自己過去曾有過的一知半解的看法,同時也澄清一些以訛傳訛的事實。其中有些內容和觀點我過去在不同場合和不同著述中曾反覆闡明,有些則近年來有所發展。

對這樣一個大國,見仁見智,不可能有統一的看法。作者主觀上希望在簡明扼要的敘述中,力求言之有據、深入淺出,避免淺嘗輒止、以偏概全、片面武斷。是否能夠做到,有待讀者明鑑。
作者識於2013 年3 月
精彩選摘
《老生常談》自序

這本集子大部分是近年來的一些講座的記錄稿、接受媒體或個人的採訪,以及少量自2011年《資中筠自選集》出版之後寫的文稿。題材龐雜,東拉西扯,沒有什麼足以振聾發聵的驚人之語。無以名之,名之曰《老生常談》。雖說是老生常談,卻也引起一些注意。一方面,有熱心者廣為傳播,本人常常接到一些反饋,不乏共鳴和鼓勵;另一方面,也聽說引起某些人的不快,以其不合時宜。對同一問題,眾說紛紜,觀點各異,本是正常現象。本人自問所恪守者一是事實,二是邏輯。正因為見到太多無視或故意蒙蔽基本事實的謊言和違背常理、不合邏輯的立論,才忍不住要發出自己的聲音。與我產生共鳴者,大約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吧。只要本著事實和邏輯,在權利平等的基礎上爭鳴,真理總是越辯越明的。本來是常識,在某種情況下卻成為不可言說的“異端”;本來是平常的交流,卻被認為需要很大的勇氣。我常想,如果在正常的言論環境下,事實和邏輯都是常識,我的“老生常談”也就沒有聽眾和讀者了。既然這一時候還沒有到來,就還有一定的保存價值,集結成冊,也算是立此存照。

本集中有幾篇是應幾位青年學子的提問,談自己的工作、思想經歷和治學之道。大部分是應各種講座之約,圍繞某個當時關注的中心話題談一些看法。在形式上我稱之為“信口開河”,因為一般事先都沒有稿子,只有提綱或腹稿,面對聽眾的過程中,往往自然而然又流出一些新的想法。拜現代技術之功,錄音稿很快就整理出來,自己再加以修整。其好處是暢言、少羈絆,更直白;缺點是失之渙漫,語言欠精煉,且難免重複。在編輯本書過程中雖經作者和責任編輯努力修葺,這一缺點仍不能完全避免,這是要請讀者見諒的。

不論是動口,還是動筆,我的一貫思路總是將現實問題與歷史思考相聯繫。或是先為某種現實現象所觸動,想到中外歷史;或是倒過來,讀到某段歷史,聯想到當前現實。不論何者,都是有所感悟,發而為言、為文,與人共享。我大學的專業是外國文學,後從事外事工作,學術研究領域又是國際問題,但我能汲取的文化資源絕大部分是中國的。忝列“學人”,我的“中學”還是超過“西學”。越到晚年,越出現“返祖”現象,深感我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所能提供的文化資源極為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西學”和對外部世界的了解可以擴展視野,提供廣闊的參照系,這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作為今人,比古人幸運的,可能就是有這個參照系,有沒有是大不相同的。學問之道深不可測。自知來日無多,只有常嘆“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了。
資中筠,2013 年11 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