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梅英

賀梅英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慶陽香包繡制唯一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藝術大師,編入《慶陽歷史文化人物選錄》。甘肅省慶陽市人,女,1934年12出生。

刺繡作品《梅竹圖》獲“第五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金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賀梅英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甘肅慶陽
  • 出生日期:1934年12月
  • 代表作品:《梅竹圖》
家庭和子女教育,採訪故事,評價,

家庭和子女教育

老人的丈夫系陝西省長武縣人,名計從立(1921-2004),育有一子三女,獨子與大女兒、二女兒皆為中學教師;小女兒計清繼承老人香包方面的專長,專業從事隴東刺繡的藝術研究、藝術品設計和市場開發工作。
簡介
賀梅英,女,1934年12出生,甘肅省慶陽市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慶陽香包繡制唯一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藝術大師,已編入《慶陽歷史文化人物選錄》一書。1989年兩幅刺繡作品入選“第二屆中國藝術節民間藝術展覽”;1997年香包作品《書套》獲“西峰市第五屆民間香包刺繡品展銷大賽”一等獎;1998年香包作品獲“西峰市第六屆民間香包刺繡品展銷大賽”二等獎;1999年香包作品獲“西峰市第七屆民間香包刺繡展銷大賽”一等獎;2001年在西峰市人民政府主辦的“西峰首屆香包節民間工藝品大賽”中獲特等獎;2002年大幅刺繡作品《牡丹百壽圖》獲“首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一等獎,堪稱代表作;2003年系列香包作品《四季花瓶》獲“第二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一等獎,同時《中華手工》雜誌對其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同年被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民間藝術家”,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命名為“民間藝術大師”;2004年香包作品《開屏孔雀》獲“第三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金獎;2005年香包刺繡作品《中堂》獲“第四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金獎。
2006年刺繡作品《梅竹圖》獲“第五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金獎。2005年2月受邀參加了深圳舉辦的“全國工藝美術大師春節文化節活動展演”,獲得了極高的讚譽。2007年6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慶陽香包繡制唯一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採訪故事

採訪著名的香包藝術家賀梅英是在一個下著大雨的晚上,我們又凍又餓又迷了路,待找到她家,已是心灰意懶,疲憊不堪。然而,一進她家門,眼前一亮,精神大振——柔和的燈光下,各種鮮艷生動的手工刺繡品飾滿了整個房間!
牆上掛的,是賀梅英做的香包掛件,一紅一藍兩隻鳳凰飛在牡丹上面,精針細繡,鳥兒展翅欲飛,花兒宛真的怒放,一派花團錦簇。桌上放的,是一碗為別人祝壽做的壽桃,碗和碗中果都用絲綢做成,金黃、桃紅、深紫、翠綠,加上絲綢的反光,有一種流光溢彩的感覺。小孫女手裡提拎著的,是一串立體香包“老鼠偷葡萄”。墨綠的葉子上一串紫紅的葡萄,一隻白色的小老鼠賊頭賊腦地躲在旁邊,非常生動有趣。
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一幅刺繡的中堂《牡丹繡春圖》,大紅的底子上用五彩的絲線繡 出一副對聯和中間一個大大的壽字,每個字細看都是由一雜雜牡丹花圖案構成的。獨特的設計,精緻的做工,艷麗的色彩搭配,讓人眼前一亮,感覺滿室生輝,光彩奪目。
在來賀梅英家之前,我們曾在當地一家香包專賣店裡讚嘆不已——那些色彩繽紛巧奪天工的香包引起我們強烈的購買慾。然而,待看到賀梅英的作品,我們才明白,真正的精品絕不會是在大街上的商店裡。
更令人驚異的是,做出這樣精美絕倫藝術品的賀梅英,是一個從小沒有上過學,更沒有學過一天美術的農家婦女。她是怎樣無師自通地學會繪畫、配色、製作的呢?
她告訴我們,她從小就非常喜歡大自然,發自內心地熱愛大自然的一切。因著這熱愛,她細心觀察每一片葉子的形狀,每一朵花的色彩,每一種動物的樣子。然後一針一線細細地繡繪。說著,她女兒計請捧出一雙鞋墊,說是她媽媽當年送給的嫁妝。我們一看那鞋墊,立刻後悔在香包店裡“搶購”的那些鞋墊了。這雙鞋墊細細密密幾乎看不見任何線條。即使一隻小螞蚱,也密密麻麻扎了千針萬線。而且,一隻小螞昨用了好幾種絲線來過渡,深淺不一的綠,使那隻螞昨看起來活靈活現,雖然經歷了歲月的流逝,也仍然仿佛要從鞋墊上蹦起來一樣。
“有好多人都想要這雙鞋墊,有人還出了很高的價,”女兒計清說,“但是我不賣。”
做出精細的手工品,僅僅有熱愛是不夠的,還要有天賦。賀梅英無疑是一個有天賦的人,見什麼隨手畫下來象什麼,看到新的畫樣也能過目不忘。很早她的女紅就遠近聞名,當地姑娘出嫁都來求她做嫁妝,周圍鄰居都把她做的針線活視為珍藏。有一個故事,可以說明她繡品的魅力。曾經有個親戚要求人辦事,向她要了一付鞋墊當禮物。那人邊走邊看,越看越愛,越看越捨不得送人,結果半路折回去,把鞋墊據為己有了。
賀梅英作品的精美除了她本身技藝高超,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所有制的絲線都是她自己製成的。她自己養蠶、抽絲、織線、染色。她做的線可以在同一根線上染出幾種深淺不一的顏色,這樣的線是買不到的。蘇繡的線雖然有六面多種色,但這些線色度不一樣,比較洋氣,不能表現古樸的味道。聽了她的介紹,再看看桌上的作品,不禁感嘆:天哪,光一針一線地繡扎就夠麻煩了,還要養蠶、抽絲(幾十根絲才能做成一根線)、織線、染色……賀梅英哪來的這種耐心?而且,做完之後往往拱手送人!
多年來賀梅英一直為別人免費製作,別人捧走她的血,留下一些讚美的話。女兒說媽媽一生都是在讚美聲中度過的。賀梅英直到1996年,才開始賣一些作品。我們問她“別人拿走或買走作品你捨得嗎?”她嘆一聲:“當然捨不得!”
是啊,如此人見人愛的東西,怎么留得住呢!也許對她來說,最大的回報既不是金錢也不是讚美,而是獲得了內心的寧靜吧。就像她樸實的話所說的:做這個啥都不想了。
眼下賀梅英年事已高,漸漸力不從心,但她的女兒和孫女卻已經成長起來,都有志於傳承她的托。女兒計清也學美術,和母親合作過不少作品,《牡丹繡春圖》就是她設計的。孫女張馨文才十三歲,深為母親和外婆的持續藝傾倒,立志要繼承家傳,並且有更大的志向——要把它介紹到國外去。
祖孫三代在燈下談論手工,親情濃濃,和睦溫馨,讓人羨慕不已。
但是,計清認為自己不能象母親那樣在心靈上細微獨特地感受,母親的一引起境地界她難以企及時性。這也許不是她的錯,而是現實的原因。她們一家已搬到城市來生活,已經遠離大自然,她無法像母親一樣與土地朝夕相處。真正的民間手藝,是離不開土地的,遠離土地,不僅是民間手藝人的悲哀,也是我們人類的悲哀。
現代生活中,急功近利的人們絕不會再像賀梅英一樣抽絲剝繭、一針一線細細繡下對自然的熱愛,更難擁有她寧靜、樸實無華的心態。即使他們可以用錢買到藝術品,但那些成為商品的東西里又有多少是真正飽含藝人的深情和心血的呢?

評價

賀梅英老師製作香包的靈感來自於老人在黃土高原生活多年所積澱的點點滴滴,反映了老人對黃土高坡的熱愛和對隴東民俗文化的細膩體會。其創意自然純樸,常令觀者莫名感動,其手工藝水平登峰造極,是隴東香包文化和刺繡藝術的傑出代表。老人慈祥善良,對子女教育也傾盡畢生精力,小女兒計清已女承母業,將香包文化的影響力逐步擴大。希望熱愛藝術的後人能夠傳承老人高超的藝術造詣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將隴東民間藝術和文化發揚光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