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城拉獅

賀城拉獅

原淳安縣城,東漢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賀齊所築,故又稱賀城。賀城周圍二里二百二十五步,有城廓,分內城、外城。據清康熙《淳安縣誌》記載賀城“東面濠上,西面臨谷,南枕新安江,北連岡阜。”自古以來就是浙西重鎮,為浙皖交界的戰略用地,水路交通便捷。水運依託新安江上溯屯溪,下達杭州;陸路,古有驛站,民國時有公路三條:一至街口,通屯溪;二至芹坎,通建德杭州;三至界首,通遂安,開化。舊時賀城經濟富強,文化鼎盛,民族民間藝術資源豐富。賀城拉獅就是賀城眾多傳統民間藝術項目之一。

拉獅是一種用繩子牽動的舞獅表演,因拉獅的主要盛行地在賀城,故稱“賀城拉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賀城拉獅
  • 外文名:賀城
  • :淳安縣城
  • 所築賀齊
歷史,道具,表演,現狀,

歷史

“賀城拉獅”歷史悠久,1990年版《淳安縣誌》載:“見明清縣誌記載,每逢春節、元宵、二月二、三月三、端午。中元、中秋、重陽、下元等民間傳統節日,各村都有各具特色的歌舞活動,尤以跳竹馬、跳獅子、舞龍燈、花燈會、高蹺、露台、鞦韆、旱船最為盛行”。卷564頁又載:“跳獅子有布獅和拉獅兩種。拉獅是先將精製的獅子裝於台架內,由幕後人拉線操縱,表演獅子戲球之類的各種動作,幾近木偶表演,別有風采。”

道具

拉獅道具製作工藝複雜,一般由露台、獅子、繩子三部分組成。
露台為正方形,邊長2米左右不等,高0.8米左右,露台四角豎著4根紅漆柱子支撐著頂棚,頂棚一般用黃色油布或黃布製作,四面臨空,形似亭子。
獅子分一大二小三隻(大小不限),是用竹篾做骨架,外面鋪上綢布,獅子頭部飾有濃濃的鬃毛,鬃毛較長,從臉面的兩側披下,獅子口設有活動機關,可張可合,配上一對銅鈴似的眼睛,活靈活現,惟妙惟肖.

表演

“賀城拉獅”表演簡單,大獅子居中,小獅子在大獅兩側,形似躲臥在亭子中,小亭屋檐前側有一根較細的棍子,約1米長,形似一隻手臂向外斜伸,棍子上高高挑著一隻紅、黃、藍、綠、白、黑六色西瓜繡球,墜著、搖晃著。表演人員手拉繩子,在鑼鼓的配合下,拉動手中繩子,操縱大小獅子表演。其獅子表演動作靈活單調,一會兒向上跳躍,一會兒向下跳躍,一會兒向左奔跳,一會兒向右奔跳,向前跳一跳,向後退一退,搖頭晃腦,圍繞眼前懸掛著的西瓜繡球,戲球起舞.舊時表演露台一般由四個身強體壯的男子抬著,露台前站著2個人,手中各提著一根較長的木棍子,木棍子上頭是一個用鐵絲做成的漏子,漏子內盛著很多事先劈好的松明油柴。這主要是用於晚上表演照明之用,白天表演無需此用具。
“賀城拉獅”表演用打擊樂,樂器以邊鼓、大小堂鼓、小鑼、蘇鈸、半蘇鑼和先鋒多種樂器為主,並根據獅子向前退後、跳躍等動作變換節奏。

現狀

“賀城拉獅”主要盛行於原賀城、茶園、汾口等地。解放初期拉獅表演隊有幾十支,民間藝人幾百人,逢年過節十分活躍。1959年因新安江水電站建設,大多古城鎮被淹沒,大批拉獅表演藝人遷移江西、安徽等地,留下的極少。隨著時間的流逝,現在在淳安幾乎已沒有拉獅表演藝人,賀城拉獅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如今只保留在一些老年人的記憶里,瀕臨失傳,拯救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
2006年12月15日,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千島湖秀水節由宋村鄉編排的賀城拉獅舞亮相文化踩街並一舉成名。
2008年3月30日赴上海參加“2008上海桃花節海曲鄉韻民間文藝表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