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賀元希苦志鑿洞
- 類型:神話
- 主角:賀元希
- 地點:華山
簡介,全真觀,朝元洞,回心石,
簡介
很顯然,這只是神話一類的說法,但賀元希創建全真觀、四十年開鑿朝元洞、修築長空棧道和賀老石室,卻是個不爭的事實。他一生劈山鑿洞不止,那種苦志利人、堅韌頑強的壯舉,不只是弘揚了全真教義,而且也弘揚了中華民族的精神。現在還是讓我們隨著華山的宮觀洞天這些人文景觀,去追尋賀祖這位全真高道的仙跡吧。
全真觀
玉泉院西翠竹叢中,有一古道觀,因是全真派高道賀元希初至華山修煉之處,所以稱為全真觀。也是南天門的下院。史書記載: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丙子年(1276),賀元希自隴西一缽一杖游至華山,在此劈荊結庵。最後因為觀宇太得簡陋,又近塵囂,於是登華岳三峰,始營劈山鑿洞大業。至元大德已亥年(1299)十一月賀祖仙逝,他的徒弟姚道常等歸葬於全真觀西山麓石龕中。後其徒戮力經營,全真觀始達鼎盛,又更觀名為“朝元”。所謂“朝元”之義,道教釋為“元即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一即元。故在乾而物資始,在坤而物資生。天所以天,地所以地,人所以人,物所以物,莫非元也,莫非一也。”因此,古時朝山之人,必先到此拜謁賀祖,感悟萬物復生皆從元始以及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道理,然後才能攀登萬仞之巔,到達賀祖開闢的神真之境。
七百年滄海桑田,全真觀幾度廢興。觀中所祀賀祖諸神,毀於“文革”,現余翠竹數畝,重建的小廟數楹。廟前尚余石獅一對,及元泰定年間(1324—1328)所立“太華山創建朝元洞碑”一通。碑文為終南山人洞元子井道泉所撰,詳載賀祖來華山修道並鑿洞的功績,及眾徒改建朝元洞之始末。碑貌雄偉富麗,篆文流暢精美,堪稱金石一絕。其碑陰所鐫之《仙源圖》,為研究賀祖所傳華山全真道系屬,尤具重要史料價值。近年華山道教又募捐在此新建三清殿一座,配房數間,山門數楹,牌枋一座,賀祖所創之全真古觀,香火漸盛。
朝元洞
全真教的教義突出體現在“全真”二字。道徒們把“忍辱含垢”、“苦己利人”作為個人內修的真功。他們揚棄了長生成仙的舊的道教信仰,把人的肉身看作是臭皮囊,放棄肉體不死的信念,轉而追求人的真性和陽神的解脫,不以生死動心,不以苦樂介懷,所適無不可;拋棄肉身假我,修成法身真我;不空不有,無後無前,不高不下,非短非長。到了這種境界,心如泰山,不動不搖,眼、耳、口、鼻,四門把斷,外景不能人內,雖身居一室之中,而性滿乾坤,雖寄身塵凡之內,心已明於物外。這就是“全真”。賀元希為了追求全真教這最高的境界,才把華麓那舒適、方便的全真觀讓給了其他道友,而師徒數人卻直上岳峰,要在天險絕壁處,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修身之地,修煉全真之真行。他們攀上南峰,在松檜峰的南面絕壁上要扦鑿一個遠離塵俗、融人自然的洞天福地,這個去處就是大朝元洞。
大朝元洞在石門西側,長空棧道人口處的南峰背面絕壁上。叫大朝元洞,是為了區別于山麓的朝元洞。洞門向南,深4丈,高3丈,圓形拱頂,鑿工精細,壁白如壁雪,洞口兩側鐫“三公還面北,五氣正朝元”楹聯。洞中舊有塑像300餘尊。今重塑有玉皇、三宮、武三師神像。此處偏僻,形勢險要,下棧之人,必人洞瞻拜,而畏棧之人,亦止於洞,因此這裡香火倒也旺盛。
據華山道教資料記載,賀祖由元至元丙子年(1276),鑿至大德已亥年(1299)仙逝,後由其徒姚道常輩繼開,至皇慶壬子年(1312)告成,歷時近四十年之久。傳說當年鑿洞時,賀祖不讓鑿下來的碎石墜人谷底,說墜石會引來雷鳴,引發山崩,因為山谷里有龍潛伏著。因此鑿下來的碎石塊都要背到峰頂上去。這樣且鑿且運,工程倍加艱難。其實所謂驚動潛龍只是一個藉口,真正的原因,倒是和全真教苦志利人的教義關係至密。
據說大朝元洞鑿成之後,賀祖又覺這裡俗人也可以到,開始鑿長空棧,棧下鑿一洞,名僻靜處,以隱真主,長空棧分上、下兩段。由石門至朝元洞西為上段,長約20餘米。因道造絕壁,三面懸空,陰風上竄,遊人須攀索麵壁,橫行挪步。過朝元洞,扶軟梯沿石隙直下,西行至此椽,則為下段。下了軟梯,驚魂未定,有一石樁,高三四尺,粗尺許,名定心樁。遊人至此,須定下心來,才敢過此椽。
椽長六七丈,寬不足一尺,是用九節木椽搭成。因山高霧重,氣候多變,即使換上不久的新椽也似朽木一般。因此稱為“棉棉椽”。遊人至此,須“背空虛行,行則面壁,貼壁緣索,足橫移,踵(腳後跟)常落板外”,即使膽大者過此,也心驚膽顫,魂飛魄盪。過長空棧道,即到賀老石室。
賀老石室,又名僻靜處,因賀祖所開又隱於此而得名。此洞狹小,開鑿粗糙,似乎沒有完工,因此俗稱半截洞。當年賀老煮飯用的石灶,滴水的石臼,至今猶在。據傳,賀祖在華山鑿洞七十二個半,其中半個,即指此洞。石室內,供賀祖像。此處極幽,唯有松聲、泉滴、鳥語,余皆不聞,堪稱名副其實的“僻靜處”。
石室上方有崖高達數十丈,呈倒坎之勢,上鐫“全真崖”三字,字大五尺許,古樸蒼勁。古雲“此處仰不可及,俯不能至”,施工營造何以人手?”疑為神功所致,此屬華山十大迷之一。如果說朝元洞、長空棧、賀老石室是賀祖師徒描繪的一組自然圖畫,那么“全真崖”便是這畫的點晴之筆,它們共同營構出一幅奇妙高深的“全真”意境。
回心石
回心石,在千尺幢下端。這裡道路十分險要,不少遊覽華山的人,至此則回心轉意,畏險卻步,故留此名。
又有一說,賀祖帶領門徒在南峰背壁開路鑿洞,苦修苦煉。兩門徒不堪其苦,心懷叵測。一日,賀祖在南天門外鑿洞,為了方便,便在自己腰間系根繩子懸空作業。兩徒弟平日忌恨賀祖不傳授他們道行,只讓他們成年累月地鑿洞不止,心想跟著這樣的師傅,還會有什麼出息?久而久之,於是由怨生恨。此時見賀祖懸於空中,兩人便用斧子砍斷繩索,倉皇而逃。
卻說兩徒弟慌慌張張逃下山來,剛下千尺幢,卻見師傅迎面飄然而來,至此方知賀祖已經成仙,於是悔恨萬般,回心轉意,隨師返山修煉,終生不敢思歸。這便是賀祖在回心石旁點化徒弟的一段傳奇。“回心石”石刻旁鐫有當代王忠亮楹聯,道得卻妙:“人皆可聖,要在知過;道非弗及,貴在自新”,暗引的便是這一故事。雖然這傳說含有荒誕成份,但從中傳遞出賀祖師徒苦志利人的全真品行,其實早巳融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之中。在歷代的文人雅士中,不少人都有“華山情結”。
施耐庵則最為突出。他的名著《水滸傳》,不僅從華山腳下開筆,而其中間安排整兩個章回描寫了大鬧華山西嶽廟的精彩場面。同時,整部《水滸傳》發散著黃河華山般的磅礴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