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鏊餅

貼鏊餅

貼鏊餅是山西上黨一種民間小吃,主料是麵粉,在鐵鏊上烤制而成。皮面酥脆乾香,甜而不膩,餡心柔軟椒香,鹹而不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貼鏊餅
  • 屬性:美食
  • 地域山西上黨
  • 特點:皮面酥脆乾香
簡介,傳說,

簡介

“貼鏊餅”食時夾入涼拌蒜泥豬頭肉,香而醇正的老鹹菜,再配上用沁州黃小米加南瓜、人豆熬成的綿濃可口的稀飯,吃起來脆生生、熱乎乎、香噴噴、美滋滋,別有一番鄉土風味。他和山西長治市的“酥火燒”、沁縣的“乾饃”、襄垣縣的“半疙瘩”、長子縣的“豆火燒”、長治縣的“口袋火燒”、澤州縣的“盤捻火燒”、陵川縣的“芝麻燒餅”、陽城縣的“吊鍋熏餅”、潞安集團的“鞋掌火燒”等十大名餅齊名。無論從口感、質感、色感都可與山東“周村燒餅”媲美。說起這種“貼熬餅”的來歷,還有一段傳奇故事。

傳說

傳說,北宋末年(約公元1119年),以山東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水泊梁山好漢,被宋徽宗皇帝招安後,奉令攻打山西太原府,軍隊路過山西上黨沁縣時,與另一夥以田虎為首的農民起義軍發生了一場惡戰,雙方將士死傷無數,屍骨堆成山,血流成河。宋江部下有一炊官名叫宋哥,受傷後不願意再往太原進發,經過宋江同意,只好流落沁縣故村鎮落戶入贅。為了養活家小,他在鎮上開了一個“燒餅鋪”。因為宋哥是山東人,從小在周村學得一手打“燒餅”的絕技,所以在鎮上他製作的燒餅一出爐則售完。
一天宋哥出門討債,可巧小鋪進來幾位過路的客商要買燒餅吃,宋哥的夫人鐵姑說,我家掌柜不在,你們想吃燒餅,只好我做,可是我做得不好吃。大夥說:“只要能吃就行。”實際上,鐵姑早有心想親自做燒餅顯顯自己的本領。結果他在眾人的觀看下,一著急,把糖水當油抹在了每個燒餅的底部,往鏊盤上一放,都貼在了上面取不下來,急得她滿頭大汗,束手無策。這時正好宋哥討債回來,一進門則聞到燒餅的焦煳味,他上前一看,燒餅的面上鼓鼓的,就是取不下來,也不能往鐺里擱。宋哥只好將鏊盤豎起來轉動著烤餅的上面,待烤成金黃色時,他將鏊盤再放在鐺上,用鐵鏟將燒餅一個一個地鏟起讓客商們吃。由於客商們飢不擇食,狼吞虎咽地吃了個光。其中有一位客商說:“雖然餅子的底部有點煺但吃起來味道不錯、質感不錯、顏色也不錯。”客人走後,宋哥想,這種做法也好,既省油,又省火力,還省時間。後來他經過多次琢磨、試驗,演變成“貼餅翻鏊”的烤法。鐵姑問丈夫宋哥:“這種燒餅是我創製的,你得給他起個好名字。”宋
哥說:“這種燒餅是貼在鏊上烤熟取下來的,你又叫鐵姑,我看就叫他‘貼(鐵)鏊餅’吧!”後來歷代打燒餅的專業戶,就改成了現在的新型做法,為山西上黨燒餅系列增添了一個新產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