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費達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省吳江縣
- 出生日期:1903年10月1日
- 逝世日期:2005年8月12日
- 職業:科學 蠶絲專家
- 畢業院校:日本東京高等蠶絲學校
- 主要成就:組織蠶絲合作社
改進養蠶制絲技術 - 代表作品:提倡鄉村小規模製絲合作社
簡介,生平,科學養蠶,制絲工業,蠶絲實驗區,桑蠶絲綢,人物簡歷,主要論著,
簡介
我國著名的蠶絲專家,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九三學社成員,原蘇州市政協副主席、蘇州絲綢工學院副院長費達生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5年8月12日在蘇州逝世,享年103歲。她創建的吳江縣開弦弓村生絲精製運銷合作社,是中國較早的鄉村工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她為全面提高蠶絲業,做了大量工作。晚年她總結經驗,提出建立桑蠶絲綢的系統觀點,對促進全行業的協調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的姐姐。
生平
費達生,女,1903年10月1日出生於江蘇省吳江縣。父親費璞安,曾留學日本,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母親楊紉蘭,早年從事幼兒教育。費達生自幼受到良好的親職教育,14歲入江蘇省立女子蠶業學校學習,受到蠶絲教育家鄭辟疆(鄭辟疆的事跡已載《中國科技專家傳略·農業卷》)的薰陶,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她立志獻身祖國蠶絲事業。1920年夏,從女蠶校畢業,學校選派她去日本留學,次年考入東京高等蠶絲學校制絲科(東京農工大學前身)。留學期間,她看到日本自明治維新後,以蠶絲興國,成為中國的強勁對手;又因經常受到一些日本人的歧視,更激起了她發憤圖強,挽回利權,重振祖國蠶絲事業的決心。回國後她仍回到女蠶校工作,追隨鄭辟疆,堅持教育與實踐相結合,長期深入農村,從事桑蠶絲綢科學技術的推廣。她七十餘年如一日,不辭辛勞,忘我工作,為振興中國蠶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費達生同志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1989年3月,以86歲的高齡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她一生的夙願。她是江蘇省第一、二、三、四、五屆人大代表,1979年至1988年,先後擔任蘇州市婦聯副主任、顧問,蘇州市第六、七屆政協副主席,江蘇省九三學社顧問。
科學養蠶
1923夏,費達生從日本回到母校。校長鄭辟疆擬把培育的改良蠶種及科學養蠶技術向農村推廣,女蠶校成立了蠶業推广部,請她參加推广部工作。經過三、四個月的籌備,由校長帶領推廣人員,攜帶桑苗、蠶種、蠶具、蠶繭、絲車等實物、模型、圖表,到吳江縣各鄉鎮巡迴宣傳科學養蠶,每到一處都受到各界人士和蠶農的歡迎。
1924年春,推广部胡詠絮、費達生、張兆珍、許杲等四人,到瀕臨太湖的吳江縣廟港鄉開弦弓村,建立了蠶業指導所。當地農民生活貧困,養蠶使用土種、土辦法,蠶病不斷發生,她們看到有的農戶因蠶繭欠收而上吊、投河,家破人亡等悲慘情景,激起了她們做好農村養蠶指導工作的決心。但是由於農民受數平年封建思想的束縛,對接受科學技術存在種種阻力。她們遵照校長關於“唯有虛心、踏實,才能穩步前進;改革先要有實際證明,以達蠶農自動為目的,不能強求接受;對蠶農原有技術上的優點,要予以尊重”的教導,克服了種種困難,組織起21戶人家參加的蠶業合作社,使用女蠶校培育的改良蠶種,用科學方法飼養。當年,社裡的春繭豐收,各戶收入成倍增加,從此得到農民的信任和歡迎,推開了農村養蠶改革的大門。
1925年費達生接任女蠶校推广部主任,繼續帶領人員到開弦弓村指導養蠶,合作社擴大到120戶,組成5個小組,實行共同消毒、共同催青、稚蠶共育、共同售繭。合作社蠶繭的產量和質量,大大優於普通農戶,民眾紛紛要求入社。有些貧苦農民,蠶本不足,推广部為他們作保,向銀行貸款,售繭後償還本利,農民都恪守信用。
開弦弓村蠶業合作社科學養蠶的信息,迅速傳遍了太湖周圍的鄉鎮。幾年時間女蠶校推广部在吳江縣的七都、八都、嚴墓,吳縣的光福、西山,無錫縣的洛社、玉祁,武進縣的橫林、戚墅堰等地設立了蠶業指導所,幫助周圍農民組織蠶業合作社,實行科學養蠶。吳縣光福除蠶業合作社外,還設立了機器烘繭灶,指導蠶農烘繭技術,乾繭直接售與無錫、上海等地的絲廠,減少了中間剝削,農民得益更多,絲廠也大有裨益。中國農村過去只養一季春蠶,1926年蠶校在日本專家協助下,試驗成功了一代雜交春蠶種和秋蠶種。費達生等在各地宣傳、推廣雜交春、秋蠶種,開始飼養秋蠶,使桑葉得到充分利用,農民的收益更有提高。
20年代,以費達生為代表的一批知識婦女,深入農村,開展合作運動,推廣科學養蠶,獲得了豐碩成果,為太湖地區的蠶業改良奠定了良好基礎,得到廣大蠶農的愛戴。至今老一輩的人還記憶猶新,讚美她們為“蠶花娘娘”。1933年費達生在北京《獨立評論》雜誌上發表《我們在農村建設中的經驗》的文章,歸納她們的經驗是:“農村運動最重要的條件,是從事此種運動的人能有服務的熱忱和技術的訓練。沒有服務熱忱,不以事業的成功為人生最大安慰者,很不容易到農村去身受種種生活上的困苦。沒有技術訓練,即使到農村中去,也不容易獲得農民的信仰,也不會產生重大的效果。”
制絲工業
費達生在日本學的是制絲技術,回國後看到國內的絲廠設備陳舊,管理落後,生絲品質低劣。她下定決心,要改革中國的制絲工業。隨著養蠶科學技術的推廣,制絲改革提到了議事日程,1926年女蠶校蠶業推广部改為蠶絲推广部,仍由費達生任主任。她先在吳江縣震澤鎮進行土絲的改良,舉辦制絲傳習所,研製了木製足踏絲車,至1928年改良絲車達到92部,改良絲的售價可比土絲提高四分之一。 1929年她又在開弦弓村,組織蠶農入股,爭取銀行貸款,創建了生絲精製運銷合作社。她自行設計,建造廠房,採用的設備是粵商歐譚惠然贈送給女蠶校的日本式小復搖式機器。社內工人都是農家子女,經過一段技術培訓,即上崗操作。他們平時作工,農忙時務農。該社立足農村,以蠶業合作社為後盾,擁有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又得到女蠶校的技術指導和社會人士的支持,具有眾多優越性。1930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經濟危機,絲價暴跌,國內不少絲廠紛紛停工或倒閉。而該社卻在大風浪中站住了腳,且因成本低、質量好,而生產蒸蒸日上,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開弦弓村生絲精製運銷合作社,是中國農民最早經營的制絲工業企業。費達生1934年在天津《大公報》《復興絲業的先聲》一文中提出了復興絲業,“要使絲業安定在農村中,使其成為維持農民生計的一項副業,成為大眾謀生活增進的工具。”她在此文中,還總結了鄉村制絲合作社的長處:一是原料統一,有利於提高繭絲質量;二是費用較輕,有利於降低成本;三是經濟伸縮力較大,工人亦工亦農。社會學家費孝通教授為生絲精製運銷合作社所吸引,1935年接受其姊費達生的建議,到開弦弓村進行了一個多月的調查,其名著《江村經濟》就是此次調查後寫成的。費孝通教授由此提出發展鄉土工業的主張,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影響。1930年女蠶校增設制絲科和制絲實習工廠,費達生任科主任和廠長。當時日本已對制絲技術作重大改進,所使用的立繅車禁止出口。費達生同制絲教師張復升(也曾在日本留學),研製成功“女蠶”式立繅車,在實習工廠安裝了32部,提高了生絲的產量和品質。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國際市場絲價暴跌的情況下,一些較開明的絲廠業主對女蠶校在絲業改革中的作用引起了重視。無錫瑞綸絲廠業主吳申伯同意將設在無錫玉祁鎮的絲廠租給女蠶校推广部管理,進行技術改造。女蠶校將廠名改為玉祁制絲所,由費達生任經理,帶領一批技術骨幹進廠工作。引進了日本豐田式立繅車,由上海環球鐵工廠協助安裝。然後由國內機械業自力更生製造,將玉祁制絲所全部改為立繅車,對煮繭機、剝繭機、復搖車等各道工序的機械和工藝也進行了系列的改革。同時,對工人重新組織和訓練,實行文明管理,建立了教室、醫務室、哺乳室、浴室等,改善了職工福利,提高了職工的積極性。因而生產持續上升,該廠“金錨牌”生絲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暢銷。玉祁制絲所改革的成功,在江浙一帶制絲業中產生了很大影響,推動了制絲技術的改進。此後,女蠶校推广部並在吳江平望創辦了平望制絲所,又租借吳江震豐絲廠改為震澤制絲所,費達生身兼三廠經理。這三個制絲所還與周圍蠶業合作社建立了代烘、代繅業務聯繫,使綢廠獲得優質的原料,也提高了蠶農的經濟收入。這種經營方式,是以農村勞動力為基礎,不僅有利於農村經濟,且於國家經濟、地方經濟大有裨益,是振興蠶絲業的道路之一。直到現在,蠶絲業仍為吳江縣的支柱產業,在農村既有深厚的蠶桑基地,又有布局合理的鄉鎮繅絲廠,使吳江縣絲綢產品的出口和內銷,均為全國之冠。
蠶絲實驗區
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女蠶校和蠶絲專科學校校舍,以及校辦制絲實驗廠大部被毀,開弦弓村生絲精製合作社及震澤、平望、玉祁制絲所都焚燒殆盡,令人萬分痛心。1938年費達生與一部分技術人員輾轉跋涉到四川重慶。四川素稱“天府之國”,有發展蠶絲業的優越條件,她決心在此把散居各地的師生、校友集中起來,創造復校條件,並發展蠶絲生產支援抗日戰爭。她的願望受到四川絲業公司的支持,委任她為絲業公司制絲總技師,並撥出一幢房屋,專為接待入川師生和校友之用。次年,鄭辟疆率領逗留在江蘇、上海等地的師生也到了四川,江蘇女蠶校和蠶絲專科學校在四川樂山複課。 1938年“新生活運動婦女指導委員會”下設的生產事業組由女教育家俞慶棠擔任組長。她計畫在四川展開蠶絲技術改造,聘請費達生主持這一工作。費達生受聘後即去川南樂山一帶調查,看到川南的自然條件很好,開發蠶桑的潛力很大,這裡的桑葉比蘇南的湖桑葉大得多,且氣候宜人,她認為只要有好蠶種和技術指導,蠶絲業一定可以發展。從樂山回到重慶,向俞慶棠匯報了視察情況,經婦女指導委員會和四川省政府洽商決定以樂山、青神、眉山、峨嵋、井研、犍為、夾江等七縣為川南蠶絲實驗區,任費達生為實驗區主任。
川南蠶絲實驗區成立後,開展了如下工作:
1.建立蠶種場:在樂山城北的蘇稽鎮,買地600畝,建立制種場和桑園。1940年即開始養蠶,把江蘇帶去的優良原種、原原種製成雜交蠶種推廣使用,成績很好。後又在海拔3500公尺的峨嵋山上,創建蠶種冷藏冰庫和浸酸池,從此開始在四川培育秋蠶。
3.改進土法繅絲:把中小絲廠組織起來,指導繅絲技術,提高土絲品位,變內銷絲大部為外銷絲。
4.消滅白僵蠶病:川南流行白僵蠶病,採取嚴格消毒和蠶室封閉等措施,經幾年努力,基本上消滅了白僵蠶病。
5.改造舊式絲廠:華新與鳳翔是樂山兩個規模較大的絲廠,但設備陳舊。費達生會同學校教師,先後為兩個廠設計製造“七七”式木製多條繅絲機,改坐繅大?為復搖式小絲車,使兩個廠的生產顯著提高。
抗戰勝利,費達生等回到江蘇,受中國蠶絲公司委託,協助接收日商蘇州瑞綸絲廠。她少年時曾路過該廠,母親指著懸掛的日本國旗對她說:“你長大了要把這廠收回來”。這話深深地印在她的腦海中。要她去接收,感到揚眉吐氣,積極參加了工作。她進廠後,把該廠改名為蘇州第一絲廠,經過一個多月緊張工作,即恢復生產。接著又進行了技術和管理上的改革。此後,她又到處奔走,歷盡辛苦,使女蠶校制絲實驗廠重新建立,恢復生產,資助了復校資金。
桑蠶絲綢
1956年她在江蘇省絲綢工業局任副局長,主持制定了“立繅工作法”,向各地推廣。還領導無錫市各絲廠,將坐繅改為立繅,提高生絲的產量和質量。
1958年她任蘇州絲綢工業專科學校副校長,1961年任蘇州絲綢工學院副院長,主持把日本定粒式繅絲機改為定纖式繅絲機,提高了工效。在此基礎上,又組織聯合攻關,於1962年試製成功D101型定纖式自動繅絲機。這是中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的自動綴絲機,經紡織工業部定型鑑定,推廣到全國十多個省市。
她一貫重視養蠶、制絲、絲綢各環節之間的有機配合,經常深入農村、工廠,研究解決相互協作的問題。50年代有個“華九”品種春蠶,抗逆性強,很好飼養,得到農民歡迎,但工廠出絲質量差,工人反映難做。她與江蘇省紡織工業廳工程師在一起,幫助絲廠改革工藝,使繅絲技術適應此品種,提高了生絲的質量。60年代絲廠開始使用自動繅絲機,蘇16×蘇17蠶繭品種,適應自動繅絲機使用,可做3A以上高級絲。她建議鼓勵發展,江蘇省農林廳、紡織廳採納建議,將該品種蠶繭的收購價提高15%,調動了農民飼養這種蠶的積極性。
“文化大革命”中,費達生經受衝擊,粉碎“四人幫”後,黨的政策又象春風吹進了她的心田。1978年她被任為蘇州絲綢工學院顧問。這時她已75歲高齡,視力與聽力均已衰退,但她仍堅持下鄉下廠,深入調查研究。
1981年江蘇省科委在吳江廟港鄉,進行提高蠶繭出絲率的課題研究,聘請費達生為顧問。廟港鄉是她從事蠶絲業的起點,工作有基礎,情況熟悉,她決心再在此創出提高蠶繭出絲率的新路子。她頻繁往返於廟港鄉和絲綢工學院,組織科研教學人員,從養蠶、烘蠶、繅絲等環節做了一系列的工作。至1983年全鄉試驗桑田328.93公頃,年產繭364.75噸,每公頃產1.11噸(即畝產1.47市擔)。鮮繭出絲率達到16.45%,鮮統繭出絲率達到15.94%,比1980年分別提高21.58%和27.32%,創全國較大面積蠶繭出絲率的先進水平。與此同時,費達生又協助廟港鄉繅絲廠(前身即開弦弓村生絲精製合作社)改造和更新設備,改進制絲工藝,提高生絲品質。該廠生絲連續數年評為江蘇省優質產品。在各地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的大潮中,發揮了帶頭和示範的作用。
費達生積數十年之豐富經驗,於1985年3月9日在《經濟日報》上發表了《建立桑蠶絲綢的系統觀點》的論文。她在文中闡述了她的觀點,即“普通所說的蠶絲業實際上包括著:植桑、制種、育蠶、烘繭、繅絲、織綢、印染、剪裁、縫紉直到製成人們直接消費品等一系列的生產活動。其中一環扣一環,形成一個前後環節相互依存的系統。這個系統總的說來可以區劃成農業和工業兩部分,又由於各環節的分工專業化,節節都能獨自經營,它們之間的生產關係注入了流通的因素,所以又聯上商業。用當前通用的話來說是農、工、商一條龍。各個環節的從業者不僅應關心本環節的事,而且還應當胸中有一條龍的看法,就是我說的桑蠶絲綢的系統觀點,以避免各自打算,互相扯皮,影響蠶絲業整體和本環節生產事業的發展。
論文的發表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對振興中國蠶絲業,促進桑蠶絲綢各環節的協調發展,促進全行業素質的提高,起到重大作用。
在費達生已91歲高齡時,依舊十分關心蠶絲事業。又孜孜不倦地探索對蓖麻蠶的開發利用。
費達生政治上要求進步,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198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她的夙願。她有崇高的理想,堅韌不拔的意志,對認定的目標,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她從女蠶校做學生開始,深入農村,改良蠶種,推廣科學養蠶,改進繅絲技術,奮鬥終身。這批女蠶校師生,當時被目為穿裙子的“城裡小姐”,為了發展絲綢事業而執著追求,她們奔赴農村,挨家挨戶地向農村婦女傳授技術,為了推廣改良絲車,她還和另一位女教師在巡迴展覽的船頭用改良絲車作繅絲表演,進行宣傳,從而取得民眾的信任。幾十年來,她與吳江等地農村建立了親密的聯繫,至今,鄉親們還尊敬地稱她為“費老太”。她嚴以律己,公而忘私,助人為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她象春蠶一樣,誓把最後一縷絲,全部奉獻給祖國和人民。
人物簡歷
1924—1937年 任江蘇省立女子蠶業學校推广部主任。
1938年 任四川絲業公司制絲總技師。
1939年9月—1945年 任川南蠶絲實驗區主任。
1946年 任蘇州第一絲廠廠長、江蘇省立女子蠶業學校制絲實驗廠廠長。
1949—1952年 任中國蠶絲公司技術室副主任。
1956年4月 任蘇州市工業局副局長。
1956年8月 任江蘇省絲綢工業局副局長。
1958年8月 任蘇州絲綢工業專科學校副校長。
1961年10月 任蘇州絲綢工學院副院長。
1978年至今 任蘇州絲綢工學院顧問。
1979年 任蘇州市婦女聯合會副主任。
1981年 任蘇州市政協副主席。
1986年 任中國絲綢協會第一屆理事。
1987年 任江蘇省絲綢協會名譽會長。
主要論著
1 費達生.提倡鄉村小規模製絲合作社.國際貿易導報,1932,4(6).
2 費達生.我們在農村建設中的經驗.獨立評論,1933,(73):1116.
3 費達生.復興絲業的先聲.天津:大公報,1934.5.10.
4 費達生.建立桑蠶絲綢的系統觀點.北京:經濟日報,1985.3.9.
5 費達生.解放前從事蠶絲業改革的回憶(口述).北京:文史資料選輯,1985,(4):17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