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編》在結構上分上下兩冊,書本全面闡釋了發展少數民族服務的文藝工作、看了民族歌舞、關於民族識別問題的意見、中國民族學當前的任務等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費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編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06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11082888
- 作者:費孝通
-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 頁數:1200頁
- 開本:32
- 品牌: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發行部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本書在結構上分上下兩冊,書本全面闡釋了發展少數民族服務的文藝工作、看了民族歌舞、關於民族識別問題的意見、中國民族學當前的任務等內容。
作者簡介
費孝通(1910—2005),字彝江。祖籍江蘇吳江。1936年赴英留學,1938年獲倫敦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先後任雲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副教務長。1949年後歷任中央民族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長、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等職。曾獲美國馬林諾夫斯基紀念獎、英國皇家人類學會的赫胥黎獎章、美國大英百科全書獎、日本福岡市亞洲文化大獎、菲律賓“麥格賽”社會領袖獎等獎項。主要著作有《江村經濟》、《民族與社會》、《生育制度》、《行行重行行》等。
圖書目錄
上冊
1.發展為少數民族服務的文藝工作(1951年4月8日)
2.貴州少數民族情況及民族工作(1951年4月)
3.兄弟民族在貴州(1951年6月16日)
4.廣西龍勝民族民主建政工作(1951年11月12日)
5.關於廣西壯族歷史的初步推考(1951年12月12日)
6.西南兄弟民族的歌舞(1952年1月1日)
7.學習共同綱領中的民族政策(1952年10月1日)
8.關於黔西民族識別工作的參考意見(1954年)
9.看了民族歌舞(1954年6月16日)
10.自由平等的民族大家庭的大憲章(1954年7月2日)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保障了各民族發展自己的
語言文字的自由(1954年8月21日)
12.對於憲法草案有關民族問題基本規定的一些體會
(1954年9月3日)
13.話說呼倫貝爾草原(1954年)
14.關於民族識別問題的意見(1954年11月)
15.開展少數民族地區和與少數民族歷史有關的地區的
考古工作(1956年2月)
16.關於建立中央民族博物館的意見(1956年2月)
17.開展少數民族地區調查研究工作(1956年7月)
18.中國民族學當前的任務(1956年8月)
19.關於對待民族民間文藝遺產的一些意見
(1956年9月20日)
20.大理歷史文物的初步察訪(1957年2月8日)
21.民族研究向前看(1976年11月)
22.關於繼續開展民族識別調查研究的建議(1978年)
23.關於我國民族的識別問題(1978年9月)
24.對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改革的一些體會
(1978年11月)
25.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1979年)
26.《非洲的種族》譯後記(1979年8月20日)
27.中國的現代化與少數民族的發展(1979年10月)
28.四十三年後重訪大瑤山(1980年1月)
29.邁向人民的人類學(1980年3月)
30.《中國少數民族服飾》圖冊序(1980年)
31.《中國少數民族詩歌選譯》前言(1980年)
32.民族區域自治的優越性(1980年)
33.關於編寫《中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概況》的一些意見
(1980年12月)
34.怎樣開展民族研究工作(1981年8月25日)
35.龍勝獼猴桃(1981年9月)
36.民族社會學調查的嘗試(1981年12月7日)
37.為什麼要開展民族學研究(1982年3月)
38.談民族調查工作的微型研究(1982年4月)
39.支持六江流域民族的綜合調查(1982年4月29日)
40.切實提高少數民族經濟和文化(1982年5月)
41.深入進行民族調查(1982年5月27日)
42.《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序言(1982年6月20日)
43.關於民族地區經濟與文化發展上的幾個問題
(1982年7月)
44.確立社會主義民族關係(1982年8月)
45.四上瑤山(1982年9月)
46.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民族問題(1983年1月)
47.發揮智力優勢,為民族地區四化服務
(1983年4月)
48.《盤村瑤族》序(1983年6月30日)
49.《瑤族風情歌》序(1983年7月3日)
50.民主黨派智力支邊(1983年7月10日)
51.談談民俗學(1983年8月)
52.抓緊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的出版(1984年3月)
53.開發邊區及智力資源的使用和培養
(1984年4月12日)
54.赤峰篇(1984年9月)
55.定西地區區域發展芻議(1984年10月4日)
下冊
1.開展為內蒙古發展服務的調查研究
(1985年1月30日)
2.潘光旦先生關於畲族歷史問題的構想(1985年6月)
3.談談邊區開發的科學研究(1985年6月7日至11日)
4.包頭篇(1985年6月15日)
5.西部經濟發展和各民族共同繁榮(1985年6月)
6.人口與開放(1985年7月)
7.開發甘南的意義和建議(1985年8月16日)
8.定西篇(1985年8月28日)
9.甘南篇(1985年9月25日)
10.民族調查工作不能脫離實際(1986年1月25日)
11.瑤山調查五十年(1986年5月)
12.談縮小差距(1986年6月)
13.談“民族”(1986年6月)
14.貧困與脫貧(1986年8月4日)
15.為了西北地區更好更快地發展(1986年8月13日)
16.對民族工作的一些看法和意見(1986年12月24日)
17.海南行(1987年3月)
18.發揮民族優勢 開拓民族經濟(1987年4月11日)
19.《花籃瑤社會組織》重版前言(1987年5月4日)
20.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戰略(1987年5月18日)
21.地區發展戰略規劃的若干思考(1987年7月)
22.臨夏行(1987年10月)
23.民族區域自治和少數民族的發展
(1987年12月7日)
24.海東行(1987年12月)
25.話說呼倫貝爾森林(1988年4月)
26.全國一盤棋——從沿海到邊區的考察
(1988年5月9日)
27.訪駱駝之鄉(1988年7月18日)
28.發揮民族優勢脫貧致富(1988年7月23日)
29.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1988年8月22日)
30.保全三莊(1988年9月)
31.南嶺行(1989年1月)
32.答問發展與發展研究(1989年4月11日)
33.四年思路回顧(1989年4月14日)
34.甘肅行(1989年12月)
35.開發大西北(1990年5月7日)
36.中華民族研究的新探索(1990年5月17日)
37.包頭行(1991年1月16日)
38.涼山行(1991年6月)
39.關於內蒙古經濟發展的一些意見(1991年8月)
40.武陵行(1991年12月21日)
41.邊區民族社會經濟發展思考(1992年7月16日)
42.對民族地區發展的思考(1992年10月1日)
43.個人·群體·社會——一生學術歷程的
自我思考(1993年7月24日)
44.中央民族訪問團追記(1994:年2月)
45.農村、小城鎮、區域發展——我的社區研究歷程
的再回顧(1995年1月1日)
46.三訪赤峰(1995年7月25日)
47.畢節行(1995年8月)
48.簡述我的民族研究經歷和思考(1996年8月20日)
49.小民族 大家庭(1999年11月)
50.“興邊富民行動”好(2000年1月)
51.積極擁護、支持西部開發大戰略
(2000年6月17日)
52.論西部開發中的文化產業(2000年6月)
53.創建一個和而不同的全球社會(2000年7月28日)
54.故地重遊多新見(2000年9月)
55.民族生存與發展(2001年7月)
56.又一次訪問定西(2003年9月)
後記
1.發展為少數民族服務的文藝工作(1951年4月8日)
2.貴州少數民族情況及民族工作(1951年4月)
3.兄弟民族在貴州(1951年6月16日)
4.廣西龍勝民族民主建政工作(1951年11月12日)
5.關於廣西壯族歷史的初步推考(1951年12月12日)
6.西南兄弟民族的歌舞(1952年1月1日)
7.學習共同綱領中的民族政策(1952年10月1日)
8.關於黔西民族識別工作的參考意見(1954年)
9.看了民族歌舞(1954年6月16日)
10.自由平等的民族大家庭的大憲章(1954年7月2日)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保障了各民族發展自己的
語言文字的自由(1954年8月21日)
12.對於憲法草案有關民族問題基本規定的一些體會
(1954年9月3日)
13.話說呼倫貝爾草原(1954年)
14.關於民族識別問題的意見(1954年11月)
15.開展少數民族地區和與少數民族歷史有關的地區的
考古工作(1956年2月)
16.關於建立中央民族博物館的意見(1956年2月)
17.開展少數民族地區調查研究工作(1956年7月)
18.中國民族學當前的任務(1956年8月)
19.關於對待民族民間文藝遺產的一些意見
(1956年9月20日)
20.大理歷史文物的初步察訪(1957年2月8日)
21.民族研究向前看(1976年11月)
22.關於繼續開展民族識別調查研究的建議(1978年)
23.關於我國民族的識別問題(1978年9月)
24.對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改革的一些體會
(1978年11月)
25.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1979年)
26.《非洲的種族》譯後記(1979年8月20日)
27.中國的現代化與少數民族的發展(1979年10月)
28.四十三年後重訪大瑤山(1980年1月)
29.邁向人民的人類學(1980年3月)
30.《中國少數民族服飾》圖冊序(1980年)
31.《中國少數民族詩歌選譯》前言(1980年)
32.民族區域自治的優越性(1980年)
33.關於編寫《中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概況》的一些意見
(1980年12月)
34.怎樣開展民族研究工作(1981年8月25日)
35.龍勝獼猴桃(1981年9月)
36.民族社會學調查的嘗試(1981年12月7日)
37.為什麼要開展民族學研究(1982年3月)
38.談民族調查工作的微型研究(1982年4月)
39.支持六江流域民族的綜合調查(1982年4月29日)
40.切實提高少數民族經濟和文化(1982年5月)
41.深入進行民族調查(1982年5月27日)
42.《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序言(1982年6月20日)
43.關於民族地區經濟與文化發展上的幾個問題
(1982年7月)
44.確立社會主義民族關係(1982年8月)
45.四上瑤山(1982年9月)
46.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民族問題(1983年1月)
47.發揮智力優勢,為民族地區四化服務
(1983年4月)
48.《盤村瑤族》序(1983年6月30日)
49.《瑤族風情歌》序(1983年7月3日)
50.民主黨派智力支邊(1983年7月10日)
51.談談民俗學(1983年8月)
52.抓緊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的出版(1984年3月)
53.開發邊區及智力資源的使用和培養
(1984年4月12日)
54.赤峰篇(1984年9月)
55.定西地區區域發展芻議(1984年10月4日)
下冊
1.開展為內蒙古發展服務的調查研究
(1985年1月30日)
2.潘光旦先生關於畲族歷史問題的構想(1985年6月)
3.談談邊區開發的科學研究(1985年6月7日至11日)
4.包頭篇(1985年6月15日)
5.西部經濟發展和各民族共同繁榮(1985年6月)
6.人口與開放(1985年7月)
7.開發甘南的意義和建議(1985年8月16日)
8.定西篇(1985年8月28日)
9.甘南篇(1985年9月25日)
10.民族調查工作不能脫離實際(1986年1月25日)
11.瑤山調查五十年(1986年5月)
12.談縮小差距(1986年6月)
13.談“民族”(1986年6月)
14.貧困與脫貧(1986年8月4日)
15.為了西北地區更好更快地發展(1986年8月13日)
16.對民族工作的一些看法和意見(1986年12月24日)
17.海南行(1987年3月)
18.發揮民族優勢 開拓民族經濟(1987年4月11日)
19.《花籃瑤社會組織》重版前言(1987年5月4日)
20.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戰略(1987年5月18日)
21.地區發展戰略規劃的若干思考(1987年7月)
22.臨夏行(1987年10月)
23.民族區域自治和少數民族的發展
(1987年12月7日)
24.海東行(1987年12月)
25.話說呼倫貝爾森林(1988年4月)
26.全國一盤棋——從沿海到邊區的考察
(1988年5月9日)
27.訪駱駝之鄉(1988年7月18日)
28.發揮民族優勢脫貧致富(1988年7月23日)
29.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1988年8月22日)
30.保全三莊(1988年9月)
31.南嶺行(1989年1月)
32.答問發展與發展研究(1989年4月11日)
33.四年思路回顧(1989年4月14日)
34.甘肅行(1989年12月)
35.開發大西北(1990年5月7日)
36.中華民族研究的新探索(1990年5月17日)
37.包頭行(1991年1月16日)
38.涼山行(1991年6月)
39.關於內蒙古經濟發展的一些意見(1991年8月)
40.武陵行(1991年12月21日)
41.邊區民族社會經濟發展思考(1992年7月16日)
42.對民族地區發展的思考(1992年10月1日)
43.個人·群體·社會——一生學術歷程的
自我思考(1993年7月24日)
44.中央民族訪問團追記(1994:年2月)
45.農村、小城鎮、區域發展——我的社區研究歷程
的再回顧(1995年1月1日)
46.三訪赤峰(1995年7月25日)
47.畢節行(1995年8月)
48.簡述我的民族研究經歷和思考(1996年8月20日)
49.小民族 大家庭(1999年11月)
50.“興邊富民行動”好(2000年1月)
51.積極擁護、支持西部開發大戰略
(2000年6月17日)
52.論西部開發中的文化產業(2000年6月)
53.創建一個和而不同的全球社會(2000年7月28日)
54.故地重遊多新見(2000年9月)
55.民族生存與發展(2001年7月)
56.又一次訪問定西(2003年9月)
後記
文摘
聯繫海南島的具體情況,我想談談海南島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大家都認識到,海南島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假如我們能把現在人類已經掌握的知識、科學技術利用到海南島來,就可以把海南島建設成一個很富的地區。海南島具備良好的客觀條件,問題就在於怎樣把這一套新的知識、新的科學技術用來發展海南島的商品經濟。這是我們這次會議研討的主題。在這個會上專家們提出的論文裡,圍繞這個主題提了很多好的意見和看法,有的很有價值。但我想指出一點,這些論文裡,寫“人”的不多,沒有狠狠抓住這一關鍵。發展經濟必須利用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但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必須通過人的頭腦,通過人的積極性才能發生作用。我們要改變海南島的面貌必須通過人。可是對海南島上有什麼人、這批人有什麼特點,卻考慮得較少。
我們現在講的自治州,是少數民族的自治州。我們一定要通過本州的人來改變本州的面貌。海南島的自治州是黎族苗族自治州。自治州一共有200萬人,其中90多萬是少數民族,100多萬是漢族。漢族是怎么來的,想法是怎么樣的,有什麼本領?少數民族又是怎樣來的,他們生活怎樣,想什麼問題?這些是我們都要摸清楚,要分析海南島人的因素。
我在上面提到過,要發展回族地區的經濟應該充分利用回族的特點。很多同志對回族的歷史不熟悉,我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中國的回族是兩個部分構成的:一個主要部分,一個次要部分。次要部分是從沿海一帶來的。這一批是信伊斯蘭教的商人,福建的泉州,浙江的杭州,甚至江蘇的揚州都有他們的遺蹟。這一部分後來都吸收到回族裡去了。
我們現在講的自治州,是少數民族的自治州。我們一定要通過本州的人來改變本州的面貌。海南島的自治州是黎族苗族自治州。自治州一共有200萬人,其中90多萬是少數民族,100多萬是漢族。漢族是怎么來的,想法是怎么樣的,有什麼本領?少數民族又是怎樣來的,他們生活怎樣,想什麼問題?這些是我們都要摸清楚,要分析海南島人的因素。
我在上面提到過,要發展回族地區的經濟應該充分利用回族的特點。很多同志對回族的歷史不熟悉,我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中國的回族是兩個部分構成的:一個主要部分,一個次要部分。次要部分是從沿海一帶來的。這一批是信伊斯蘭教的商人,福建的泉州,浙江的杭州,甚至江蘇的揚州都有他們的遺蹟。這一部分後來都吸收到回族裡去了。
序言
費孝通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民族學家、人類學家,他畢生致力於“從認識中國到改造中國”,始終孜孜不倦地探索中國社會。1935年費孝通與新婚妻子王同惠一起赴廣西大瑤山調查,不幸以一傷一死而結束,在中國學術史上留下了悲壯的一頁。大瑤山調查是費孝通實地研究的開始,也是他民族研究的起點。1950年費孝通參加中央訪問團到民族地區調查訪問,並擔任了貴州分團和廣西分團的團長,深入貴州和廣西兩省的少數民族地區,歷時兩個年頭。1952年他被任命為中央民族學院副院長,1955年到貴州進行民族識別工作,1956年參加人大常委會組織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
改革開放以後,費孝通重新煥發了學術活力。先後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長和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國家民委顧問、北京大學教授、中央民族大學名譽校長等職務。他受中央委託,承擔起恢復社會學學科的繁重任務。1984年在初步完成江蘇省的小城鎮調查後,他又將研究的重點轉向到邊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率先提出了“邊區開發”的思路。他不顧年事已高,五上大瑤山,七下定西,走訪了許多少數民族聚居區,從東北呼倫貝爾草原森林,到南方海南島黎族村寨,以至海拔3000多米的甘南藏區,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改革開放以後,費孝通重新煥發了學術活力。先後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長和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國家民委顧問、北京大學教授、中央民族大學名譽校長等職務。他受中央委託,承擔起恢復社會學學科的繁重任務。1984年在初步完成江蘇省的小城鎮調查後,他又將研究的重點轉向到邊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率先提出了“邊區開發”的思路。他不顧年事已高,五上大瑤山,七下定西,走訪了許多少數民族聚居區,從東北呼倫貝爾草原森林,到南方海南島黎族村寨,以至海拔3000多米的甘南藏區,都留下了他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