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肖城之戰

買肖城之戰

買肖城之戰675年農曆九月爆發的新羅與唐朝的軍事衝突,朝鮮半島稱為買肖城大捷。當時兵力:唐朝 VS 新羅 = 4萬 VS 3萬。其結果是新羅遣使入貢謝罪。

基本介紹

  • 名稱:買肖城之戰
  • 地點:買肖城
  • 時間:75年農曆九月
  • 參戰方:唐朝、新羅
  • 結果:新羅遣使入貢謝罪
  • 參戰方兵力:唐朝:4萬VS新羅:3萬
背景,中國史書記載,韓國史書記載,分析,

背景

670年至675年,新羅在唐朝協作下滅亡了百濟、高句麗之後,與唐朝駐軍爆發了戰爭,史稱羅唐戰爭。唐亡百濟、高句麗後,分別於其地建熊津都督府、安東都護府,意欲長期直接管理,而新羅則急於爭奪百濟、高句麗故地,稱雄半島,最終導致戰爭。中國《新唐書》等與高麗史書《三國史記》對此戰的結果大相逕庭。

中國史書記載

鹹亨五年,新羅納高句麗叛眾,略百濟地,引起唐朝不滿,七重城之戰,新羅大敗。唐朝命令李謹行為安東鎮撫大使,屯軍買肖城,三次擊敗新羅,金法敏遣使入朝謝罪,貢篚相望,唐朝改變了以金仁問替換金法敏的命令。

韓國史書記載

九月二十九日,李謹行率兵二十萬,屯兵買肖城,被新羅軍隊擊敗,虜獲戰馬三萬三百八十匹,和一些兵仗。新羅遣使入唐貢方物。

分析

《三國史記》記載新羅在取得如此之大的勝利之後,反向唐納貢方物,而且《三國史記》在新羅文武王十五年,即唐上元二年(675年)的二月和九月,重複描述了兩次七重城之戰和遣使入唐謝罪。第一次是金富軾照抄中國史書,發生在七重城之戰後;第二次是照抄新羅史料的,發生在買肖城之戰後。因此這兩次遣使入貢,就同兩次七重城之戰一樣,其實是一次。如果此論斷成立,那么買肖城之戰就是新羅遣使入貢請罪,唐赦免其過時的一場大戰。因此,新羅人必須極力把買肖城之戰渲染成一次大勝仗,以突出自己是以一種高姿態接受唐朝的重新冊封的。
李謹行所率唐軍,《三國史記》卷7曾兩次提到:“(671年)九月,唐將軍高侃等,率蕃兵四萬到平壤,深溝高壘侵帶方;(672年)秋七月,唐將高侃率兵一萬,李謹行率兵三萬,一時至平壤,作八營留屯。”中國史書的相關記載,當時唐軍每道行軍總管大約率兵兩萬左右。雙方的記載互相印證,高侃與李謹行共有兵四萬左右。上元元年(674年),劉仁軌為雞林道大總管,討伐新羅,次年(675年)二月,劉仁軌在七重城擊敗新羅軍後,率軍回國用於西線對吐蕃作戰。而“詔李謹行為安東鎮撫大使,屯新羅之買肖城以經略之”。李謹行繼續率領四萬人左右軍隊駐紮。買肖城之戰時,當年九月,《三國史記》突然稱李謹行率兵二十萬,明顯誇大了唐軍的兵數。這種誇大其詞在《三國史記》其他地方也有。
李謹行在鳳儀二年(677年)調任積石道經略大使,防備吐蕃。這與李謹行全軍覆沒不符。《新唐書》沒有記載買肖城大敗,關於此李謹行也並無任何受處罰的記載。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全國的戶數為380萬戶,以10戶一兵算,此時唐朝全國的總兵力也不過幾十萬。除去各地駐防,防備吐蕃以外,朝鮮半島不可能有20萬部隊。
買肖城的地理位置,可確定在七重城以南。再打下去,新羅不僅要失去百濟故地,其本土亦恐有失。金法敏才再次上表謝罪,請求唐朝撤兵。唐朝準其所請,詔金仁問還京,下詔恢復金法敏官爵,仍為新羅王雞林州大都督。從長安到買肖城有數千公里的距離,上元二年二月劉仁軌七重城大敗新羅軍後,金法敏為保持既得利益,避免覆滅厄運,即已派使入唐謝罪。唐批覆傳達到前方部隊前,唐軍與新羅軍進行了三場戰鬥,戰爭的結果是唐軍獲勝,《資治通鑑》所載“三戰皆捷”。
三國史記記載:“至乙亥年(675年),兵來,攻,(金庾信之子)聞之,欲死之,以雪前恥,遂力戰有功賞”。如果買蘇川城是買肖城,說明新羅軍在買肖城之戰中獲得少數勝利。日本史書記載:“天武四年(675年)十月丙戌,自筑紫貢唐人三十口。則遣遠江國而安置。”與唐作戰的當時只有新羅,新羅使者在筑紫,因此,30名唐人是新羅送來的。這一事件發生在買肖城之戰後不久,唐人應該是新羅軍在買肖城之戰中俘獲的。不過從人數上看,買肖城之戰戰果不大。從後來的情況看,新羅在唐軍主力早已撤走的情況下,仍不敢跨過浿江(今朝鮮大同江)。 
歷史學家拜根興認為,唐朝當時的主要作戰方向是吐蕃,因此在與新羅作戰時回撤,是為了集中精力對付吐蕃,因此選擇了撤軍,而撤軍過程中丟棄了一些馬匹和兵仗,這就是三國史記記錄買肖城大捷,繳獲大量馬匹兵仗卻沒有記載整個戰爭過程的原因。
《三國史記》記載買肖城之戰“得戰馬三萬三百八十匹”,同樣是不可信的。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征討高句麗,唐軍“士十萬,馬萬匹”,李謹行在買肖城被繳獲了3萬多匹戰馬,明顯是誇張描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