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金花茶

貴州金花茶

貴州金花茶(學名:Camellia huana T. L. Ming et W. J. Zhang)是山茶科、山茶屬植物,灌木,高約3米,當年生枝細,圓柱形,無毛。葉膜質橢圓形,長約8.5-11.5厘米,寬3.5-5.3厘米。花1-2朵頂生,淡黃或白色,直徑約3厘米,梗長6-10毫米;蒴果扁球形,高約1.5-3.2厘米,直徑3-5厘米,無毛,果瓣厚0.5-1.1毫米,種子密被黃褐色長絨毛或絲毛。

貴州金花茶僅分布於中國貴州和廣西,主要分布在貴州羅甸縣的大亭鄉田壩村的澆肥溝、平田溝和納繞溝,海拔550-1020米,地理位置約在北緯25°16′30″-25°16′50″,東經106°58′30″-106°58′50″。

貴州金花茶是金花茶組中的最北緣種,對於研究金花茶組植物的演化和地理分布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花淡黃色,大而美麗,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5年 ver 3.1——瀕危(EN)。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長習性,繁殖方法,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植物學史

貴州金花茶的模式標本於1958年由北京植物所的曹子余先生采自貴州省冊亨縣的路雄,地點位於山坡村旁,之後被鑑定為中越山茶;1993年,昆明植物所的閣天綠等到將其定名為貴州金花茶,從查閱北京植物所的標本在興仁縣的大山鎮和羅甸縣的大亭鄉都有分布,1991年,昆明植物所的張文駒在冊亨的路雄還採到標本。

形態特徵

灌木,高約3米,當年生枝細,圓柱形,無毛。葉膜質橢圓形,長約8.5-11.5厘米,寬3.5-5.3厘米,先端鈍或驟尖,基部楔形,葉緣具稀疏鋸齒,葉上面綠色,背面淺綠色具疏散腺點,葉脈凸起,側脈在葉緣彎曲形成拱形,葉柄長7-10毫米。
花1-2朵頂生,淡黃或白色,直徑約3厘米,梗長6-10毫米,萼片5,革質,卵形,長5毫米,內面密被白色絹毛,邊緣具睫毛,花瓣7-9,膜質,倒卵狀橢圓形,長1-2.0厘米,寬1-1.5厘米,基部微合生,雄蕊多數4列,長1.5厘米,外面1/4處合生,子房3室近球形,直徑約2毫米,花柱3,偶有5,離生,長約14毫米,無毛;蒴果扁球形,高約1.5-3.2厘米,直徑3-5厘米,無毛,果瓣厚0.5-1.1毫米,種子密被黃褐色長絨毛或絲毛。

產地生境

貴州金花茶僅分布於中國貴州和廣西,主要分布在貴州羅甸縣的大亭鄉田壩村的澆肥溝、平田溝和納繞溝,海拔550-1020米,地理位置約在北緯25°16′30″-25°16′50″,東經106°58′30″-106°58′50″。
貴州金花茶在羅甸的分布區的地貌為中山地貌,流域為紅水河的二級支流,成土母岩為三疊紀的細沙岩,坡向東和南。生長在山谷,溝邊和近溝邊的斜坡地帶,坡度30-50°。土壤為黃壤,質地為沙壤土,土層淺薄,有機含量4.3681-13.2838%,氮、磷、鉀含量分別為0.2179%、0.2051%和0.7419%,PH值5.7,說明貴州金花茶有喜、趨肥的特性,有時生長在岩石縫中。年均溫在16℃以上,月均溫在6.5℃以上,冬季不出現凌凍,說明分布地的熱量條件較好,冬季溫暖,夏季濕熱是分布地的氣候特點。年降雨量1139.1毫米。
貴州金花茶呈團狀或零星分布在群落中,處於灌木層,生境的植株已受到人為嚴重破壞,特別是喬木層,現在,群落可見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和層外植物層。喬木層主要有廣東牡荊、小萼瓜馥木、光枝楠、珊瑚朴、桅子皮等11種,覆蓋度70-80%,高度6-9米,胸徑6-18厘米;灌木層種類較多,主要伴生樹種有山蕉、中華野獨活、苹菠、多毛小蠟、山地杜莖山、灰毛漿果楝歪葉榕等20多種、覆蓋度70-80%,高度4米以下,草本層植物高度0.5米以下,覆蓋度20-40%,主要有腎蕨、江南星蕨、苧麻、無蓋鱗毛蕨、後筋草、小舌唇蘭、舞花姜等10多種,層外植物種類較多,主要有香港鷹爪花、石生崖爬藤、防已、球子崖豆藤、連蕊藤、薄葉匍莖榕等。喜熱種類多,反映了生境熱量較好。

生長習性

貴州金花茶於3月底至4月初抽春梢,之後生長停止。9-10月開始出現花蕾並抽秋梢,12月至元月開花,花期前後持續40-50天。果實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相繼成熟,進入12月種子脫落。萌發力強,可見砍伐後萌發的植株。1年生苗平均高達19.43厘米,平均地徑0.437厘米,最粗地徑達0.47厘米,2年生苗平均高29.33厘米,平均地徑0.635厘米,最高達39.6厘米,最粗地徑0.74厘米,從幼苗生長來說,一般在3-4月抽春梢,8月抽秋梢。

繁殖方法

播種繁殖:採用種子繁殖時,採種應在果實微裂或即將開裂時採下,立即保濕,避免採集落地的種子,沙藏種子在2月萌發,播種宜在2月下旬。
扦插繁殖:方法是在12月採集成熟植株的穗條,插入蘿蔔中保濕帶回室內,插條帶葉1片,長7-10厘米,用ABT1號200ppm處理20小時後插入腐殖土的基質中,深4-5厘米,澆透水後用透明塑膠膜將插拱成中心高約50厘米的弧形溫棚,上面再搭蔭棚,插後60-70天出現愈傷組織,120天開始除去溫棚,150天后即可移出,扦插成活率達75%。採用清糞肥料拌煤灰,放施在條插行內,厚約1厘米,並施放多菌靈粉劑與底土混合後播種,用林下細土覆蓋,厚約1.5厘米,再用柳杉枝覆蓋床面,3 月下旬開始出土後,除去覆蓋物,出土期約30天,場圃發芽率45.7%,在出土期間,用多菌靈噴施苗床,生長期限用油餅水、清糞水施肥,用速滅殺丁除蟲,苗期宜適當蔗蔭。
嫁接繁殖:烈香紅露珍為砧木,採用劈接法。將砧木與近地面樹皮平滑處剪斷,從砧木中心縱劈一刀,深2-5厘米;接穗剪成長4-5厘米,上端需帶有1-2個芽。基部削成楔形,有2個對稱的削麵,削麵長度比砧木的劈口深度短些或相同,然後將接穗插入砧木,對準雙方形成層,嚴密綁紮,接穗外露1-2芽。在大棚內進行嫁接,大棚系內外雙層遮陽網及薄膜覆蓋的密封大棚,棚內光照強度3000-4500勒克斯,溫度15-28℃,空氣濕度80-95%。

主要價值

研究:在金花茶組的植物中,唯有貴州金花茶的分布越過北緯25°,是金花茶組中的最北緣種,對於研究金花茶組植物的演化和地理分布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觀賞:貴州金花茶花淡黃色,大而美麗,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5年 ver 3.1——瀕危(EN)。列入《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瀕危種。
種群現狀:在中國貴州省原有分布的三個點中,截止2008年,已有兩個點未發現,在另一個點中,數量也只有50多株,說明該種種群數量已很少,並且因生境破壞嚴重,瀕臨滅絕。在1995年至1997年詳細調查,在大山鎮和路雄均未發現,只在羅甸縣的大亭鄉發現還有分布,經過4次調查,現存數量50-60株成熟個體,幼苗偶見,據當地居民回憶,在20世紀70年代當地人曾將該種的葉當茶葉售給國家,可見當時資源較多。
保護措施:中國貴州省林科院已將該種從羅甸引種到樹木園內,其中,有裸根帶回的5株成熟植株定植後全部成活,已2年,但沿未開花,有播種苗40多株,另外採用扦插繁殖也獲得成功,已有扦插苗200多株,長勢較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