貯藏手段

貯藏手段

貨幣的一種職能,即貨幣退出流通領域作為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來的職能。貨幣作為貯藏手段能夠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當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減少時,多餘的貨幣就退出流通;當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增加時,部分被貯存的貨幣就進入流通。充當貯藏手段的貨幣,必須是實在的足值的金銀貨幣。只有金銀鑄幣或金銀條塊才能發揮貨幣的貯藏手段職能。紙幣不具備貯藏手段的職能。只有當紙幣幣值長期保持穩定的條件下,人們才會儲藏紙幣。紙幣有儲存手段(在銀行)的職能,不具備貯藏手段的職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貯藏手段
  • 類型:手段
  • 功能:金銀鑄幣
  • 職能:以社會財富的直接化身被貯藏
  • 類型:金融
基本信息,基本釋義,理由,特徵,

基本信息

貨幣是一般等價物,可以與其他一切商品交換,它可以被人們作為一般社會財富貯藏起來。貨幣作為貯藏手段,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在商品經濟發展的初期,生產者只是把使用價值的多餘部分換成貨幣保存起來,貯藏金銀被看成是富裕的表現。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生產者為了能連續不斷地進行生產,必須貯藏一部分貨幣。隨著商品交換範圍的擴大,貨幣的權力越大,掌握貨幣的多少成為衡量人們權力和地位的標誌,人們貯藏貨幣的欲望也越強烈,貨幣貯藏的規模也就更大。

基本釋義

貯藏手段是貨幣退出流通、以社會財富的直接化身被貯藏起來的職能。馬克思稱之為貨幣的“暫歇”。
弗里德曼則稱之為“購買力的暫棲處”。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可以購買到任何商品,因而成為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和直接化身,這引起人們貯藏它的欲望。而作為貯藏手段的貨幣必須是實在的足值的金屬貨幣,以確保貯藏價值的穩定,這也是貨幣執行貯藏手段職能的一個基本前提。
在當今商品經濟條件下,貨幣貯藏手段職能的發揮除了作為社會財富的絕對化身外,其作用進一步加深,一方面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貨幣貯藏職能成了商品生產本身得以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貨幣執行貯藏手段職能時具有自發地調節貨幣流通的作用,它是使流通中貨幣量具有伸縮性的蓄水池。

理由

穩定而持續的消費
把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用理論從空間維度推廣到時間維度,則可以有這樣的結論:通過均衡地安排未來的消費可以用同樣的財富取得更大的效用。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人有兩個蘋果,如果他在一天內連續把兩個蘋果都吃掉,那么在吃第二個蘋果時由於邊際效用遞減,所得到的效用一般就不如第一天吃一個,第二個留到第二天吃。這與兩個人之間通過交換增加效用的原理是一致的。再舉一個更極端的例子,如果一個人一天吃掉八天的飯,再讓他連續七天不吃飯,他消費的食物總量和正常進餐是一樣的,但效果完全不同。可見,在總量一定的情況下,穩定而持續的消費優於劇烈波動的消費,最優的方案是讓每天的最後一部分消費的效用相等。個人如此,企業也如此,企業的正常運轉需要持續的支出,現金流中斷就意味著經營中止甚至破產,而且總體經營效率一般也是穩定支出高於不穩定的支出。
收入的不穩定
另一方面,個人和企業的收入又常常是不穩定的,一段時期可能收入較多,另一段時期可能收入較少。為了在收入不穩定的情況下維持穩定的支出,個人和企業需要在收入較多時把部分收入貯藏起來用於未來的支出。
收支的平衡
這種收入在不同時段的支出安排類似於資源在不同方面的擇優配置,不同之處在於,當資源在同一時間的不同方面配置時,各方面的情況是清楚的,而資源在不同時段配置時未來情況是不清楚的,只能根據預測進行。一般來說支出的速度應控制在貯藏的財富足以維持到下一筆收入之前,未來收入越不確定越需要增加貯藏的比例。極端情況,如果人們預見到未來很難再獲得同等規模的收入,則人們會選擇把全部收入貯藏起來只使用利息。當然考慮到人的壽命是有限的而未來也不是完全沒有獲得同等收入可能,所以一般還是會以較慢的速度消費。
積累
貯藏財富的另一個理由是用於積累。人們都有這種經驗,有時消費一大筆錢所帶來的效用比分散的消費同等數目的錢所能帶來的效用總和要大,或者一大筆投資產生的收益比同樣數目分散的多筆投資產生的效益大,這可稱之為廣義規模效應原理。由於規模效應,個人或企業有時要把收入積累起來以便集中消費或投資。比如個人存款買房或用於子女教育、企業積累資金投資新項目等等。一般消費或投資項目越大,需要積累的時間越長,貯藏財富的數量越多。
損耗
貯藏過程中財富總量可能有一定損耗,但由於最佳化配置和規模效應能帶來的效用和效益增加,所以人們願意承擔一定的損耗。

特徵

貨幣可以作為貯藏手段
貯藏手段應該具有三個特點:第一,它在保存過程中不易損壞和變質。第二,當需要使用時,可以比較方便地與其它商品相交換,轉換成需要的形式。第三,它的價值是穩定的,在貯藏前後能夠轉換成數量相同的其它物品。
交易媒介是最容易和其它商品交換的商品,天然滿足了第二個條件。金屬貨幣同時具有耐貯存的特點,也滿足了第一個條件,紙幣在耐貯存方面比較差,但銀行存款可以幫助解決這個問題。交易媒介一般也可以滿足價值穩定要求,因為執行交易媒介職能本身也需要價值穩定。所以,貨幣尤其是金屬貨幣也可以作為貯藏手段。
交易媒介與貯藏手段的特徵差異
貨幣可以行使交易媒介和貯藏手段兩種職能,但這並不意味著兩種職能本質上是相同的或兩者之間有什麼密切聯繫,只不過兩者所要求的特性剛好比較相似,而仔細分析也有差異。
1.穩定性要求不同
首先,交易媒介和貯藏手段所需要的特性並不完全一樣,貯藏手段需要比交易媒介更耐貯存並且價值更穩定。比如,當出現較嚴重的通貨膨脹的時候,如年通貨膨脹率達到10%到30%,這時貨幣的貯藏手段職基本喪失,但交易媒介職能還可以保存。
2.要求不同
其次,交易媒介職能要求交易媒介,否則會引起交易的混亂。所以,在貨幣發展史中雖然一直有多種貨幣並存的現象,但卻始終有一個多種貨幣向單一貨幣發展的總趨勢,最近的一個例子就是歐元。貯藏手段不僅沒有這種內在的單一化要求,相反似乎還有分散化要求,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財富貯藏形式在越來越多,貨幣作為貯藏手段變得越來越不重要。貨幣作為貯藏手段的最大優點是使用方便,以其它形式貯藏財富在需要使用時要先兌現,有時這可能比較困難。但其它貯藏形式也可能有價值更穩定或更耐貯藏等特點,與貨幣相比各有優劣。
如果以其它形式貯藏財富(比如,土地、黃金珠寶、藝術品等)需要先購買再貯藏,需要使用時又要先賣出,中間的賣和買把貯藏過程清楚的界定出來。而貨幣作為貯藏手段則不那么清晰。貨幣的交易媒介職能把商品交換分成賣和買兩個過程,人們不是直接用商品換商品而是先賣出商品換回貨幣,再用貨幣購買商品。賣出商品後人們並不一定馬上購買,中間可以持有貨幣。一般來說,如果中間持有貨幣時間較短,可以說是貨幣交易媒介職能的一部分,如果時間比較長則可認為在行使貯藏手段職能了。到底多長時間以上算貯藏手段呢?可以以兩次收入之間的時間間隔為標準,在兩次收入之間花掉的貨幣可以認為在行使交易媒介職能;持有時間超過了兩次收入間隔的那部分貨幣就在行使貯藏手段職能了。
貨幣貯藏手段職能與經濟危機
最後,當貯藏手段職能和交易媒介職能同時由貨幣承擔時還可能對巨觀經濟循環產生不利影響,是造成經濟危機的原因之一。這揭示出兩種職能之間還存在著內在矛盾。
商品的生產和消費構成一個完整的循環,要使經濟持續穩定運轉必須使生產和消費保持平衡。所謂保持平衡不是要求每時每刻生產量和消費量都精確相等,而是要求在一段時間內的總生產量和總消費量相等,時段的長度決定於商品的性質。考慮一種極端情況,如果一種商品生產出來後必須在一天內消費掉,否則就會變質不再有使用價值,則這種商品的生產和消費必須在每一天都保持相等。如果有一天生產量大於消費量就會造成浪費,如果有一天生產量小於消費量就會有人的消費需求得不到滿足。普通商品的有效使用期比較長,生產和消費只要在一段時間內保持平衡就可以了。比如,糧食從生產出來到被食用中間的儲藏期一般小於5年,所以,5年中生產的糧食總和和消費的糧食總和應該是大體相等的,否則就可能出現飢餓或浪費。
古典經濟學沒有深入分析貨幣的作用,簡單的認為商品交換雖然是以貨幣為媒介進行的,但本質上仍然是商品之間的交換,而得出了生產和消費會自然保持平衡的結論。其理論認為,一個人生產的商品越多,他用自己的產品交換他人的產品的能力也越強,即購買力越強。從全社會角度看,每個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生產能力和消費能力天然相等,所以生產和消費會保持平衡。一種概括的說法就是“生產可以創造消費”,古典經濟學稱之為薩伊定律。薩伊定律論證了社會生產和消費總量的平衡,這種平衡是通過每一種商品生產和消費的平衡實現的。每種商品的平衡依靠市場調節,調節的槓桿就是價格。當生產量大於消費量時,價格降低,刺激消費量增加;當生產量不足時價格提高,抑制消費量,使生產和消費達到平衡。古典經濟學派認為,在自由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會自動的找到使每種商品的生產和消費達到平衡的價格點,這樣巨觀的平衡也就實現了。
薩伊定律的問題在於沒有考慮到賣和買可以在時間上分離,這種分離是由於使用貨幣而產生的。一個人賣出產品後不一定要馬上買回消費品,中間可以持有貨幣直到自己有消費需求,這時貨幣就在行使貯藏手段職能。把貨幣作為貯藏手段孕育了這樣一種可能,如果在一段時期里,多數人傾向於推遲消費並把貨幣貯藏起來,則會造成消費不足而破壞生產和消費的平衡。具體將表現為流通中的貨幣數量不足,造成商品價格下跌。如果價格下跌不能刺激出更多的消費需求,則只能通過降低生產來恢復平衡,這就是經濟衰退。反過來,如果一段時期里,多數人傾向於減少儲蓄增加消費,則又會出現生產不能滿足消費的現象,表現為流通中貨幣數量過多,商品價格上漲,進而刺激生產增加,經濟成長。二者的交替變化將造成經濟的周期性波動。
經濟周期和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是複雜的,從以上分析看,根本原因是由於生產和消費的不平衡。貨幣同時作為交易媒介和貯藏手段使這種不平衡可以積累和爆發,使經濟危機成為可能。此外,還有分配方面的原因、經濟結構原因和社會心理原因等等幫助把危機從可能轉化為現實。貨幣作為貯藏手段是一個最基本的原因,馬克思概括說:“可以有貨幣流通而不發生危機,但是沒有貨幣流通就一定不會發生危機。”可見,貯藏手段和交易媒介職能之間存在著內在的矛盾,要穩定巨觀經濟應該儘量減少貯藏貨幣,把貯藏手段職能盡力從貨幣職能中分離出去。
貯藏手段與支付職能
由個人或企業獨自進行財富的積累和貯藏效率是比較低的。首先,每個人即使貯藏數量很多也未必能保證需要。其次,分散貯藏增加了全社會貯藏財富的總量,這樣不僅增加了貯藏過程中財富的損耗,而且處於貯藏狀態的財富得不到充分利用,社會經濟效率必然是低下的。把個人的貯藏轉化為社會性的貯藏,用較少的貯藏貨幣滿足更多的使用需求。因為當很多人分散貯藏時可能每個人的錢都不夠解決自己問題的,而集中貯藏和使用時,則可以解決任何一個人的問題。同時減少貯藏財富總量,可以把更多的資源用於生產經營,增加社會財富。社會性貯藏意味著有些人要使用他人的貯藏,也就是在用信用代替貯藏。把貨幣作為貯藏手段可能造成生產和消費的不平衡,造成巨觀經濟波動。要避免這種情況應儘量減少貨幣作為貯藏手段使用,而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可以部分取代貯藏手段職能。對需要儲蓄的人來說,以現金方式存儲或者以債券方式存儲都是可以的,現金的優勢在於流動性強,債券的優勢在於可以生息。但從巨觀經濟角度看,則二者的效果完全不同。如果以現金方式存儲,則這部分貨幣從流通中漏出,流通中的貨幣數量減少,影響物價的穩定並進而影響生產。如果以債券方式存儲,則這部分貨幣又到了另一些人手中,繼續參與經濟循環,只是使用者改變,對經濟沒有影響。從社會合作的角度看,信用借貸是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而貯藏是個人的行為,前者比後者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社會效果是很自然的事。
存款的效果介於現金和債券之間,大部分存款會被銀行貸放出去,但銀行為了保持流動性、隨時滿足儲戶提款需求需要保持一定比例的準備金,這部分準備金就沉澱下來成為貯藏貨幣。所以把財產以存款方式貯藏也會造成貨幣從流通中漏出,但漏出的數量比較少。要想減少貨幣貯藏手段職能所占比例需要發達的信用體系。因為減少貯藏貨幣數量意味著儲蓄轉化為另一些人的借款,這不僅需要有足夠多的人肯於借錢,而且需要有人肯借給他們錢,所以借錢者又必須是有信用的,也就是全社會需要足夠多的有信用的人。第二,需要有多種形式的信用,使有貸款需求的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貸款形式。第三,如果有發達的債券市場使人們可以方便的把債券兌換成貨幣,也可以減少貨幣的流動性優勢,增加債券的吸引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