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危機理論

財政危機理論是西方經濟學者從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探尋資本主義國家財政危機根源的 一種理論。它是由美國當代經濟學家詹姆士·奧康納在他1973年出版的《國家的財政危機》一書中首先提出的。他認為,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兼有維持創造資本積累的條件和使社會和諧發展這兩個基本的、但卻是常常相互矛盾的職能。與此相聯繫,資本主義國家的財政預算也包括社會資本(含社會投資和社會消費兩部分,它們間接有助於擴大剩餘價值生產)和社會支出(用作保持社會和諧發展的社會福利,失業保險等支出)兩個方面。

在資本主義經濟中,隨著社會資本的增長,壟斷資本也在增長,這同時意味著國家在社會支出上的費用也必須增長。但是,在國家使資本費用日益社會化的同時,社會剩餘卻繼續被私人占為己有,而不是社會化了。資本費用的社會化和社會剩餘的私人占有必然地造成了國家入不敷出的財政危機。同時,資本主義國家權力被私人占據,造成社會各集團為預算支出而激烈爭鬥,從而進一步損害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財政能力,潛在地威脅著這一制度生產剩餘的能力。因此,當代資本主義國家財政危機的根源就在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自身的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同生產資料被私人占有這一矛盾。奧康納的“財政危機”理論已受到許多經濟學者們的重視和讚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