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姓

財姓

財姓,中華姓氏。財[財,讀音作cái(ㄘㄞˊ),亦可讀作zài(ㄗㄞ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財姓
  • 淵源:信仰,官位,回族
  • 得姓始祖:趙公明、合刺甫丁·哈梯卜
  • 堂號:郡望
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第四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信仰,出自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財神,屬於以宗教信仰為氏。財神,是中國道教的俗神之一,即中國民間供奉的招財進寶之神。相傳,財神姓趙名公明,又稱趙公元帥、趙玄壇。財神黑面濃須,頭戴鐵冠,手執鐵鞭,身跨黑虎,故又稱黑虎玄壇。民間亦有分文財神、武財神的,武財神即趙公明,文財神傳為春秋戰國之范蠡。另外,還有以關帝為財神的,多為合夥經商者所祀。但在唐、宋及其以前諸書中,如乾寶的《搜神記》、《真誥》、《太上洞淵神咒經》等史籍中,趙公明都是以為五瘟神之一的面目出現的。直至元朝成書至明朝略有增纂的《道藏·搜神記》和《三教搜神大全》中,始稱趙公明為財神。在典籍《三教搜神大全》中記載:“趙元帥,姓趙諱公明,終南山人也。自秦時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後來在道教典籍《真誥》中,趙公明為五方諸神之一,即陰間之神。趙公明成後在道教神話中演化為張陵修煉仙丹的守護神,玉皇授以正一玄壇元帥之稱,並成為掌賞罰訴訟、保病禳災之神,買賣求財,使之宜利。故被民間視為財神。
財姓
凡民間有商賈世家者,多將其子的姓氏改為財氏,或在名字中成制財字,以苛求財富,世代相傳於今,姓氏讀音作cái(ㄘㄞˊ)。

第二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周朝時期王室理財大夫財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財人,是周朝時期所設之官位,專職掌管王室君王、王妃的金銀、珠寶、絲帛等財產,是君王不二的忠臣。財人在戰國時期以後稱“少內”,以與負責國家財政管理的“大內”有所區別,大內由內史掌管。
在財人的後裔子孫中,很早即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財人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財氏,世代相傳於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姓氏讀音作zài(ㄗㄞˋ)。

第三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漢、魏、晉朝時期的財官將軍,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財官將軍,又稱材官將軍,是西漢時期所設定的列將軍之一,在魏、晉時期改稱為財官校尉,或稱材官校尉。財官將軍的主要職責是掌管朝廷的官、軍營繕的木材、磚瓦等建材以及工匠、技術等,相當於前世之司馬,後世之軍需後勤部長,隸屬於尚書省起部,有領軍權,專職指揮山地作戰之部隊。南北朝時期的北齊以後,多將該職轉入將作寺。
在財官將軍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財官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財氏、官氏等,世代相傳於今,姓氏讀音作cái(ㄘㄞˊ)。

第四個淵源

源於回族,出自元朝時期伊斯蘭教財產監管合刺甫丁·哈梯卜,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元朝時期,海上絲綢之路東端起點福建泉州清淨寺的沒塔完里舍為合刺甫丁·哈梯卜。阿拉伯語“沒塔完里舍”,就是都寺,也就是清淨寺的財產監管。清淨寺,伊斯蘭教稱為“艾蘇哈卜清真寺”,創建於宋真宗趙恆大中祥符二年(伊斯蘭教曆400年,公元1009年),是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的建築形式建造的,占地面積二千五百平方米,是從通過古島國錫蘭(今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來華的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國創建的現存最古老之伊斯蘭教寺。
在合刺甫丁·哈梯卜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教職稱謂漢化為姓氏者,稱財氏、都氏等,世代相傳於今,姓氏讀音作cái(ㄘㄞˊ)。

得姓始祖

趙公明、合刺甫丁·哈梯卜。

遷徙分布

財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形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七百三十三位,多以西平、晉江為郡望。
今青海省的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湟中縣、湟源縣、海東地區平安縣、互助土族自治縣,福建省的泉州市南安市、安溪市、晉江市、廈門市,台灣省等地,均有財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西平郡:歷史上的西平郡有三處,①春秋時期的西平地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一帶,戰國時期為秦國宰相池子華的封邑,稱西平郡。②東漢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漢廷將金城郡分置出一個西平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一帶。東晉末年,這個西平郡一帶為禿髮烏孤所占,稱西平王,一度依此為都城。③今青海省西寧市。西寧地區在古代為羌地,西漢時期設定軍事和郵傳據點西平亭,漢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漢朝大軍西進湟水流域,霍去病修建軍事據點西平亭,這是西寧建制之始。漢神爵二年(辛酉,公元前60年)屬金城郡臨羌縣。東漢建安十七年(壬辰,公元212年)置為西平郡,治所在西都縣(今青海西寧)。三國時期曹魏黃初三年(壬寅,公元222年)擴建為西平郡,正式開始築城。北宋崇寧三年(乙酉,公元1104年)改為西寧州,至此“西寧”之稱始於見史。民國十八年(己巳,公元1929年)青海正式建省,治所在西寧縣,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以省垣周圍正式成立西寧市。1949年9月5日西寧解放,9月8日成立市人民政府,為青海省轄市。1950年西寧市為青海省人民政府駐地。1960年原由省直轄的湟中、大通兩縣和互助土族自治縣劃歸西寧市領導。1962年湟中、大通兩縣和互助土族自治縣改由省直轄。1966年大通縣交由西寧市領導。1985年11月6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85]163號)撤銷大通縣,設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以原大通縣的行政區域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的行政區域。1986年3月5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6]30號)將西寧市城西區分設為城西、城北兩個區,撤銷西寧市郊區,將原郊區所轄的七個鄉分別劃歸城東、城中、城西、城北四個區管轄。1999年12月5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9]142號)將海東地區的湟中縣、湟源縣劃歸西寧市管轄。財氏的郡望屬於第③。
晉江郡:晉江是1980年以前大泉州的通稱,原來的泉州僅指鯉城區一地。原來的泉州市政府叫晉江地區行政公署。泉州是從晉朝開始中原人士因戰亂搬遷至此,懷念晉地,將居住地的河流命名為晉江,而居住地則因該江得名。歷史上,泉州與晉江基本說的是一回事。泉州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裡勞動生息。泉州夏禹時屬揚州城,周時為七閩地,春秋戰國時為越地。從秦朝到隋朝的八百餘年間,先後屬閩中郡、閩越郡、閩越國、建安郡、閩州等所轄。秦漢時,中原漢族人民逐漸南移,此處初辟蒿萊。公元四世紀初,中原戰亂頻繁,晉人大批南遷,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技術和文化,使泉州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唐朝初年,歸武榮州所轄,唐景雲二年(辛亥,公元711年),武榮州始改名為泉州。唐朝泉州設定初期,轄晉江、南安、龍溪、莆田、仙遊五縣,唐開元二十九年(辛巳,公元741年)與漳州分治,龍溪歸其所轄。唐朝中葉的“安史之亂”給中原造成嚴重的災難,中原人民進一步避亂南遷,經濟文化中心轉移,促進泉州進一步繁榮。史載唐大曆年間,泉州“文風大盛”、書院林立,一些著名的寺院如明心寺、法雲寺、普照寺等,均建於此時。經濟上,泉州已逐漸成為南方重要的大港口,天佑午間,已是一個車旅輻輳、商賈雲集,“雲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的國際港城,與交州(今越南河內)、廣州、明州(今浙江寧波)並稱為全國四大港口。五代時期,後漢乾佑二年(己酉,公元949年),泉州稱清源郡。後周顯德二年(乙卯,公元955年),轄晉江、南安、莆田、仙遊、同安、德化、永春、清溪(後稱安溪)、長泰九縣。宋朝太平興國六年(辛巳,公元981年),莆田、仙遊兩縣為興化郡,長泰歸漳州,泉州轄晉江、南安、同安、德化、永春、安溪、惠安七縣。北宋時期在泉州設市舶司,專管海外貿易。南宋朝廷偏都臨安(杭州)後,泉州成為與廣州並駕齊驅的全國兩大商港。宋景炎三年(戊寅,公元1278年)至元朝大德二年(戊戌,公元1298年)的二十年間,先後四次在泉州置福建中書省衙,泉州改為泉州路。元大德二年改為泉中府,元延佑元年(甲寅,公元1314年)復立泉州分省,泉州成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稱為“世界最大的貿易港”,同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明朝時期,全國分為十三個布政司,統領各地府、縣。明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稱泉州府,屬福建布政使司,轄晉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同安七縣。清承明制,全國分為十五省,實行省、府(州、廳)、縣三級制,泉州府為閩八府之一。清雍正十二年(甲寅,公元1734年),永春升為直隸州,德化歸其所轄。泉州府轄晉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縣。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州府,復縣設道。泉州初歸廈門道,後屬泉州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泉州劃為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晉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遊、惠安、金門八縣。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閩變事件”後成立興泉省,設省政府於泉州,不久即廢,後改為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直至1949年9月1日泉州解放,中央人民政府於9月9日設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轄晉江、惠安、同安、安溪、永春、莆田、仙遊、金門,政區依舊。同年12月,德化縣歸之。1950年3月改稱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德化歸永安專區;9月改為晉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政區依舊;10月德化復歸所轄。1951年1月劃晉江縣城關和近郊設泉州市。1955年3月改為晉江專區專員公署。1956年5月撤銷閩侯、永安專區,劃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縣歸泉州。1958年析同安縣歸廈門市。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春歸福州所管。1963年4月析大田縣歸三明專區。1968年9月撤銷晉江專區專員公署,成立福建省晉江專區革命委員會。1970年6月析莆田、仙遊歸莆田專區,同時劃同安縣歸晉江專區。1971年6月改稱晉江地區革命委員會。1973年6月析同安縣歸廈門市,1985年5月撤銷晉江地區,原泉州市升為地級市,實行市轄縣體制,轄鯉城區、惠安、晉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門縣。1987年12月,析晉江縣石獅、永寧、蚶江三鎮和祥芝鄉為石獅市。1992年和1993年,晉江、南安相繼撤縣設市。1996年,經省政府批准,成立肖厝經濟開發管理委員會,為泉州市政府派出機構,析原惠安縣所轄的塗嶺、後龍、南埔、山腰和埭港五個鎮及國營山腰鹽場歸其所轄,1997年6月,從鯉城區析出豐澤區、洛江區。2000年肖厝管委會改為泉港區。至此,泉州市轄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泉港、清蒙總計四區三市五縣和一個管委會。

堂號

西平堂:以望立堂。
晉江堂:以望立堂,亦稱泉州堂、鯉城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