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節崇拜是中國古代傳統意識及習俗。群婚時代,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無所謂“貞潔”。貞節崇拜起始於父權制建立,為保證財產傳給親生之子,乃產生要求婦女保持貞操的強制措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貞節崇拜
- 簡介:中國古代傳統意識及習俗
- 時代:群婚時代
- 特徵: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貞節由來,貞節崇拜,文史上提到的貞節,
貞節由來
母系氏族社會性,男女兩性婚戀同居依然相當自由。原始社會末期,父權制建立,形成男子糊幾束占統治地位的一夫一妻制。為保證財產傳給親生之子,乃產生要求婦女保持貞操的強制措施。商代,已有嫡庶之分,至周形成嚴密的宗法制,婦女成為家長的附屬物及財產的一部分。在整個封建社會,貞潔崇拜表現為:女性從小被限制在家庭範圍內,不得自由接觸男性和發生茅淚束檔戀愛,從父母之命而嫁,從一而終,夫死則守節不嫁,如遇強暴,要以死殉之;性行為僅僅是為了生育後代;性能交為不潔之事;等等。由此而產生對女子童貞的極端重視,對處女的病態嗜好,對守寡的讚頌和對“烈女”、“節婦”的表彰。周秦至北宋,貞膠捆促潔僅是對貴族士大夫家族中婦女的道德整罪狼刪要求。事實上,宮廷及統治階級內部離婚再嫁,私通亂倫之事史不絕書。唐人貞節觀念頗為薄弱,公主再嫁者達二十三人;雖韓愈之女,也聽其再嫁;楊貴妃則原為玄宗之媳,壽王之妃;宋代,王安石將寡媳嫁與門生,二程家有再醮之婦,公主帝姬改適者、喪夫者皆可再婚。及程頤主張“餓死事極小,失節符多妹事極大”,朱熹進一步闡揚之,明清推尊程朱理學,拘戀櫻對貞潔的崇拜才達到神聖和宗教代的地步。因而有夫死守節、未嫁盡節、室女守志、殉夫自盡等普遍現象。
貞節崇拜
另一方面,則是男子多妻、娼妓大量存在及才智之士向妓女中尋求愛情的事實。至清代,有毛奇齡、錢大昕、汪中、李汝珍、俞正燮等學者,發表同情婦女命運的見解,對貞潔崇拜有所懷疑和破除。民間對女性貞潔的觀念與實踐,則一向較為薄弱。
文史上提到的貞節
《漢書.宣帝紀》:“[神爵四年]夏四月......(賜紙廈潁川)貞婦順女帛。”漢班昭《女誡.夫婦》:“夫有再娶之義,婦無二適之父。”《後漢書.安帝紀》:“元初六年二月,詔賜貞婦有節義者谷十斛;甄表門閭,旌顯厥行。”《近思錄》:“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節者以配身,是已失節也。”清俞正燮《貞女說》:“嘗見一詩云:‘閩風生女半不舉,長大期之作烈女。婿死無端女亦亡,鴆酒在尊繩在梁。女兒貪生奈逼迫,斷腸幽怨填胸臆。族人歡笑女兒死,請旌藉以傳姓氏......’嗚呼!男兒以忠義自責可耳;婦女貞烈,豈是男子之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