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元新譯華嚴經疏》,佛典註疏。唐澄觀著。十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貞元新譯華嚴經疏
- 性質:佛典註疏
- 作者:澄觀
- 卷本:十卷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佛典註疏。唐澄觀著。十卷。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佛典註疏。唐澄觀著。十卷。內容簡介是對“四十華嚴”的疏解。唐貞元十四年(798)澄觀協助般若譯出“四十華嚴”,即奉敕於終南山草堂寺撰成此疏。全書分十門:(1)教起因緣;(2)教門權實;(3)所詮義理...
貞元十二年(796年),奉詔入京,協助廚賓三藏般若翻譯南印度鳥荼國王所進的《華嚴經》後分梵本,他負責審定,歷時二年譯出《華嚴經》四十卷,即後世通稱“四十《華嚴》”。接著朝廷命他住陝西終南山草堂寺作疏解釋,撰成《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十卷。次年,唐德宗壽辰,又奉詔入京在宮內宣講《華嚴經》,被授...
《華嚴經疏鈔》八十卷,唐澄觀撰,《疏》、《鈔》原來別行,到了宋代,晉水淨源才錄疏以配經,編為一百二十卷,稱為《華嚴經疏注》,是我國藏經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簡介 作者唐澄觀先於興元元年到貞元三年間(784~787)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略稱《大疏》)六十卷,解釋唐譯《大方廣佛華嚴經》文,後...
(三)四十華嚴。凡四十卷。唐代般若譯。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稱《普賢行願品》,又稱貞元經。收於大正藏第十冊。為新舊兩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之別譯,與傳於尼波羅國(尼泊爾)之九部大乘經中之華嚴經為同本。內容記述善財童子歷參五十五善知識(或謂五十三參),而成就普賢之...
貞乘,漢語詞語,讀音為zhēn chéng,意思是指《華嚴經》和依《華嚴經》立宗的華嚴宗。解釋 指《華嚴經》和依《華嚴經》立宗的華嚴宗。出處 《華嚴經》於唐貞元年間翻譯,又稱《貞元經》,簡稱為“貞乘”。唐開元二十六年日本和尚道璿攜華嚴章疏返國,為該宗傳入日本之始。明·宋濂《贈令儀藏主序》:“如...
我國華嚴宗之根本經典就是《八十華嚴》。三、《四十華嚴》,凡四十卷,唐般若譯,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稱《普賢行願品》,又稱“貞元經”,為新舊兩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之別譯,內容記述善財童子歷參五十五善知識(或謂五十三參),而成就普賢之行願。歷史記載 據《開元釋...
因感華嚴的舊疏文繁義約,決心撰華嚴新疏,歷時四年撰寫《大方廣佛華嚴經疏》二十卷,後又作《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數十卷,這兩部書後合刊為《華嚴經疏鈔》,是《華嚴經》註疏中最重要的著作,因此澄觀有華嚴疏主之稱。澄觀多次奉敕譯經撰疏、入殿講經,深得皇室尊崇,被委任為天下大僧錄主持全國佛...
後法藏發見此經《入法界品》中尚有脫文,仍與地婆訶羅校勘梵文,於第八十卷初從彌勒菩薩後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善知識前中間,補入文殊伸手摩善財頂十五行(《華嚴經疏》卷三、《華嚴經略策》),即為現今流行的《華嚴經》八十卷本。此經第三譯四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一萬六千七百偈(見《貞元釋教錄》卷...
文中所謂清涼《疏鈔》,指澄觀註疏、發揮《華嚴》經義的著作,主要的如《華嚴經疏》60卷,《華嚴經隨疏演義鈔》90卷,《貞元新譯華嚴經疏》10卷,《普賢行願品別行疏》6卷等。所謂《華嚴經疏鈔》,亦澄觀著作,80卷;宋淨源錄疏配經,稱《華嚴經疏注》,120卷,明妙明又為厘經入疏,厘疏入鈔,稱《...
貞元十二年(796年)澄觀至長安,協助罽賓沙門般若翻譯烏荼國送來的“華嚴經”後分梵本,譯成四十卷,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世稱四十“華嚴”,後在終南山草堂寺撰成“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又作“華嚴經行願品疏”或“普賢行願品疏”)十卷。次年,為德宗皇帝講“華嚴”,被授以“清涼國師”的稱號,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