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蒂娜·布倫塔諾

貝蒂娜·布倫塔諾

貝蒂娜這一生中最重要的3本著作為1835年的她與歌德的通信《歌德與一個孩子的通信集》、1840年的她與京德羅德的通信《京德羅德》和1844年的與其兄勃倫塔諾的通信《克列門特·勃倫塔諾的春花冠》。在這些作品裡,雖然原信已被改寫,但卻文筆生動活潑,無拘無束。且所有著述都是一部反映其人格的自我寫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貝蒂娜·馮·阿爾尼姆
  • 外文名:Bettina von Arnim
  • 別名:貝婷
  • 出生日期:1785年
  • 逝世日期:1859年
  • 職業:作家
簡介,前言,哥哥,初戀,歌德,貝多芬,精靈,評論,

簡介

貝蒂娜·馮·阿爾尼姆(Bettina von Arnim1785-1859)原名安娜·伊莉莎白·卡瑟琳娜·盧多維卡·馬格達倫娜·勃倫塔諾(Anna Elisabeth Elisabeth Catharina Ludovica Magdalena Brentano),暱稱貝婷(Bettine),近代德國傑出的浪漫主義女作家之一。她是貝多芬的靈感來源、歌德的同伴,還引起了拿破崙的注意。
貝蒂娜貝蒂娜

前言

“那個行事顛三倒四的年輕人是誰?”拿破崙·波拿巴問道。她就是伊莉莎白·布倫塔諾(Elisabeth Brentano),通常被人們簡稱為貝蒂娜(Bettina,Elizabeth的暱稱)。實際上,拿破崙並沒有成為她的獵物,他也不是她喜歡的類型。她沒有跳到他的膝上,像對歌德那樣;也沒有在他耳邊低吟自己的名字,像對貝多芬;也沒有同他一起親密地漫步,像對卡爾·馬克思。拿破崙沒有獻給她哪怕是一場戰役,而貝多芬、舒曼和約翰內斯·勃拉姆斯卻向她呈上了自己創作的歌曲,格林兄弟也把《格林童話》的一個版本獻給了她。不過,就算從遠處看去,貝蒂娜也是個引人閒話的人物。
她是一位著名詩人(克萊門斯·勃倫塔諾)的妹妹,另一位著名詩人(路德維格·阿希姆·馮·阿爾尼姆)的妻子,更是其他許多詩人的靈感源泉。但她自己卻不喜歡寫詩,她寫過的一點東西自問世之日起就飽受爭議,有人為之怒髮衝冠,也有人為之痴迷不已。她是一位無與倫比的繆斯、一場只有一名女子參與的文學運動,同時也是那個浪漫世紀中最非凡、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哥哥

1785年,貝蒂娜出生在法蘭克福一個義大利商人的大家庭里。她的祖母是一位風評不錯的言情小說家。她的母親曾經是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最早的重要情人,成長過程中的貝蒂娜一直當他是自己家庭的一部分。母親死後,年僅8歲的貝蒂娜被送到了一個女修道院。12歲時她和祖母住在一起,一個英俊的青年男子在這時闖入了她的生活。這人就是她從5歲起就再沒見過的哥哥克萊門斯(Clemens Brentano),他成了她的導師和保護者。
克萊門斯鼓勵貝蒂娜去讀歌德的作品。她馬上就被《威廉·邁斯特的學習年代》(Wilhelm Meister's Apprenticeship)中的虛構人物迷娘(Mignon)深深吸引住了。歌德筆下的迷娘是一個義大利小舞女,她被馬戲團藝人從自己家裡拐走了。貝蒂娜開始刻意模仿迷娘:她會爬上房頂;她有時完全不說話,有時又說著謎樣的話語;她拿著短劍與匪徒搏鬥……從裝束到舉止,貝蒂娜完全變成了那個小妖精,那個無從捉摸的迷娘。與此同時,她對歌德本人也產生了一種激情,一種終她一生都未曾減褪的激情。
奇怪的是,克萊門斯非常關注貝蒂娜的婚姻。他希望自己的妹妹能嫁到好人家,做個賢惠的主婦。他擔心她會搭上個瘋狂的詩人。克萊門斯懂得何謂瘋狂的詩人,因為他自己就是。曾經有一次,他把房間(從地板到天花板)、地毯、窗簾以及自己的臉都塗成了藍色。他撰寫戲劇和童話,並在朋友阿爾尼姆(Achim von Arnim,1781-1831)的幫助下蒐集民間詩歌。他們最終編成了民歌集《男孩的神奇號角》(Des Knaben Wunderhorn),這是部劃時代的作品,是德國浪漫主義的試金石。作為抒情詩人,克萊門斯堪與歌德媲美。
數十年後,貝蒂娜出版了她和哥哥之間的書札。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克萊門斯一會兒鼓勵她,一會兒又打算控制她。她無情地拒絕了他的勸諭。在一封信中,他這樣責罵貝蒂娜:“看在老天份上,別變成一個女預言家……你要是知道……以前幾個世紀中的女巫只不過是便秘的受害者,你就會多加小心了。”然而,貝蒂娜已經極端厭惡平凡的生活。她在給克萊門斯的信中說出了她終生奉行的話:“別告訴我要平靜,那沒有用;對我來說,平靜的意思就是正襟危坐,雙手放在膝上,兩眼直視著晚餐桌上的肉湯……我的靈魂是個熱情的舞者,她伴著隱秘的音樂翩翩起舞,那些音樂只有我能聽見……不管世界上的警察會制定怎樣的規則來約束靈魂,我都絕不遵守。”

初戀

貝蒂娜身材嬌小,有著漆黑濃密的捲髮、瓷器般細膩的肌膚、深邃的褐色眸子以及一種超越世俗之美的強大磁力。“什麼樣的藝術家才能描繪她的美麗?”歌德驚呼。不過,貝蒂娜十多歲時的初戀對象卻是一個比她大5歲的女孩,一個住在修女院裡的美麗、憂鬱、貧窮的詩人:卡羅琳·昆德羅德(Karoline von Günderrode)。貝蒂娜也出版了她們之間的信函。“我不會像你那樣作詩,昆德羅德,但我懂得用天性說話……等我回來的時候……我們要聯床夜話,通宵達旦……我們那些意義深遠的精彩言論將使舊世界在它塵封的鉸鏈上搖搖欲墜。”但是,昆德羅德無可救藥地愛上了一個已婚的男人。她的情人最終回到了妻子身邊,而她用短劍刺進了自己的胸膛(歌德在自己的作品中講到了這件事)。貝蒂娜遭到了挫敗,但卻沒有被打垮。像歌德筆下的維特一樣,昆德羅德跌進了浪漫氣質的黑暗一面:致命的渴望。貝蒂娜代表的是光明的一面。

歌德

昆德羅德的繼任者出現了。1807年,貝蒂娜和歌德的母親交上了朋友,聽她講自己的兒子和往昔歲月。同年,貝蒂娜終於被引見給了歌德,當時他58歲,而她21歲。他問她對什麼有興趣。她說:“我只對你有興趣。”他叫她不要拘束,於是她跳到他的膝上,雙手環抱著他的脖子——然後睡著了。據克萊門斯說,在整整3個小時的時間裡,貝蒂娜忽而讚美歌德,忽而又斥責他,然後再讓他重新振作。
“別忘了,歌德,我是怎么學會愛你的,”貝蒂娜在信中寫道——是通過他的書。“有些時候我覺得嫉妒(歌德經常寫到自己的感情生活),有時候又覺得自己就是你詩里描寫的對象——我為什麼不在夢中尋找幸福呢?還有比夢境更高的現實嗎?”她想成為歌德的繆斯和預言家,而後者的反應既感激又驚駭:“才讀了開頭一半,我就已經感動得讀不下去了。同時,請接受我的感謝,繼續從萊茵河的高處宣講你的教義,讓你的聖歌流向我、流向水中的魚兒。”歌德的意思是,貝蒂娜應該像神秘的聖安東尼一樣,以相同的方式向人類和自然布道。

貝多芬

不久,貝蒂娜又遇上了那個時代的另一位半神,路德維希·凡·貝多芬。音樂於她就如自然一般,是超越任何語言和智力的天啟。她的歌聲也十分優美。貝多芬認識她的同父異母兄弟弗蘭茨以及他的妻子安東妮。有一天,當幾乎已經失聰的貝多芬在鋼琴上工作時,有人把手搭在了他肩上。他憤怒地轉過身來,看到一位迷人的年輕女子,她用動聽的聲音在他耳邊說道:“我的名字叫布倫塔諾。”溫暖的微笑在他鬥士般的面容上浮現。她會願意傾聽他正在譜寫的歌曲嗎?它正是歌德的《你知道那個地方嗎?》(Kennst du das Land),那是迷娘的著名唱詞、貝蒂娜的主題歌。在此後的一些天裡,他們一起散步、一起創作。後來,有些人推測貝多芬那位神秘的“不朽愛人”就是貝蒂娜。這個人不是她,但貝多芬是通過她才認識了可能會是“不朽愛人”的那位女性:貝蒂娜的同父異母弟媳安東妮·布倫塔諾。

精靈

貝蒂娜決心讓歌德和貝多芬相識。她後來出版了《歌德與一個孩子的通信》一書,她在其中的信件里引述了貝多芬對音樂心醉神迷的感受:“音樂是更高的天啟,超過一切智慧和哲學。音樂是鼓舞人們創造新世界的美酒,而我就是為人類釀造這榮耀之酒的酒神巴庫斯。那些懂得我音樂的人將會被它解放,脫離束縛著其他人的一切苦難。”貝蒂娜信件中諸如此類的箴言可能會成為貝多芬關於音樂的最著名的見解,並幫助人們編織關於這位作曲家的浪漫神話。可惜這些雲山霧罩的話並不是貝多芬說的,它們是貝蒂娜的創作。貝多芬沒說過這樣的話,是她臆造了它們。在一封可信的給貝蒂娜的書札中,貝多芬為前晚的“縱飲”而後悔,因為他當時還宿醉未醒。貝蒂娜可能由此將貝多芬的宿醉想像成了巴庫斯釀製仙酒的情景。
她在出版歌德、昆德羅德、他哥哥和她自己的信件時都有編造行為。她添油加醋、無中生有。學者們長期以來視她為騙子,新近湧現的傾慕者們則宣稱貝蒂娜開創了她自己的文學流派——“書信體小說”。誰是誰非還未有定論。
還有一件也許令人驚訝的事實:就我們所知而言,貝蒂娜從來沒有在身體上成為貝多芬或歌德的情人。的確,她讓歌德著迷,而歌德也喜歡年輕女人。她一定渴望成為歌德的情人,但最終歌德還是認為她太難駕馭而放棄了。他把她和她的信用作寫作素材,但卻與她保持一定的距離。如果她對歌德保持忠誠,那也不足為奇。風流韻事令人煩惱、充滿危險:昆德羅德就是例子。浪漫的人經常部分地通過把欲望精神化來控制這樣的激情,而貝蒂娜堪稱為這方面的大師。
最後,貝多芬和歌德見了面。貝蒂娜沒能在場目睹這一情景,因為她侮辱了歌德的妻子(那時候她已經嫁給了克萊門斯的朋友、詩人阿爾尼姆並改名貝蒂娜·馮·阿爾尼姆)。這兩位偉人在一起談話、散步,然後分手,雙方都感覺不自在。貝蒂娜編出了一個著名的故事,說貝多芬在街上推開皇室的隨從逕自前進,而歌德卻站在一旁鞠躬。故事是假,但貝多芬批評歌德對貴族的尊崇卻是真的。歌德寫道,貝多芬的“天才令我著迷”,但同時也覺得他是個討厭的人。他們再也沒見過面。
這些只是貝蒂娜最初的榮耀,後面還有更多。她為阿爾尼姆生了7個孩子,但她的精神卻沒有因她素來厭惡的家庭瑣事而磨滅。貝蒂娜仍然熠熠生輝,吸引著一個又一個著名的追隨者(李斯特羅伯特·舒曼以及愛默生)。她的家亦成了在柏林的作家F·H·雅各比、路德維希·蒂克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格林兄弟和洪保德等人經常聚會的地方。她多愁善感,熱情洋溢,且酷愛個人自由。1831年丈夫去世後,她在力圖使自己保持一個賢妻良母形象的同時,開始文學創作。1824年,她為歌德設計了一座紀念碑,使這位老人非常欣喜。其造型是歌德坐在王座上,面前有一個拿著豎琴的裸體小繆斯。她告訴他那是迷娘,而他知道那就是她自己。她設計的大理石紀念碑至今還矗立在法蘭克福。但在1830年,有一位觀察家曾經發出這樣的疑問:“在商業時代,這樣的小精靈有什麼用處呢?誰要看她蠱惑的舞蹈、她在樹梢的遊戲和她花團錦簇的宮殿呢?”
事實證明,有許多人想看。在丈夫和歌德死後,貝蒂娜重新站了起來。歌德的書札使她出了名。她還將自己與昆德羅德的通信題獻給了一些學生激進分子,他們是暴虐的普魯士政府的心病。學生們則為她舉行了一次火炬遊行。貝蒂娜成了四面楚歌的改革派的繆斯,被稱為《共產黨宣言》之前的共產黨人。她還從事對抗反猶主義的活動。此外,貝蒂娜寫了兩本非常過激和危險的政治書籍,呼籲廢除君主制。她因身為女人而逃脫了懲罰,另一方面的原因則是普魯士國王也是她的崇拜者。她寫的最後一本書名為《與魔鬼的對話》(Conversations with Demons),這是本相當奇怪的書。她在書中把自己想像為一個幽靈,在國王的睡夢中催促他進行改革。這本書的出版幾乎使貝蒂娜破了產,沒有人去讀它。 1854年起,她因患糖尿病一直癱瘓在床,後來又失去了視覺和聽覺。1859年1月20日以高齡在家中去世。遺體葬於柏林維爾珀斯道夫教會墓地丈夫的墓旁。為了紀念她,今德國5馬克流通紙幣上印有她的肖像。
5馬克紙幣5馬克紙幣

評論

貝蒂娜74歲時在自己的床上去世,她的孩子們圍繞在床邊,而她眼前是一尊歌德的半身像。很久以前,克萊門斯就對她下了充滿矛盾的斷語:“一半是女巫、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預言家、一半是騙子;一半是貓、一半是鴿子;一半是蜥蜴、一半是蝴蝶……一半是貞潔的月光、一半是放蕩的肉體……”如此這般的話還有十幾行。 在一個卓異人物層出不窮的世紀裡,貝蒂娜仍然是獨一無二的。她是所有人的繆斯,她渴求四面八方的愛意,但她始終是她自己。讓我們在此重複另外一位激情四溢的浪漫主義者——沃爾特·惠特曼——的話:她最偉大的創造就是她自己。
貝蒂娜是一位傑出的浪漫派作者。她的作品多為書信體小說,內容大都充滿著熱情的浪漫主義自信心。其中也反映出她在文學創作的同時亦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為解放婦女而吶喊,具有強烈的獻身精神。她倔強任性,從不因襲守舊;且同情下層人民,在作品中常會出現代表民意的呼聲,包括1843年的《國王的書》和1852年的《同魔鬼談話》兩本專供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御覽的書中,亦帶有自己的政治見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