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於平底容器中的液體,在沸騰之前,其中心液體向上移動,邊緣液體向下流動,形成非常規則的六角形蜂窩“對流格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貝納德花紋
- 提出者:Bernard·Henri
- 提出時間:1900年
- 適用領域:耗散結構
- 套用學科:系統科學;物理學
定律定義,發展簡史,
定律定義
伯納德花紋
巨觀系統的自然傾向是沿著時間箭頭走向平衡態。但實驗發現,當兩種氣體的混合體由於加熱而離開平衡態後,組織便會以一種簡單濃度梯度的形式出現。所示盛有氫氣和硫化氫氣體混合物的容器,使兩端產生並保持一個很小的溫度差,就會發現兩種氣體將逐漸分離,較輕的氫氣多流向較熱的一邊,較重的硫化氫氣則多聚集於較冷的一邊,形成了各自的濃度梯度。這個現象表明,在不可逆的非平衡態過程中,可以產生出有序性。
發展簡史
當系統遠離平衡態時,還會出現更加壯麗的有序組織。1900年,法國的伯納德(Bernard,Henri)首次發現了蜂巢狀的自組織花紋。在一個透明的碟子裡加入一些液體,在爐子上加熱,液體在豎直方向上便產生一個溫度差。當液層頂部和底部之間的溫度差達到一個閾值後,對流開始,下層較熱的液體流入上面較冷的部分。這時由於浮力、熱擴散、粘滯力三種作用的耦合而形成液面上大範圍規則的蜂巢狀花紋(“伯納德花紋”)六邊形格線。液體的傳熱方式由熱傳導過渡到了對流,每個六角形中心的液體向上流動,邊界處液體向下流動。這是對流與抑止因素(黏性和熱擴散)競爭的結果。這種蜂巢結構的尺度約為分子間距的一億倍。為了形成這種蜂巢狀的對流單元,無數分子必須遙相呼應、協調行動。這表明,熱的耗散把熵從系統中輸出,使系統低熵的蜂巢結構得以產生並維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