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目錄
第一章 概述
1.1. 貝氏體的發現及研究梗概
1.1.1. 貝氏體組織的發現
1.1.2. 貝氏體相變研究梗概
1.2. 貝氏體套用概況
1.2.1. 貝氏體鋼
1.2.2. 貝氏體組織生產技術
參考文獻
第二章 貝氏體的組織形貌
2.1. 貝氏體的分類及特
2.1.1. 貝氏體組織的分類
2.1.2. 貝氏體組織的基本特徵、
2.2. 上貝氏體組織
2.2.1. 超低碳貝氏體的組織形貌
2.2.2. 條片狀無碳化物貝氏體
2.2.3. 粒狀貝氏體
2.2.4. 羽毛狀上貝氏體
2.3. 下貝氏體組織
2.4. 貝氏體組織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2.4.1. 貝氏體與其他組織共存
2.4.2. 微細化處理的貝氏體組織
2.4.3. 所謂“針狀鐵素體”組織
2.4.4. 所謂“逆貝氏體”組織
2.4.5. 魏氏組織 + 貝氏體的整合組織
2.4.6. 納米級低溫貝氏體
2.4.7. 所謂“柱狀貝氏體”
2.4.8. 貝氏體立體形貌的描述
參考文獻
第三章 貝氏體的亞結構
3.1. 氏體組織中的亞結構
3.1.1. 貝氏體鐵素體中的亞單元
3.1.2. 貝氏體鐵素體中的位錯和孿晶
3.1.3. 貝氏體組織中的中脊結構
3.2. 貝氏體亞結構的形成
3.2.1. 較高位錯密度的形成
3.2.2. 孿晶亞結構及其形成機制
參考文獻
第四章 貝氏體相變晶體學
4.1. 貝氏體組成相的晶體結構
4.1.1. 貝氏體鐵素體的晶體結構
4.1.2. 貝氏體碳化物的晶體結構
4.2. 貝氏體鐵素體的位向關係
4.2.1. 貝氏體鐵素體的位向關係
4.2.2. 貝氏體鐵素體慣習面
4.3. 貝氏體中碳化物析出晶體學
4.3.1. θ-滲碳體的位向關係
4.3.2. 滲碳體的慣習面
4.3.3. ε-碳化物的位向關係
4.3.4. 奧氏體、鐵素體、滲碳體三相之間的位向關係
4.3.5. η-碳化物
參考文獻
第五章 貝氏體碳化物
5.1. 貝氏體碳化物的類型
5.1.1. 貝氏體碳化物的類型
5.1.2. 貝氏體中碳化物的來源
5.2. 貝氏體碳化物的形貌
5.2.1. 上貝氏體中的碳化物形貌
5.2.2. 下貝氏體中的碳化物形貌
參考文獻
第六章 有色合金中的貝氏體相變
6.1. Cu-Zn系合金中的貝氏體
6.2. Ag-Cd合金中的貝氏體
6.3. U-Cr合金中的貝氏體
6.4. Ag-Zn合金中的貝氏體
參考文獻
第七章 貝氏體表面浮凸
7.1. 貝氏體表面浮凸現象
7.1.1. 貝氏體表面浮凸的掃描電鏡觀察
7.1.2. 掃描隧道顯微鏡觀察貝氏體浮凸
7.2. 表面浮凸形成機理
7.2.1. 比體積不同和體積不均勻膨脹是相變時產生浮凸的根本原因
7.2.2. 表面浮凸與相變機制的關係
參考文獻
第八章 貝氏體相變的特徵及定義
8.1. 貝氏體相變的過渡性特徵
8.1.1. 貝氏體相變的過渡性
8.1.2. 貝氏體相變動力學曲線的過渡性特徵
8.1.3. 貝氏體亞結構的過渡性
8.1.4. 貝氏體和貝氏體相變的定義
8.2. 貝氏體相變的其他特徵
8.2.1. 表面浮凸問題
8.2.2. 貝氏體相變的不徹底性
8.2.3. 貝氏體相變具有Bs、Bf點
8.2.4. 貝氏體碳化物的特點
8.2.5. 相變機制、原子位移方式的特徵
參考文獻
第九章 貝氏體相變熱力學
9.1. 自由焓的變化和貧碳區的形成
9.1.1. 自由焓的變化
9.1.2. 貧碳區和貝氏體鐵素體中的碳含量
9.2. 貝氏體相變熱力學計算
9.2.1. 以往的計算模型及評價
9.2.2. 相變驅動力的計算結果
9.2.3. 按切變機制計算的相變驅動力
9.2.4. γ → αB + γ1 → BF + γ1的計算模型
9.3. 相變熱力學與相變機制的關係
9.3.1. 原子位移方式與相變機制
9.3.2. 原子非協同熱激活躍遷無擴散型轉變
參考文獻
第十章 貝氏體相變動力學
10.1. 貝氏體相變動力學圖
10.1.1. 從TTT圖看珠光體到貝氏體相變的演化
10.1.2. 貝氏體相變速度比共析分解快的動力學圖
10.1.3. 貝氏體相變動力學具有變溫性和等溫性的雙重特徵
10.1.4. 貝氏體轉變速度較共析分解慢的TTT圖
10.1.5. 上、下貝氏體具有獨立的動力學曲線
10.1.6. 具有寬廣的海灣區的TTT圖
10.2. 貝氏體長大速度
10.2.1. 貝氏體鐵素體長大
10.2.2. 貝氏體鐵素體長大速度測定
10.2.3. 貝氏體鐵素體長大速度的直接觀察
10.3. 影響貝氏體轉變動力學的因素
10.3.1. 奧氏體化溫度的影響
10.3.2. 合金元素對γ → α轉變的影響
10.3.3. 偏聚現象對貝氏體相變動力學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過冷奧氏體轉變時原子的位移
11.1. 相變中原子位移概述
11.2. 金屬中擴散基本規律
11.2.1. 擴散的本質和定義
11.2.2. 擴散基本定律
11.3. 原子位移的熱力學
11.3.1. 擴散的驅動力
11.3.2. 各種化學勢梯度下原子的位移
11.4. 珠光體轉變中原子的位移
11.4.1. 珠光體轉變過程中原子遷移的驅動力
11.4.2. 珠光體轉變中原子的擴散
11.4.3. 珠光體團中原子沿著台階擴散長大
11.5. 馬氏體相變過程中原子的位移
11.5.1. 原子位移方式的演化及切變機制的錯區
11.5.2. 按位向關係轉變為馬氏體時的原子位移
11.6. 貝氏體相變時原子的位移
11.6.1. 有關“原子非協同熱激活躍遷位移”的理論
11.6.2. 貝氏體鐵素體形成時原子的位移
11.6.3. 貝氏體碳化物形成時原子的位移
11.7. 原子位移方式與相變機制
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 塊狀相變與貝氏體相變的親緣關係
12.1. 金屬中的塊狀相變
12.1.1. 塊狀相變的定義
12.1.2. 純金屬及合金中的塊狀相變
12.1.3. 替換式固溶體中的塊狀相變
12.2. 塊狀相變的形核-長大
12.2.1. 塊狀相變的形核
12.2.2. 塊狀相的長大
12.2.3. 塊狀相轉變機制
12.3. 塊狀轉變與貝氏體相變的聯繫
12.3.1. 塊狀轉變與貝氏體相變的聯繫
12.3.2. 成分不變的非協同型轉變
參考文獻
第十三章 貝氏體相變機制
13.1. 超低碳鋼的貝氏體相變
13.1.1. 超低碳貝氏體鋼
13.1.2. 超低碳鋼的塊狀組織
13.1.3. 超低碳貝氏體的組織結構
13.1.4. 超低碳貝氏體形成機理
13.1.5. 轉變溫度對超低碳貝氏體形貌的影響
13.2. 過冷奧氏體中的貧碳區
13.2.1. 奧氏體成分的不均勻性
13.2.2. 貧碳區
13.2.3. 鋼中貝氏體相變時需要碳原子擴散
13.3. 貝氏體鐵素體的形核
13.3.1. 貝氏體鐵素體的形核地點
13.3.2. 貝氏體鐵素體晶核在貧碳區中形成
13.3.3. 貝氏體鐵素體(BF)臨界晶核尺寸及形核功
13.3.4. 臨界晶核尺寸和形核功的計算
13.4. 貝氏體鐵素體晶核的長大
13.4.1. 貝氏體長大的各種學說
13.4.2. 貝氏體鐵素體(BF)長大的試驗觀察
13.4.3. 貝氏體鐵素體晶核的長大
13.5. 貝氏體碳化物的形成
13.5.1. 貝氏體碳化物在界面處形核
13.5.2. 貝氏體碳化物的長大
13.5.3. 貝氏體碳化物形核—長大時原子的位移
13.6. 貝氏體形核—長大的直接觀察
13.6.1. 貝氏體的形成
13.6.2. 貝氏體片條群的形成
13.7. 碳含量對貝氏體組織形貌的影響
13.7.1. 不同含碳量鋼的貝氏體組織形貌
13.7.2. 碳含量的影響機制
13.8. 結束語
參考文獻
第十四章 貝氏體組織的回火轉變
14.1. 貝氏體鐵素體回火時的變化
14.2. 貝氏體碳化物的變化
14.2.1. 碳化物形貌的變化
14.2.2. 碳化物類型的變化
14.3. 貝氏體中殘餘奧氏體的轉變
14.3.1. 殘餘奧氏體的轉變
14.3.2. 回火過程中(M/A)島形貌的變化
參考文獻
第十五章 貝氏體組織辨識方法
15.1. 過渡性是成功辨識貝氏體組織的重要因素
15.2. 依據TTT圖確定上貝氏體和下貝氏體
15.3. 依據貝氏體的組成相判別
15.4. 依據貝氏體組織形態判別
15.5. 上貝氏體組織辨識
15.5.1. 粒狀貝氏體
15.5.2. 羽毛狀貝氏體組織
15.6. 下貝氏體組織辨識
15.6.1. 有碳化物下貝氏體組織
15.6.2. 無碳化物下貝氏體組織
參考文獻
第十六章 鋼中貝氏體組織的力學性能
16.1. 鋼中貝氏體組織的強度
16.2. 鋼中貝氏體組織的韌性
16.2.1. 衝擊韌性
16.2.2. 韌脆轉化溫度
16.2.3. 影響貝氏體韌性的因素
16.3. 多相貝氏體組織的力學性能
16.3.1. 低碳貝氏體鋼的組織與性能
16.3.2. 低溫貝氏體組織及其性能
16.3.3. 貝氏體回火後性能的變化
參考文獻
第十七章 貝氏體組織套用技術
17.1. 鉻軸承鋼的貝氏體組織及等溫淬火
17.1.1. GCr18Mo軸承鋼貝氏體組織[3]
17.1.2. GCr15鋼的貝氏體組織
17.1.3. GCr18Mo,GCr15軸承鋼等溫淬火後的力學性能
17.1.4. GCr18Mo、GCr15軸承鋼貝氏體等溫淬火工藝
17.1.5. GCr18Mo,GCr15軸承鋼貝氏體等溫淬火裝備
17.2. 球墨鑄鐵的等溫淬火
17.2.1. 奧氏體-貝氏體球墨鑄鐵及強化
17.2.2. 球鐵等溫淬火後的力學性能[17]
17.2.3. 球墨鑄鐵等溫淬火技術[17]
17.2.4. 球墨鑄鐵等溫淬火的套用實例
參考文獻
第十八章 現代貝氏體鋼
18.1. 國外貝氏體鋼的發展
18.2. 我國貝氏體鋼的發展
18.3. 貝氏體鋼的分類
18.3.1. Mo系或Mo-B系貝氏體鋼
18.3.2. Mn-B系貝氏體鋼
18.3.3. 準貝氏體鋼
18.3.4. 超低碳貝氏體鋼
18.3.5. 貝氏體復相鋼
18.3.6. 低溫貝氏體鋼
18.4. 貝氏體鋼的套用
18.4.1. 貝氏體非調質鋼
18.4.2. 準貝氏體鋼
18.4.3. 貝氏體耐磨鋼
18.4.4. 貝氏體彈簧鋼
18.4.5. 貝氏體塑膠模具鋼
18.4.6. 貝氏體鋼軌
18.4.7. 管線鋼
18.4.8. 超級貝氏體鋼
18.4.9. 建築用貝氏體鋼
18.4.10. 船板與海洋平台鋼
18.4.11. 橋樑用貝氏體鋼
18.4.12. 汽車用貝氏體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