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氏堆蚊

貝氏堆蚊是: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雙翅目蚊科庫蚊亞科煞蚊族霍蚊屬的一種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貝氏堆蚊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鑑別特徵 翅前橫脈水平之外翅脈上有眾多細長而端部內凹的特殊鱗片;中胸盾片兩側翅基前位各有一顯著的卵圓形暗斑。
形態描述
雌蚊暗色小型蚊。頭:頭頂平覆灰白寬鱗,後頭有少量暗色寬鱗。喙暗,末段略粗大。觸鬚暗而短,僅略長於唇基。觸角暗。胸:前胸前背片具銀白鱗。中胸盾片體壁淡黃褐色,兩側翅基前各有一顯著的卵圓形暗斑,此斑前緣幾乎平齊,盾片平覆稀疏的褐色窄彎鱗,中鬃和中側鬃發達;小盾片三葉狀,中葉具3根鬃,側葉各具1-2根暗鬃;後背片光裸。前胸後背片、氣門後區和中胸後側片上部體壁淡黃,中胸腹側板和後側片下部暗棕。中胸腹側板上部有一較大的銀白寬鱗簇,中胸腹側板中部和後側片上部各有一較小的銀白寬鱗簇。中胸下後側鬃1根。翅:翅瓣和腋瓣光裸,縱脈6短,終止於縱脈5分叉處水平的稍前方。翅脈上除有一些正常羽鱗外,尚有許多窄長而端部內凹的特殊羽鱗,後者主要分布在縱脈1-4的前橫脈水平之外及縱脈5分叉處之後部分,前緣脈上也有少量分布。平衡棒柄部色淡,結節色暗,具褐鱗。足:各足基節淡黃,具淡鱗。前、中股節背緣暗,腹緣淡。後股除端部1/2背緣暗外,大部淡。各脛、跗節全暗。腹:腹節背板和腹板全暗,具金屬光澤。尾突小,完全縮人腹節Ⅶ內。受精囊1個。
雄蚊觸鬚、觸角以及鱗飾與雌蚊幾乎無區別。尾器:腹節Ⅸ背板明顯後凸,正中後緣有細刺,兩側葉各具10餘根粗剛毛,其中靠後4-5根呈粗刺狀並排成一橫行。抱肢基節短寬,背外側偶有鱗片;端突顯著,各具一組約10餘根粗剛毛。抱肢端節亞端位,細而直,約與基節等長,端部色暗,略內彎形成喙狀突,無指爪,亞端緣具4根細毛。肛側片明顯骨化,末段呈角狀,內彎。陽莖分為二側板,端緣具小齒。
幼蟲頭:觸角有暗色基環,幾乎全長有小刺;觸角毛1-A生於近乾頂1/5處,扇狀,約分20枝;亞端毛和端毛2-4A頂生,粗刺芒狀,長約為觸角全長的2/5。頭毛1
雙翅目 蚊科(上) 庫蚊亞科 471
-C色暗,刺狀,約為基距的3/5長;4-7C明顯後位。4-C細短,分2-3芒枝,5-C分5-8芒枝,位於4-C直後偏外,約與4-C等長;6-C單芒枝,約為5-C的3-4倍長;7-C分5-7芒枝,約與4, 6-C位於同一橫線上;8-C單枝或分2枝;9, 10-C分3-4枝;14-C粗刺狀,單枝;15-C分3-4枝。下顎須端下有一黑色刺,其長度約為1-C的1.5倍長。下顎縫不完整。頦三角形,每側具齒4個。胸:體壁有小刺。前胸毛1, 2-P粗壯,不分枝;3-P分4枝,細短;4-P分2枝;5, 6-P不分枝;7-P分4-5枝,細短;14-P分2-3枝。中胸毛1-M和後胸毛1-T、3-T和13-T發達。 腹:除節Ⅳ外各節背板有色素斑。腹毛6-Ⅰ分4-6枝;7-Ⅰ分2枝;6-Ⅱ分7枝;6-Ⅲ不分枝;6-Ⅳ-Ⅵ分3枝;1-Ⅷ分6枝;2, 4-Ⅷ不分枝;3-Ⅷ分6枝;5-Ⅷ分5枝,明顯較發達,約為1, 3-Ⅷ的2倍長。櫛齒9-10個排成一行,每個櫛齒有發達的端刺,兩側有縫。呼吸管短粗,指數約1.5,為尾鞍的0.7-0.8倍長;有管基突;梳齒6-7個,基位一個較小而簡單,後位梳齒約等距排列至呼吸管的亞端部,各個梳齒有1-2個基側牙;1-S1對,基位,分8枝,約與呼吸管等長;孔緣瓣發達;9-S鉤狀;13-S絲狀,其長度超過呼吸管全長。尾鞍背側端緣有小刺。腹毛1-Ⅹ分3芒枝,長約為尾鞍全長的1/4; 2-Ⅹ和3-Ⅹ分3-4枝,約等長;4-Ⅹ8株,4a-Ⅹ明顯短於4c-Ⅹ。另有2株細短的柵前毛。

分布範圍

南(萬寧縣)(2 ♂♂, 2♀♀, 4L)。印度、斯里蘭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