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齒鯊類,首次於晚石炭紀前出現,於三疊紀早期滅絕 , 對於它們的認識僅限於牙齒化石的發現。旋齒鯊的化石最早發現於俄國 。旋齒鯊(太陽鯊)屬Helicoprion是相當成功的物種 , 於二疊紀中期已大量分布於俄國 、北美、日本及澳洲,甚至於我國也有化石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貝松旋齒鯊
- 界:動物界
- 屬:旋齒鯊屬
- 分布區域:俄國 、北美、日本及澳洲,
起源,習性,分布,種類,
起源
旋齒鯊類Helicoprion首次於晚石炭紀(二億八千萬年)前出現 , 於二疊紀大量繁盛起來 , 但卻於三疊紀早期滅絕 , 對它們的認識僅限於來自螺旋形並有鋸齒切邊的牙齒化石發現 。
習性
旋齒鯊類Helicoprion的牙齒琺瑯質有鋸齒切邊,這意味著它們是食肉的 , 但對於它們如何捕食至今還是謎 , 大多猜想它們的牙齒是能咬開菊石類的硬殼 ,一些屬種的牙齒直經甚至能達10寸 , 它們最大能達20尺長。
分布
旋齒鯊(太陽鯊)屬Helicoprion是相當成功的物種 , 於二疊紀中期已大量分布於俄國 , 北美 , 日本及澳洲 ,甚至於我國也有化石發現。旋齒鯊的化石最早發現於俄國 , 俄國古生物學家Andrzej P. Karpinski曾花了大量時間鑽研這些螺旋狀的化石是什麼 。
於歐亞大陸旋齒鯊類化石於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蘇聯烏拉爾山脈西部 ,巴基斯坦, 印度支那,日本及伊拉克均有發現 , 但於南半球,旋齒鯊類化石於南美及非洲並無任何發現 , 但卻出土於澳洲西部的幾個岩層。於北美的加拿大北極區及阿爾伯達省,卑斯省,愛達荷州,加利褔亞,內華達州及德克薩斯州也有旋齒鯊類的化石。大部分化石都是於二疊紀時期被發現,顯示旋齒鯊類於二疊紀時期相當繁盛。
種類
西澳洲二疊紀中期地層就發現的戴維斯旋齒鯊Helicoprion davisii和Helicoprion ferrieri , 戴維斯旋齒鯊Helicoprion davisii和貝松旋齒鯊Helicoprion bessonowi顯得相當親密 , 牙齒內部結構是一樣的 , Helicoprion ferrieri 化石于于美國阿肯色州Dugout Mountain也有發現; 於墨西哥科阿韋拉州發現的墨西哥旋齒鯊Helicoprion mexicanus;貝松旋齒鯊Helicoprion bessonowi化石於俄羅斯,日本及美國西部均有發現 ,而Helicoprion ergassaminon只發現於俄羅斯烏拉爾山脈二疊紀前期地層, H. ergasaminon有較狹窄且數目較多的牙齒,頂角也非常細小。於墨西哥普埃布拉Puebla石炭紀至二疊紀Patlanoaya地層也發現了未定種的旋齒鯊屬Helicoprion sp化石 , 化石包括16顆牙齒並呈175度角的扇形。新屬種Helicoprion sp於頂端角度 ,化石中間高度及牙齒高度和H. nevadensis, H. davisii 及H. bessonowi有明顯不同 , 但尺寸和H. ferrieri 及H. sierrensis非常相以。於我國湖北荊門子陵下二疊統棲霞組灰岩也發現了旋齒鯊屬荊門旋齒鯊Helicoprion jinmenense , 荊門旋齒鯊Helicoprion jinmenense與H. ferrieri和H. bessonowi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但H. ferrieri的切葉較短, 基部較長、複合齒根較寬. 而H. bessonowi除了具有一個相對較寬的複合齒根外, 每一個齒圈上齒冠的數目大於40 個, 多於新種每一個齒圈上齒冠的數目。於內華達州西北部洪保德地區及加利褔亞內華達山脈北部的中生代地層發現了旋齒鯊屬新種的化石 , 這兩個新品種分別被命名Helicoprion nevadensis及Helicoprion sierrensis , Helicoprion nevadensis及Helicoprion sierrensis的發現意義相當重大,過去認為旋齒鯊屬於二疊紀時期已滅絕 ,但這二種旋齒鯊屬新種發現證明了旋齒鯊屬一直延存至三疊紀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