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貝束頸蝗
- 拉丁學名:Sphingonotus bey-bienkoi (Mistshenko)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綱: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目:直翅目
- 科:斑翅蝗科
- 亞科:斑翅蝗亞科
- 屬:束頸蝗屬
- 種:貝束頸蝗
形態特徵,種群分布,生物學特性,
形態特徵
雄性 體形中等。頭短,從側面觀高於前胸背板的水平線。頭頂向前傾斜,略低凹,側緣隆線和中隆線明顯可見,複眼間頭頂的寬度為觸角間顏面隆起寬的1.5倍。頭側窩不明顯。顏面近垂直,顏面隆起明顯,不具縱溝,僅中單眼處略低凹。複眼近圓形,垂直直徑分別為水平直徑和眼下溝距離的1.2倍。觸角絲狀,超過前胸背板的後緣。前胸背板在溝前區縮狹,在溝後區寬平,後緣呈鈍圓形,中隆線低細,被3條橫溝割斷,後橫溝位於中部之前,溝後區的長度為溝前區長的1.8—2倍。前、後翅發達,超過後足股節的端部,前翅的長度約為其寬度的5.5—6倍,中脈域的中閏脈直,頂端略靠近中脈,徑分脈1—2分枝。後足股節勻稱,股節的長度約為其寬度的3.8—4倍。後足脛節略短於股節,外緣具刺8個,內緣具刺10個。下生殖板短錐狀,頂端鈍。
雌性 近似雄性,體型較大。產卵瓣較長,頂端尖,下產卵瓣基部的懸墊呈顆粒狀突起。
體色 灰褐色。前翅具2個暗色橫紋帶。後翅基部淡藍色。後足股節內側黑褐色,具2個淡色橫斑紋。後足脛節污藍色或淡藍色,內側基部黑色。
體長:♂14.5—17mm,♀18.5—23.5mm;前胸背板長:♂2.3—2.8mm,♀3.2—4.5mm;
前翅長:♂15.7—16.5mm,♀17—24mm;後足股節長:♂7.5—8.0mm,♀8.5—12.0mm。
種群分布
中國新疆,原蘇聯
生物學特性
在新疆地區,一年生產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成蟲出現於7月中旬,棲息在植被稀少的荒漠草原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