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尼伊茲占

歷史 公元前6 世紀後 ,在阿爾及利亞東部和西部先後形成努米底亞和茅利塔尼亞兩個王國 。公元前2 世紀淪為羅馬的行省。5世紀後受汪達爾人和拜占庭帝國的統治 。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進入北非,征服阿爾及利亞。16世紀 ,西班牙和土耳其又先後入侵。1830年法國入侵,1834年宣布阿爾及利亞為法國領土。1905年淪為法國殖民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貝尼伊茲占
  • 類型:地名
  • 主要工業:石油化工工業
  • 國家:阿爾及利亞
貝尼伊茲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阿爾及爾為北非盟軍指揮部所在地 ,並是法國臨時首都。戰後,民族獨立運動高漲,1954年11月,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在奧雷斯山區發動武裝起義 。1958年9月19日 ,阿爾及利亞共和國臨時政府成立 。1962年3月18日 ,法國政府被迫同臨時政府簽訂《埃維昂協定》,承認阿爾及利亞自決和獨立的權利。同年7月1日 ,阿爾及利亞舉行全國公民投票 ,7月3日正式宣布獨立,定7月5日為獨立日 。9月25日 ,制憲國民議會定國名為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 。1963 年9月,本·貝拉當選首任總統 。1965年6月19 日 ,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布邁丁發動政變 ,任革命委員會主席 。1976 年 12 月10日布邁丁當選總統 ,1978 年12 月27 日病逝 。1979 年 2 月 7 日,沙德利上校當選總統。1984年連任總統。1988年10月初,阿爾及利亞發生全國性暴亂事件。政府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同時進行政治改革,局勢暫趨正常 。1989 年2月全國公民投票通過憲法修改草案。9月9日沙德利下令總理易人,新總理M.哈姆魯什根據憲法精神改革政治、經濟和社會。11月底民族陣線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強調民陣要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占主導地位 。1990年6月 ,阿爾及利亞實行第一次地方議會選舉,反對黨伊斯蘭拯救陣線在全國55%的市鎮和66%的省議會選舉中獲多數席位。在伊斯蘭拯救陣線及其他反對黨的要求下,沙德利答應於1991年提前進行全國大選。1991年6月初 ,第一大反對黨伊斯蘭拯救陣線要求廢除《 選舉法修正案》和《選區劃分法》,並組織全國罷工和示威遊行 ,導致流血衝突。沙德利總統宣布全國戒嚴,推遲議會選舉 。9月29日,戒嚴解除 。10月30日 ,議會通過《選舉法和選區劃分法的補充修正案》。12月26日,阿爾及利亞舉行第一輪議會選舉。伊斯蘭拯救陣線在選舉中領先。沙德利於1992年1月11日提出辭職 。12 日最高安全委員會宣布取消第二輪選舉。14日以M.布里亞夫為首 ,組成5人最高國務委員會行使總統的職權。伊斯蘭拯救陣線對取消第二輪選舉大為不滿 ,組織大規模示威遊行,導致流血衝突。3月4日阿爾及爾地方法院宣判取締伊陣。伊斯蘭拯救陣線轉入地下,從事武裝襲擊軍警等活動。6月29日布里亞夫遇刺身亡 。7月2日A.卡菲就任最高國務委員會主席 。7月8日 ,B. A.薩拉姆接替格扎利任總理。當局採取措施,打擊恐怖活動,保障社會安定 ,建立國家權威;重視解決教育、經濟、失業等問題,努力實現社會公正,恢復民眾對政權的信任;經濟上,重視國營企業的作用,反對盲目私有化,實行緊縮,嚴格限制進口,緩解外債壓力,爭取在3年內恢復經濟正常發展。
政治 1989 年2 月23日全國公民投票通過獨立後第三部憲法,憲法承認公民擁有政治結社和罷工的權利;確立三權分立並建立憲法委員會;總統是全國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 ,掌握國防和外交大權,主持部長會議,兼任國家最高安全委員會、最高司法委員會主席。1993年1月起 ,拉明·澤魯阿勒任總統 。1997年6月 ,總統任命艾哈邁德·烏葉海亞為總理。
根據1989年 2 月通過的新憲法 ,沙德利總統於7月15日頒布政治結社法,打開了多黨並存的局面 。截至 1992年1月已有58個政黨經內政部批准為合法政黨。主要政黨有:
①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執政黨 。成立於1954 年8月。總書記布阿朗·本阿穆達。②阿爾及利亞伊斯蘭拯救陣線。1989年3月10日成立。1992年3月被取締,主要領導人A.邁達尼 、A.貝勒哈吉 。③ 阿爾及利亞爭取文化與民主聯盟。 1989年2月10日成立,總書記 S.薩迪。④ 阿爾及利亞社會主義力量陣線。1963年成立,領導人H.A.艾哈邁德。⑤阿爾及利亞社會主義先鋒黨。原名阿爾及利亞共產黨,前身是法國共產黨阿爾及利亞支部,1936年10月正式成立,領導人S.哈傑雷斯。
經濟
70年代的經濟建設重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為阿爾及利亞民族經濟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這也造成經濟結構比例失調,消費與積累失調,投資過多,舉債過重 ,地區差別擴大。沙德利執政後,著手經濟調整。80年代中期起,加快經濟改革步伐,在堅持計畫經濟體制的基礎上逐步引進市場經濟機制。1987年分批解散國營農場,成立自主經營的集體生產組。在土地所有權屬國家的前提下,農民分得土地並享有永久使用權和自主經營權。1988年開始推行企業自主制,企業由國家所有制改為股份制,政企分開。1990年加強對貸款的控制,放開價格,增加石油稅收,爭取新的外援;議會通過了《貨幣與信貸法》。1991年強化經濟改革措施,對國營企業進行治理整頓。重視發展農業,增加農業投入,改善投資環境。逐步開放價格,調整匯率,爭取外援 ,改變債務結構。決定出售邁薩烏德油田25%的開採權,緩解外債壓力。1992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0390億第納爾 。1992年8月匯率為22.13第納爾兌1美元 。主要資源是石油和天然氣。石油儲量為12億噸;天然氣探明儲量為 38000億立方米 ,占世界第五位。其他礦產有鐵、汞、鉛、鋅、銅、磷酸鹽、鈾等。廷杜夫的傑比勒特夫鐵礦蘊藏量約30億噸,品位達55%。鈾礦藏量估計為5萬噸 ,磷酸鹽5億噸 。森林面積為400萬公頃。軟木產量占世界第三位。
工業以石油化工工業為主。其他工業有採礦、冶金、機械製造、食品等。
全國可耕地面積2000萬公頃,已耕767萬公頃 ,其中水澆地36萬公頃。農業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25%。糧食有小麥、大麥、燕麥和豆類,另種蔬菜、葡萄、柑橘、椰棗 。全國有草原3500萬公頃,果園45萬公頃,葡萄園8.2萬公頃 ,牧場23萬公頃,森林400萬公頃。
80年代後期,由於石油收入減少,開始重視發展旅遊業。有綜合旅遊點17個,如阿爾及爾、君士坦丁、奧蘭、蒂巴扎地區均有歷史古蹟;泰穆善特、比斯卡拉、蓋勒巴魯地區有溫泉;扎哈爾達、西迪、弗雷澤、蒂巴扎等地有海濱勝地。
阿爾及利亞國內交通以公路為主,總長達10萬千米。鐵路3918千米。陸地運載量公路占83%,鐵路占17%。各種車輛約55萬輛 。阿爾及利亞主要港口有9個 ,最大港口為阿爾及爾港。另有輸油管道3611千米 ,年輸油能力1.159億噸 ;天然氣管道7404千米。
阿爾及利亞的對外貿易原由國營公司壟斷,1991年宣布外貿向所有阿爾及利亞商人開放。主張貿易夥伴多樣化,強調貿易平衡,擴大非碳化氫產品出口。
阿爾及利亞實行國家補貼的高福利政策,低房租,醫療和教育免費 。退休者領取75%~100%的薪金 ;對職工每個子女每月補貼40第納爾 。1991年7月起最低工資定為2500第納爾。
文化教育 自1980年起實行9年一貫制義務教育 。強調教育要阿拉伯化、阿爾及利亞化、一體化,重視對青年的職業培訓。1989年,政府提出徹底改革教育制度,制訂適應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教育大綱。有大專院校70餘所,主要大學為阿爾及利亞大學和君士坦丁大學 。 中國小1.5萬所。國家設有全國科技研究最高委員會,它確定科研和技術發展方向,協調科研工作,評價研究成果;主席由總統擔任。
新聞出版方面,民族陣線的機關報刊占主要地位,它有法文的《聖戰者報》(日報)、阿拉伯文的《人民報》、法文刊物《非洲革命》、阿拉伯文刊物《聖戰者周刊》。其他重要報刊有法文《地平線報》(晚報),阿拉伯文《晚報 》,法文的《阿爾及利亞時事周刊》。阿爾及利亞新聞社為國營通訊社,創建於1961年,在14個國家有分社。阿爾及利亞廣播電台為國營,1956年創建,前身為戰鬥的阿爾及利亞之聲。有4套節目,用阿、法、英、西 、柏柏爾等語廣播 。阿爾及利亞電視台建於1970年。
對外關係 阿爾及利亞奉行不結盟外交政策,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堅持反帝、反殖,支持民族解放運動;積極支持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推動南北對話;重視南南合作,致力於地區和平、穩定和發展的事業,推動建立阿拉伯馬格里布聯盟;主張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權的基礎上同一切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係,反對大國干涉別國內政。
阿爾及利亞積極致力於馬格里布聯盟的建設。海灣戰爭後,阿爾及利亞強調加速聯盟建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認為聯盟各國應求同存異,以爭取時間實現地區的團結、互補和統一,表示阿爾及利亞願為此作出犧牲。
阿爾及利亞與中國在1958年12 月20日建交 。阿爾及利亞同歐共體國家有密切的經濟關係。阿爾及利亞與歐共體各國的貿易額占其總額的60%以上。阿爾及利亞與法國有傳統關係。法國是阿爾及利亞第一大貿易夥伴。阿爾及利亞在法國的僑民約有 80 萬人 ,留學生 1 萬人左右 。阿爾及利亞於1962年9月與美國建交 。1967年中東六五戰爭爆發後宣布同美國斷交 。1974 年11月復交 。美國為阿爾及利亞重要貿易夥伴,阿爾及利亞1/3原油銷往美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