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奈斯法令

貝奈斯法令

愛德華·貝奈斯曾發表演說:“我們必須……毫不留情地消滅捷克的德國人和斯洛伐克的匈牙利人。在捷克和斯洛伐克的統一民族國家利益的容許下我們必須將他們消滅掉。我們的目標是在文化上、經濟上和政治上徹底非日耳曼化。”貝奈斯法令是捷克和德國至今一直懸而未決的矛盾,雙方各執一詞,直到1997年後這一矛盾才得以緩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貝奈斯法令
  • 時間:1938年3月
  • 對象:德國
  • 目的:獨立
歷史,由來,後果,影響,

歷史

1938年3月,德國不費吹灰之力就實現了德奧合併,下一個侵略目標就是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在入侵之前指使納粹黨徒和蘇台德地區的民眾要求“民族自治”,另外他又聲稱不能容忍德國境外的德意志族人受到欺侮,要為他們伸張正義。由於捷克一戰後是在的英法保護下獨立,並與法國有互助條約,若捷克捲入戰爭,英法亦不能避免戰火。就是在這樣的局勢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四國首腦----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德國慕尼黑召開會議。在捷克斯洛伐克代表不能出席的情況下,四國簽署了慕尼黑協定。在此史稱“慕尼黑陰謀”的會議中,英法為了避免戰爭,就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讓納粹德國占領該國的蘇台德地區。但隨後的事實證明,英法的綏靖政策因為希特勒的食言而告敗,間接導致了納粹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斯洛伐克的分離,以致後來的世界大戰。 二戰後,除捷克外,德國與所有二戰中受害國家簽訂了和解協定。德國與捷克長期懸而未決的爭議是:戰後,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地區德國人在被驅逐出家園時,受到了非人的待遇。他們要求捷克政府對此賠禮道歉,並作出一定的賠償。對此,捷克政府一再拒絕。因為二戰的時候,捷克也受到了納粹“非人”的待遇。直到1997年1月,此問題才得到初步的解決,兩國簽訂了和解協定。2002年,第53屆蘇台德人紀念大會在德國紐倫堡市舉行。捷克一位副總理在大會期間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60年前捷克對蘇台德人的驅逐是正確的。這一觀點與捷克總理澤曼有關蘇台德德國人的言論極為相似。澤曼曾說,蘇台德地區的德國人是二戰時期希特勒的第五縱隊,對蘇台德德國人進行驅逐已是很溫和的做法。
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地區主要居民為德意志族人。蘇台德地區在19世紀民族主義風起雲湧之前的歷史上一直不是一個單獨的區域。在13世紀前,包括摩拉維亞和西里西亞等地區統稱為蘇台德的地區是波希米亞王國的邊界一部分。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將波希米亞、磨牙維亞、斯洛伐克整體劃分給新國家捷克斯洛伐克境內是不無理由的。
公元前1世紀,日耳曼人遷入波希米亞地區。德裔與捷克裔的民族一直以來相處並不愉悅,衝突不斷。19世紀興起的民族主義和民族自決原則無疑是刺激了這種衝突。1848年,哈布斯堡統治下的地區,奧地利德裔、匈牙利人、斯洛維尼亞人、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義大利人等紛紛要求獨立和自治。這次哈布斯堡地區1848年革命的局勢變得非常複雜,尤其是德意志1848年革命中的“成立一個聯邦制的德意志帝國的訴求”的出現,但捷克斯洛伐克則堅決要把波希米亞與所謂的大德意志聯邦分開。希特勒的“建立包括所有日耳曼血統人民在內的大德意志國家”之“奮鬥”在很大程度上,尤其是民族情緒方面可能是與1848年的革命是一脈相承的。
一戰後,1918年10月,由波希米亞、原屬匈牙利的領土組成捷克斯洛伐克正式宣布獨立。但是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和西里西亞的德裔人卻在美國總統宣揚的“民族自決”原則的撩動下蠢蠢欲動,希望能夠兌現此前革命的目標----成為魏瑪德國一部分的德國-奧地利共和國。但是,融合了捷克人、德裔、斯洛伐克人、匈牙利人的蘇台德地區此時已經成為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並即將得到美國的準許。但是美國總統派遣的大使柯立芝卻見證了多種族的蘇台德地區的混亂----捷克斯洛伐克警察粗暴對待示威的蘇台德德裔人,造成包括婦女和兒童的54人被殺。因此,柯立芝建議割讓出部分德語區的波希米亞地區,同時他堅持保持居住德裔居住的波希米亞的西部和北部屬於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土。但是出席巴黎會談的美國代表團長杜勒斯卻力主保持捷克斯洛伐克的統一性,拒絕了柯立芝的建議。
捷克斯洛斯洛伐克剛建國,下面的四個省就開始鬧獨立:日耳曼波希米亞、蘇台德省、波希米亞森林區和日耳曼南摩拉維亞。但巴黎和平會議在美國委員會的建議下無異議的通過了捷克斯洛伐克領土完整的決議。理由是,如果日耳曼波希米亞人獨立的話,會讓捷克斯洛伐克和德裔人同樣暴露在危險之中,唯一可行的辦法是,希望德裔能夠融入捷克斯洛伐克社會。
在1921的時候,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族人占總人口23.4%,是捷克人、斯洛伐克人之後的第三大族群。在捷克斯洛伐克建國後的二十年里,德意志族人占主要人口的“獨立四省”一直沒能分化成功,但也從未放棄過努力。
二十年後的1938年,蘇台德地區又成了人們談論的焦點。
不能因為責怪戰後東歐國家對德裔的殘忍報復就姑息了納粹犯下的反人類罪行。這如同硬幣的兩面,不能因為歷史的一面,而忽視了歷史的另外一面。這不是捷克與德國之間的“暴行”與“反暴行的暴行”的簡單動物行為,這是人類在人性與非人性,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迷失。在物質利益的巨大誘惑下,人們可能會暫時忘記曾經的非理性、非人性,但這並不能保證在“危險一刻”人性本質的暴露,人依然以物質至上。如今捷克與德國之間經貿頻繁,有了暫時的平和和寧靜,但我們擔心的是,這平靜的背後是物質掩蓋。沒有制度去約束人性去規範非理性,一切平和都只是表象。

由來

捷克斯洛伐克與德國之間的民族矛盾並引發的捷克斯洛伐克人對德意志族的野蠻事件,已經給希特勒的侵略落下了口實。納粹入侵蘇台德地區時,蘇台德的德意志族熱烈歡迎他們。捷克斯洛伐克第二任總統貝奈斯則認為解決辦法只有一個,就是逐步遷走德意志族人口。德國入侵後,捷克政府流亡。流亡政府並且在沒有國會的參與下,發布了一系列關於驅逐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德裔人和沒收他們的財產的法律檔案,史稱“貝奈斯法令”。
二戰後,1945年波茨坦會議決定了蘇台德地區的德國人和德意志族必須離開捷克斯洛伐克,因為波茨坦會議的其中一條文是“將居住在德國境外的德國人驅逐回國”。另外,“貝奈斯法令”也給予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人們反德於充分理由。或許是出於納粹行為的報復,捷克斯洛伐克開始了“野蠻”的驅逐行為,絕大多數的德國人和德意志族被驅逐出境,人數達到240萬(而只有極其少的人能夠證明是反納粹而留下來)。這場規模宏大的種族遷徙造成了2.4萬人死亡,超過6萬人失蹤。

後果

捷克人在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下,被欺壓了幾百年。擺脫了哈布斯堡的統治後,走向了欺壓德意志人的極端。捷克人與德意志人衝突不斷,蘇台德德意志人在分裂無果後藉助納粹的力量狠狠“揚眉吐氣”了一把。隨著德國戰敗,捷克人卻開始了瘋狂的報復行為。雖然半個多世紀過去的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解體成了兩個國家捷克與斯洛伐克(經過全民公決,正式分道揚鑣,史稱“天鵝絨分離”)。4年後,捷克政府與德國政府簽署了和解協定,但捷克對當時驅逐德意志人表示的歉意誠意不夠(後來還嘴硬,為自己的行為辯護),德國對曾經占領捷克表示哀痛也有表面功夫之嫌(以民族自決原則為藉口)。
1938年,英法等國犧牲當時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迫使捷接受《慕尼黑協定》,將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蘇台德地區割讓給德國。德國戰敗後,捷收回蘇台德地區,並根據時任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貝奈斯的法令,將250萬蘇台德地區的德意志人和少數匈牙利族人驅逐出境,並沒收了他們的全部財產。幾十年來,這些被驅逐的人或其後裔一直要求重返家園和歸還財產。與這一法令有關的部分財產也牽涉到了獨立後的斯洛伐克。

影響

捷克議會參眾兩院雖然已批准此條約,但捷克總統克勞斯仍因“貝奈斯法令”的問題而對《里斯本條約》持保留立場,尚未簽署該條約。他擔心批准《里斯本條約》會使捷克的國家和民眾利益受損,並要求歐盟作出特別規定,以便在條約生效後,仍能確保“貝奈斯法令”繼續有效。
2003年6月20日,捷克總統瓦茨拉夫·克勞斯發表聲明,批評德國聯邦參議院重提取消貝奈斯法令問題,認為此舉可能違背捷德1997年簽署的和解宣言。
戰後以來,捷克與德國和奧地利等國在貝奈斯法令問題上存在的摩擦和分歧始終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但在各方的努力下,這個問題並未影響捷克加入歐盟。捷克政府在2003年6月18日就加盟公決順利通過發表聲明,承認“從當前的角度看,當時的行為是不能接受的”。捷政府的這一態度受到德國和奧地利一些人士的歡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