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頭洋海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與“台灣海軍”於1955年5月24日在浙江東部沿海貓頭洋漁場發生的海戰,又叫“貓頭洋護漁海戰”,或“貓頭洋護漁戰”。海戰以“台灣海軍”戰敗告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貓頭洋海戰
- 外文名:Cat head sea battle
- 作戰時間:1955年5月24日
- 作戰雙方: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台灣海軍”
- 又叫:“貓頭洋護漁海戰”或“貓頭洋護漁戰”
- 戰場:浙江東部沿海貓頭洋漁場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參戰艦隊簡介,“台灣海軍”參戰艦隻簡介,作戰過程,戰後總結,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參戰艦隊簡介
每年4、5月份,為浙江東部沿海最大漁場貓頭洋之漁汛旺季,沿海各縣市組織了5000多艘漁船到貓頭洋捕魚。為確保捕魚安全,華東軍區海軍於1953年5月24日,派遣第六艦隊的“開封”號護衛艦、“瑞金”號炮艦,錨泊於銅頭山附近海面隱蔽待機。1953年5月24日凌晨4時,“開封”、“瑞金”艦於銅頭山隱蔽待機,此為他們首次協同參加海上作戰。同時,舟山巡邏艇大隊位於牛頭山島一帶監視對方艦隊動向。1953年5月24日下午2時許,“開封”艦接到巡邏艇大隊電報:對方出動兩艘艦,位於南、北澤島海域。瑞金和開封艦本身存在戰術缺陷,瑞金艦為商船改裝,設備陳舊,最大航速為12節。“開封”艦原為英國於1940年製造的1020噸級巡邏艦Clover號,戰後改為商船由新中國通過香港購入,原名“祥德”,最大航速為14節,艦長袁單承乃北洋軍閥袁世凱曾孫,1944年參加山東八路軍膠東軍區海軍支隊,1949年調入華東軍區海軍任職。
“台灣海軍”參戰艦隻簡介
“逸仙”號是國軍海軍護航驅逐艦中元老,是一艘很有傳奇色彩的軍艦。逸仙艦是由葉在馥設計,江南造船廠1931年夏建成的國產戰艦,性能極佳,代表了當時中國造船業和軍事艦艇設計的最高水準。葉是廣東番禺人,英國格拉斯哥大學造船系和麻省理工學院的高材生,曾在平海艦的建造中糾正日方設計錯誤而名噪一時。排水量1,560噸,長90米,裝備HIH公司生產的150毫米前主炮一門,140毫米後主炮一門,76毫米高平兩用炮塔四座,10座高射炮,戰鬥力在抗戰前的中國海軍中僅次於寧海,平海兩艘巡洋艦,排名第三。逸仙艦的外張並沒有寧海,平海那樣明顯,葉再馥果然是高手,他設計出的逸仙艦,一方面適合征戰長江,另一方面仍然適合在外洋作戰。1934年,該艦參加過鎮壓福建起義的作戰,1936年,逸仙艦奉命監視在福州進行大演習的日方艦艇,顯示了該艦較強的海上機動能力。當時,正是國民政府所謂“黃金十年建設期”開始之時,由於現有軍艦多為清代遺物,為了保障海防,海軍部長陳紹寬向蔣介石提出了一百艘軍艦的造艦計畫,並懇切地對蔣介石申明資金方面,少編一個甲種師,幾年就夠了。蔣介石哭笑不得,內戰正酣,不要說一個甲種師,連一個丙種團也少不得阿。在蔣桂戰爭中,蔣介石認識到了海軍的威力。因此,蔣中正還是對海軍建設提供了有限的支持。這種情況下,海軍方面則得以在抗戰前建造和購買一批新型軍艦,包括寧海,平海,鹹寧,民生,民權等,成為海軍在抗戰中的主力。逸仙艦就是這時建造的,也是這批艦艇中完全由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最大軍艦。由於設計非常成功,江南造船所1936年曾開工建造一艘該艦的擴大型炮艦,無奈到日軍攻占船廠,該艦工程僅完成不到一半,遺憾地被放棄了。
江陰之戰中,逸仙艦艦長陳秉清深知自己軍艦防空力量薄弱,看到日機欺中國艦隊火力弱經常低飛投彈,遂心生一計,將沒有防空設計的150毫米主炮瞄向日軍可能來襲的東方水天線處,待日機編隊飛來,突然發炮。日機沒有料到中國軍艦有這樣遠射程的防空武器,未做規避,當即被擊落一架(根據日方史料,似為第二聯合航空隊第12戰隊的一架九二艦上攻擊機,駕駛員寺田上飛曹)。逸仙艦在江陰戰沉之際,艦上飄揚的是海軍部次長陳季良中將的將旗,標明逸仙艦是中國海軍的旗艦。就在三天前,原中國海軍旗艦平海號壯烈戰沉,陳季良移旗逸仙艦,又遭到日機集中攻擊,逸仙艦中部中彈,由於該艦沒有裝甲,一英寸的軟鋼船殼無法承受重磅炸彈的攻擊,逸仙艦大軸被炸斷,艦體大量進水,艦員陣亡十四人,負傷八人(包括陳季良將軍本人),終於傾斜沉沒於魚目洲岸邊。趕來救援的驅逐艦建康號也遭日機圍攻,中彈八發,沉沒於龍梢港。逸仙被擊沉後,陳季良中將再移旗艦於運輸艦定安,繼續指揮戰鬥。陳季良將軍即在廟街借炮給蘇聯紅軍炮打日本領事館,並率江享,利綏等艦與日艦對峙於黑龍江上達半年之久的海軍宿將陳世英。1940年因在逸仙艦上所負創傷復發病逝,追贈海軍上將。陳遺囑中國一日不勝自己一日不下葬。其妻慨然為陳造水泥棺材一具,停靈五年,直到抗戰勝利,才將其送回故鄉福州安葬。
但逸仙艦的歷史還沒有終結。日軍占領江陰後,派出打撈人員將其打撈出水,最初準備贈送給汪精衛政權,可是由於戰爭不斷擴大,日軍艦船捉襟見肘,於是毀約將逸仙艦尾部增加一層艙室,改做日本海軍兵學校的練習艦,並改名為“阿多田”。1945年日本戰敗後,被迫將逸仙艦歸還中國,並附贈了一套從裝甲巡洋艦八雲號上拆卸來的豪華柚木家具。逸仙艦重新列入中國海軍序列。該艦1946年歸還祖國,隨即進入海防第二艦隊服役。1949年共軍渡江之時,該艦停泊在江陰炮台下,一度被迫對共軍打出白旗表示投降。但隨後該艦利用夜暗逃脫到上海。逸仙艦戰後的火炮已經換成了兩門127毫米(5英寸)美制艦炮。該艦現.在將要與解放軍“開封”艦展開的這次貓頭洋海戰,開大陸與台灣交手中大艦對錘的先河。1958年,逸仙艦退役。1959年,該艦被拆船商買走解體,於歷史中消失了。
作戰過程
1953年5月24日14時,“逸仙”號炮艦和1艘馬達炮艇從大陳出動,經南、北澤海域向貓頭洋航行。由於“逸仙”號外形有兩個直豎大煙囪,以燒煤為動力,因此極遠就被共軍護漁編隊發現。“開封”艦艦長袁單承遂立即指揮啟錨迎擊,率“開封”艦位於菜花岐島附近機動,以14節航速向小鵝冠山島前進。航行中接到特急電報:敵艦“逸仙”號、馬達炮艇各一艘,位於小鵝冠山島以東活動。14時過後不久,“開封”艦雷達發現方位230度、距離10海里處有活動目標,“開封”艦隨即進入一級戰鬥部署。14時14分,“開封”艦前主炮瞄準手發現目標,測距兵報告距離95鏈,航向270度,敵向角40度。此時後主炮無法射擊,航海長建議修改航向302度,敵向角60度。修正完畢,“開封”艦占領陣位。14時21分05秒,艦長袁單承在指揮台上下達開火命令:“左舷60度,距離81鏈,爆破彈,預備━放!”隨口令艦上前、後兩門100毫米艦炮吐出橘紅色火光,海面升起水柱,彈著點超越“逸仙”艦。數秒鐘後,測距兵報告遠彈。“逸仙”號雖然裝備了兩門127毫米美制艦炮,火力不弱,但突然發現遭到打擊,沒有還擊就調轉航向180度,加快航速向東南方撤離逃走,煙囪噴吐出的濃重煙霧在海面拖出一條煙帶。“開封”艦加速,猛烈開火,海面出現兩髮夾中彈,同時,“逸仙”號後主炮開火攔截“開封”艦。“開封”艦正準備繼續射擊,國軍“逸仙”號消失在小鵝冠山島以南,共軍“開封”艦艦長袁單承遂於14時24分25秒時下令停止射擊。小鵝冠山島附近屬於淺水區,多有暗礁,“逸仙”艦倉促駛向的是一條危險航道,它必經小鵝冠山島以東,再轉向朝南行駛。“逸仙”艦航向160度時正好位於“開封”艦右舷60度,距離71鏈,袁單承再次下達射擊命令,國軍“逸仙”艦加速南逃。從81━71鏈,共軍“開封”號用100毫米蘇制主炮連續射擊,到14時34分射擊停止,共發射炮彈21發,但因距離尚遠,無一命中,敵艦逃逸。
戰後總結
此次海戰情況通報及時準確,行動隱蔽突然,但由於共軍缺乏實戰經驗,未能及時掌握敵艦戰術,射擊提前量毛糙,降低了射擊準確性。鑒於這是第六艦隊首次海戰,上述情況,情有可原。但共軍成功阻止了國軍的戰略企圖,維護了漁船捕魚安全並確保了當時貓頭洋漁場漁業生產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