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街村(雲南省楚雄州武定縣貓街鎮貓街村)

貓街村隸屬雲南省楚雄州武定縣貓街鎮,地處貓街鎮鎮政府所在地,交通方便,距縣城54公里。東鄰湯郎,南鄰大麥地,西鄰百子,北鄰高橋。轄貓街、糯左寬、甸末等21個村民小組。

現有農戶1028 戶,有鄉村人口4256 人,全村國土面積37.88 平方公里,海拔 2017 米,年平均氣溫14.9 ℃,年降水量1000 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烤菸、玉米等農作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貓街村
  • 面積:37.88 平方公里
  • 人口:4256 人
  • 氣候條件:年平均氣溫14.9 ℃,年降水量1000 毫米
村情概況,基礎設施,農村經濟,自然資源,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人文地理,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現有農戶1028 戶,有鄉村人口4256 人,其中農業人口4214人,勞動力2801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2480人。全村耕地面積4041畝,人均耕地0.19 畝,林地52484 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 905.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1550 元。
該村地處貓街鎮政府駐地,是貓街鎮最富裕的地區,農民收入主要以商業、種植業為主。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 905.5 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 612.97 萬元,占總收入的 67.69 %;畜牧業收入 154.89 萬元,占總收入的 17.11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2728 頭,肉牛 154 頭,肉羊 569 頭);漁業收入 3.82 萬元,占總收入的 0.42 %;林業收入 7.16 萬元,占總收入的 0.79 %;第二、三產業收入 74.8 萬元,占總收入的 8.26 %;工資性收入 22.39 萬元,占總收入的 2.47 %。其他收入29.44萬元,占總收入的3.25%。農民人均純收入 155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 20.02 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321 人(占勞動力的 11.46 %),在省內務工 321 人。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 1028 戶通自來水,無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農戶。有1028 戶通電,有 882 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 982 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 100%、 85.8%和 95.5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 731 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 583 戶(分別占總數的 71.1 %和 56.7 %)。該村到鎮政府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彈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0.1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0.2 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 34 輛,拖拉機 23 輛,機車 110 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3267 畝,有效灌溉率為 80.6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3055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0.72 畝。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 475 戶;裝有太陽能農戶 84 戶;建有小水窖 118 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45 戶。全村有 1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 13 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3 個自然村已通路;有 13 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 13 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 96 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10 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 922 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1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1 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 0.1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2 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2 個。 該村建有國小 3 所,校舍建築面積 1595 平方米,擁有教師 12 人,在校學生 341 人,距離 鎮中學0.5 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31 人,其中小學生341 人,中學生190 人。全村有業餘文娛宣傳隊 6 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 4041 畝(其中:水田 3258畝,旱地 783 畝),人均耕地 0.19 畝,主要種植水稻、烤菸、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 52484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588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0.38 畝,主要種植蘭安、板栗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27 畝,其中養殖面積 23 畝;其他面積 271 畝。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4014 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其中,一事一議籌勞 2410 個(勞均 0.86個)。年末集體總收入 7.6 萬元,有固定資產 30 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 0.5 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收益情況,資金使用情況,一事一議情況。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44.47 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 15.95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小紅蒜、梨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林果業。擁有專業合作組織 1 個,其中,已登記註冊 1 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 102人 。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 4041 畝(其中:水田 3258畝,旱地 783 畝),人均耕地 0.19 畝,主要種植水稻、烤菸、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 52484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588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0.38 畝,主要種植蘭安、板栗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27 畝,其中養殖面積 23 畝;其他面積 271 畝。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44.47 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 15.95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小紅蒜、梨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林果業。擁有專業合作組織 1 個,其中,已登記註冊 1 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 102人 。

人口衛生

村現有農戶 1028 戶,共鄉村人口 4256 人,其中男性 2112 人,女性 2144 人。其中農業人口 4214 人,勞動力 2801 人。該村以漢族、彝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906 人,彝族 3149 人,其他民族 159 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216 人,占人口總數的 5.08 %;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3762 人,參合率 89.27 %;享受低保 50 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1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1 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 0.1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2 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2 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 3 所,校舍建築面積 1595 平方米,擁有教師 12 人,在校學生 341 人,距離 鎮中學0.5 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31 人,其中小學生341 人,中學生190 人。全村有業餘文娛宣傳隊 6 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 1027 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4014 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其中,一事一議籌勞 2410 個(勞均 0.86個)。年末集體總收入 7.6 萬元,有固定資產 30 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 0.5 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收益情況,資金使用情況,一事一議情況。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1個,下設 14 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06人,少數民族黨員 91人,其中男黨員 90人、女黨員16人。該村黨支部 2006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2006年被評為先進集體等等。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文書等4人組成,下設貓街、糯左寬、甸末等21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支部 1個,共有團員 266人。該村團支部 2006年被評為先進基層團組織。

人文地理

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在火把山舉辦彝族傳統火把節活動。活動內容有:鬥牛、斗羊、鬥武定壯雞、民族服飾展、吃長街宴、火把節狂歡夜活動等。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到目前為止共投資50萬元。主要用於改善全村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基礎設施薄弱;2、自然環境差,災害嚴重;3、資金缺乏;4、農產品銷路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圍繞增收調結構,突出特色闖市場,依靠科技增效益,以烤菸產業為龍頭,大力發展畜牧業、林果業。山區以發展林果業和小紅蒜,壩區以發展無公害蔬菜和烤菸為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