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紋鮃

命名者(Rüppell,1830)棲息深度0-30公尺中文名豹紋鮃有毒魚類否科中文名鮃科經濟性是科號科名F494 Bothidae食用魚類是中國大陸名豹鮃最大體長39cm觀賞魚類否其他中文名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豹紋鮃
  • :動物界
  • :鮃科
  • 命名者及時間:Rüppell,1830
瀕危狀態,形態特徵,棲所生態,地理分布,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卵圓形,兩眼均在左側;背緣呈弧形。吻略長。眼小,雄魚眼前緣具多個小棘,眼間隔極寬且凹陷。口小或中大;上頜骨稍長,延伸至下眼前緣後方;上下頜具二行或更多尖銳錐狀齒;齶骨無齒。鰓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耙尖形不呈鋸齒狀。眼側被小櫛鱗,盲側被圓鱗;背鰭與臀鰭鰭條均被鱗;眼側具側線,盲側無側線;側線鱗數70-78。背鰭鰭條正常,具軟條數88-93;臀鰭鰭條正常,具軟條數65-72;胸鰭延長如絲,特別是雄魚;尾鰭圓形。眼側體棕色具黑色或暗棕色斑點,側線中部有一大形斑,背及臀鰭具暗斑,尾鰭具黑眼點;盲側乳黃色,無黑色小點。

棲所生態

是台灣南部常見的經濟魚類,主要棲息於珊瑚礁區的砂泥地,幼魚時常出現於潮池,大半時間潛伏在泥砂中或礁盤上,一動也不動,偶爾借著身體波浪般的擺動,稍微做做前進運動,以捕食四周不經意游過的小魚或在砂泥中活動的甲殼類。體色多變的斑紋是其欺敵的利器。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波斯灣、紅海,東至社會群島,北至日本,南至羅得豪島。台灣各地海域皆可見。漁業利用每年春季秋季是主要的漁獲時期,漁民通常是用底拖網或底流刺網捕捉,但因為它們魚體不大,大部分加工作扁魚酥,少部分體型較大者,則用油煎的方法來食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