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蟎病是以一種慢性消耗的形式,悄無聲息的消耗著豬的營養,從而影響豬的生長,降低了豬對飼料的利用率,降低了養豬的經濟效益。但是這個過程往往被我們忽視,錢就這樣從我們的指間悄悄溜走。
基本介紹
- 別稱:豬蠕形蟎病
- 多發群體:豬
- 常見症狀:皮膚增厚、不潔
- 傳染性:接觸傳染性
概述,臨床症狀,原蟲形態,臨床症狀,診斷,流行特點,臨診特徵,鏡檢,預防治療,
概述
本病是由豬蠕形蟎寄生於豬的皮脂腺和毛囊內引起的皮膚寄生蟲病,亦稱脂蟎病或毛囊蟲病。發病先見於眼周、鼻部及耳基部,後向其他部位蔓延;可見患部出現針尖、米粒甚至核桃大小的白色結節,細菌感染時構成膿腫,有時病豬皮膚增厚、不潔、凹凸不平而覆以皮屑,並發生皺裂。
臨床症狀
豬蠕形蟎病一般先發生於眼周圍、鼻部和耳基部,而後逐漸向其他部位蔓延。痛癢輕微,或沒有痛癢,僅在病變部位出現針尖、米粒甚至核桃大的白色的囊。囊內含有很多蠕形蟎、表皮碎屑及膿細胞,細菌感染嚴重時,成為單個的小膿腫,最後連成片。有的患豬皮膚增厚、不潔,凹凸不平而蓋以皮屑,並發生皺裂。
原蟲形態
蟲體細長呈蠕蟲樣,半透明乳白色,一般體長0.17毫米~0.44毫米,寬約0.045毫米~0.065毫米。全體分為顎體、足體和末體三個部分,顎體(假頭)呈不規則四邊形,由一對細針狀的螯肢,一對分三節的須肢及一個延伸為膜狀構造的口下板組成,為短喙狀的刺吸式口器。足體(胸)有4對短粗的足,各足基節與軀體腹壁癒合成扁平的基節片,不能活動,其他各節呈套筒狀,能活動,伸縮,跗節上有一對錨狀義形爪。末體(腹)長,表面具有明顯的環形皮紋。雄蟲的雄莖自足體的背面突出,雌蟲的陰門為一狹長的縱裂,位於腹面第4對足的後方。
蠕形蟎鑽入毛囊皮脂腺內,以針狀的口器吸取宿主細胞內含物,由於蟲體的機械刺激和排泄物的化學刺激使組織出現炎性反應,蟲體在毛囊中不斷繁殖,逐漸引起毛囊和皮脂腺的袋狀擴大和延伸,甚至增生肥大,引起毛乾脫落。此外由於腺口擴大,蟲體進出活動,易使化膿性細菌侵入而繼發毛脂腺炎、膿包。有的學者根據受蟲體侵襲的組織中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的顯著增加,認為引起毛囊破壞和化膿是一種遲髮型變態反應。
臨床症狀
豬蠕形蟎病一般先發生於眼周圍、鼻部和耳基部,而後逐漸向其他部位蔓延。痛癢輕微,或沒有痛癢,僅在病變部位出現針尖、米粒甚至核桃大的白色的囊。囊內含有很多蠕形蟎、表皮碎屑及膿細胞,細菌感染嚴重時,成為單個的小膿腫,最後連成片。有的患豬皮膚增厚、不潔,凹凸不平而蓋以皮屑,並發生皺裂。
診斷
本病的早期診斷較困難,可疑的情況下,可切破皮膚上的結節或膿包,取其內容物作塗片鏡檢,以發現病原體。豬蠕形蟎感染時應與疥蟎感染相區別,本病毛根處皮膚腫起,皮表不紅腫,皮下組織不增厚,脫毛不嚴重,銀白色皮屑具黏性,搔癢不嚴重。疥蟎病時,毛根處皮膚不腫起,脫毛嚴重,皮表紅而有疹狀突起,但皮下組織不增厚,無白鱗皮屑,但有小黃痂,奇癢。
流行特點
為接觸傳染性的,先發生於豬的頭部顏面、鼻部和耳基部頸側等處的毛囊和皮脂腺,而後逐漸向其他部位蔓延。
臨診特徵
本病痛癢輕微或沒有痛癢,脫皮也不嚴重,不同於疥蟎。但是,病變部皮膚無光澤、粗糙,毛跟部有針尖、米粒以至胡桃大小的白色囊,或發生膿腫和濃皰。有的病豬皮膚增厚、凹凸不平而蓋以皮屑,並發生皺裂。
鏡檢
切開皮膚上的白色囊或濃皰,作成塗片,鏡檢可發現蟲體,此呈狹長蠕蟲樣,半透明乳白色,一 般體長0.25--0.3毫米,寬約0.04毫米;其頭部為不規則四邊形,胸部有四對很短的足,腹部長 ,表面有明顯的橫紋。
預防治療
(1) 隔離治療病豬,消毒污染場地和用具。
(2) 伊維菌素或阿維菌素0.3毫升/公斤體重,一次皮下注射,隔7--10天后重複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