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蓼子草

豬蓼子草

豬蓼子草,中藥名。為蓼科植物節蓼PolygonumnodosumPers.或絨毛鐘花蓼Polygonumcampanulatum Hook. f. var.fulvidum Hook. f.的全草。節蓼分布於東北、西南及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絨毛鐘花蓼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散瘀,止血之功效。用於瘡腫,陰疽,瘰癧,毒蛇咬傷,牙痛,中暑,痢疾,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豬蓼子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蓼目
  • :蓼科
  • :蓼屬
  • :節蓼、絨毛鐘花蓼
  • 採集時間:夏、秋間
  • 毒性:小毒
分布,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一、採集加工,二、炮製方法,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分布

節蓼分布於東北、西南及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絨毛鐘花蓼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

歸心、胃、大腸經。

功效

清熱解毒,活血散瘀,止血。

主治

用於瘡腫,陰疽,瘰癧,毒蛇咬傷,牙痛,中暑,痢疾,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1、治中暑,上吐下瀉:大馬蓼嫩梢(鮮)七個。搗爛,溫開水送服。
2、治痢疾:大馬蓼根(鮮)30-60g。水煎,白糖調服。每日1劑。
3、治蟲牙痛:大馬蓼(鮮)30-60g。水煎,頻頻含漱。
4、治毒蛇咬傷:大馬蓼莖葉(鮮)適量,洗淨絞汁,每次半湯匙,加白糖調勻,冬酒沖服,每日3次。
5、治外傷出血:大馬蓼葉適量,搗爛外敷。(1-5方出自《江西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久煎),9-15g;或絞汁服。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使用注意

孕婦及婦女經期忌用。

炮製

一、採集加工

夏、秋間花期採收,鮮用或晾乾。

二、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清水噴潤,切段,曬乾。

形態特徵

1、節蓼又名:大馬蓼,馬蓼。一年生草本,高40-200cm。莖直立或斜升,粗壯,單一或分枝,無毛,節部膨大。葉互生;葉柄短,具粗伏毛;托葉鞘筒狀,膜質;葉長圓形或寬披針形,大小變化甚大,一般長約10cm,寬約2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上面具暗色斑點,下面具腺點,主脈及邊緣具伏生的粗硬刺毛。復總狀花序呈穗狀,花穗頂生或腋生,長2-5cm,花序梗疏被短黃色柔毛;花被紅色或綠白色,通常4裂,無腺點,裂片具細脈;雄蕊6;花柱2,從基部分離。瘦果圓卵形,扁平,褐黑色,有光澤,包於宿存花被內。花期7-8月,果期8-10月。
2、絨毛鐘花蓼又名:神血寧、花蕎連、節節紅。多年生草本。莖近直立,分枝,具縱棱,疏生柔毛,上部生絨毛,高60-90厘米,通常基部近平臥,平臥部分節部生根。葉長卵形或寬披針形,長8-15厘米,寬3-5厘米,頂端漸尖或呈尾狀,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兩面疏生柔毛,葉脈上毛較密,邊緣疏生短柔毛;葉柄長7-10毫米,密生柔毛;托葉鞘筒狀,膜質,鬆散,疏生柔毛,頂端偏斜,長7-15毫米。花序圓錐狀,小型,花序軸密生絨毛;苞片長卵形,薄膜質,無毛,邊緣疏生緣毛,頂端尖,長約3毫米,每苞片內含2-3花;花梗長1.5-2毫米,頂端具關節;花被5深裂,淡紅色或白色,花被片倒卵形,不等大,長約3毫米;雄蕊8,比花被短,花葯紫色;花柱3,絲形,長約2毫米,柱頭頭狀。瘦果寬橢圓形,具3棱,黃褐色,稍有光澤,長約3.5毫米,包於宿存花被內。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1、生於路邊、溝渠及河谷水濕地。分布於東北、西南及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2、生於山崗平地及荒草地。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藥理作用

具有滅螺作用。

相關論述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消腫,散瘀,破血。治無名腫毒,陰疽,瘰癧及月瘕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