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巴人一支。兩晉及南朝時居於今鄂東、皖西南大別山區與長江之間(黃岡市境內),南朝後漸與漢人融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水蠻
- 性質:古代巴人一支
- 特色:南朝後漸與漢人融合
- 結局:融合
豫州蠻一般指本詞條
古代巴人一支。兩晉及南朝時居於今鄂東、皖西南大別山區與長江之間(黃岡市境內),南朝後漸與漢人融合。
相傳為廩君蠻之後裔。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蘄水》:“水首受希水枝津,西南流,歷蘄山,出蠻中,故以此蠻為五水蠻。”《南史·夷貊傳下》:“西陽有巴水、蘄水、希水、赤亭水、西歸水,謂之五水蠻。”因其地所隸州、郡名,亦稱豫州蠻、西陽蠻。居地為水路要衝,生產發達。在晉朝所設“夷市”(今湖北鄂州...
滍水蠻 滍水蠻,南北朝時期滍水(今河南舞陽縣以上沙河)地區少數民族的總稱。以水名為族名。分布在今河南魯山、葉縣一帶。沿革 時屬雍州、豫州,故又泛稱雍州蠻或豫州蠻。南朝宋元嘉二十八年(451),滍水諸蠻據險舉兵,後為雍州刺史隨王劉誕所招服。其後裔大多與漢族融合。
司州蠻,南北朝時司州少數民族的總稱。以州名為族稱。古代稱荊蠻,漢代稱江夏蠻或豫州蠻。分布在今湖北東北部和河南信陽地區。沿革 南齊建元二年(480),乘北朝入侵豫州、司州,諸蠻紛起之機,引北朝軍攻平昌戍,被戍主苟元賓擊退。永明五年(487),復與雍州蠻通北魏軍,助大陽蠻桓天生攻義陽(今河南信陽北)。其...
一 荊、雍州蠻及豫州蠻、莫徭蠻………/318 二 僚俚等族的淵源及變化………/324 三 東晉南北朝對蠻俚僚之統治及各族的反抗………/335 第十二章 西南諸族的演變和發展………/348 一 西南諸族的演變及南中大姓的崛起………/348 二 南中大姓、夷帥的聯合反蜀及諸葛亮南征………/352 三 人成漢政權...
蠻首成龍強率戶數千內附,拜刺史;蠻帥田牛生率戶二千內徙揚州,拜為郡守。梁義州刺史邊城王文僧明、鐵騎將軍邊城太守田官德等率戶萬餘,舉州內屬。拜僧明平南將軍、西豫州刺史,封開封侯;官德龍驤將軍、義州刺史;自余封授各有差。僧明、官德併入朝。蠻出山至邊城、建安者,八九千戶。義州尋為梁將裴邃所...
豫州 豫州,荊河惟豫州。伊、洛、瀍、澗既入於河,滎波既豬。導菏澤,被孟豬。厥土惟壤,下土墳壚。厥田惟中上,厥賦錯上中。厥貢漆、枲,絺、紵, 厥篚纖、纊,錫貢磬錯。浮於洛,達於河。兗州,濟、河惟兗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澭、 沮會同。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墳, 厥草惟繇...
宗愨早年效力於江夏王劉義恭,官至江夏王國上軍將軍,後以振武將軍之職隨征林邑國,升任隨郡太守,又參與平定雍州蠻亂。宋文帝遇弒後,參與擁立武陵王劉駿為帝,隨其討平元兇劉劭,升任左衛將軍,封洮陽縣侯。後歷鎮廣州、豫州等地,先後平定南郡王劉義宣、竟陵王劉誕的叛亂,官至安西將軍、雍州刺史。永光元年(...
晉懷帝永嘉三年(309年),漢趙政權第二次撤兵前,王彌曾議親自“在兗州、豫州之間招募兵士,收聚糧食”。於是,在劉聰等撤回平陽時,王彌則向南出兵。王彌出身世家大族,有號召力。在潁川、襄城、汝南、南陽、河南的流民幾萬家,一直被當地土著居民欺擾,紛紛放火燒城焚邑,殺掉郡守、長史等官員,回響王彌。永嘉...
太和十七年(493),歸順北魏,歷任南司州刺史、東豫州刺史,冊封安昌縣伯。多次與南梁作戰,平定豫州叛亂,屢有戰功。延昌年間,出任金紫光祿大夫、散騎常侍,改封曲陽縣伯。熙平二年,去世,時年七十三,獲贈征東大將軍、郢州刺史,諡號為莊。人物生平 歸順北魏 田益宗,光城蠻族。身高八尺,勇猛果敢有用兵的...
首先,禮制文化之天下觀強調中國是“天下”的核心,即以王畿為中心,由近及遠劃分為不同的區域,以古豫州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華夏族部落集中分布區域為“夏”,此區域外為“夷”。西周以前中國周邊地區尚屬夷蠻狄,隨著華夏文化的傳播,也納入中原文化區。春秋時代的中原一帶已是文明繁盛、薈萃區,其族以華夏族為...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遷都洛陽,洛州改稱豫州。大業三年(607年)廢州置郡,再置河南郡,戶二十萬二千二百三十,領縣18:河南、洛陽、閿鄉、桃林、陝、熊耳、澠池、新安、偃師、鞏、宜陽、壽安、陸渾、伊闕、興泰、緱氏、嵩陽、陽城。唐朝河南郡 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廢郡置州,河南郡為...
左郡、左縣乃是南朝政府在蠻、俚人聚居地所用行政建制。淮南原是豫州蠻的重要居住地之一。《宋書》卷97《蠻傳》稱:蠻人“北接淮、汝,南極江、漢”,分布地域很廣。《南齊書》卷14記淮南設有南陳左郡、南陳左縣、太湖左縣、呂亭左縣等等。蠻民通常“酋豪世襲”,多居深險。所在林木茂密,開發程度較低...
西漢有十三州及司隸,十三州分別是并州、冀州、幽州、青州、兌州、豫州、徐州、揚州、交州、荊州、益州、朔方及涼州,其中益州即是九州中的梁州;幽州與并州是由冀州分割出來;涼州本來是屬於雍州的;交州在十二分野中被劃歸九州中的揚州;朔方是由雍州分割出來;而司隸分別屬於冀州、雍州、豫州三州。因此西漢一司隸及...
西漢有十三州及司隸,十三州分別是并州、冀州、幽州、青州、兗州、豫州、徐州、揚州、交州、荊州、益州、朔方及涼州,其中的涼州本來是屬於雍州的;朔方是由雍州分割出來;而司隸則分別屬於冀州、雍州、豫州三州。新朝 新朝居攝元年(公元6年),設雍州,治張掖縣(改姑臧縣為張掖縣)。雍州範圍:隴西郡、金城郡、...
大禹受帝舜之命治水,把華夏的地域分為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禹貢》雖然託名為大禹所作,其實卻是戰國後的作品。以前的學者都以為《禹貢》為夏朝史官甚至是大禹本人的著述,早已為學界所否定。)後來曾經從冀州中分出幽州、營州、并州三州,與原有的九州合計共十二...
司馬裔(507~572年),字遵胤,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北魏到北周時期將領,琅琊康王司馬楚之曾孫,豫州刺史司馬悅之子。北魏時期,起家司徒參軍,屢立戰功,遷員外散騎常侍,迎娶襄城公主。西魏建立後,率眾歸順,拜河內太守,跟隨丞相宇文泰征戰四方。北周建立後,拜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巴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