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由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中國藝術研究院、新華社河南分社、河南省文化廳、河南省戲劇家協會主辦,河南新聞發展公司、河南省藝術研究所具體承辦。如此大規模的選拔活動,在我國豫劇史上尚屬首次,引起了廣泛關注。來自九個省、區的近百名豫劇旦角演員參加比賽。
這次評選活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廣泛吸收民眾參與,組委會共收到數千封民眾來信。在充分吸取民眾意見的基礎上,最終以評審會對每位演員計分多少,確定了12名十大名旦金獎、8名提名獎和10名優秀表演獎得主。
張寶英
張寶英1940年12月生,河南省長葛市人。豫劇表演藝術家、中共黨員、國家一級演員,當今豫劇十大名旦之首。畢業於安陽市豫劇院。現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戲曲學會理事,河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安陽市戲劇家協會主席,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河南省優秀專家,河南省藝術研究所特邀研究員。七屆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五屆人大以來的代表,全國“三八”紅旗手,河南省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安陽市勞模,模範中共黨員。幼時曾在一私營捲菸廠做童工,1953年入長葛豫劇團。1955年,15歲的張寶英考入了崔蘭田老師所在的安陽市豫劇團,1959年正式拜崔蘭田為師,悉心學習崔派藝術,主工青衣。1961年在邯鄲跟豫劇大師陳素真學習表演。在團先後為學生、演員、副團長、團長,1996年9月調安陽市藝校,任副校長,1999年5月改任名譽校長。
1959年省二屆會演獲優秀演員獎。1961年在邯鄲跟豫劇皇后陳素真大師學習表演。1962年北京演出“三哭 殿”銀屏公主,田漢撰文《人民日報》讚揚其“表演生動、真實、表現了優秀的才能”。1965年與馬金鳳合演《打牌坊》參加中南區現代戲會演。1979年省慶建國30周年獻禮演出“ 對花槍”獲榮譽獎,年末河南與香港合拍藝術片《包青天》飾秦香蓮,1980年演《桃花庵》 參加省豫劇流派會演,1985年參加省首屆戲劇大賽獲表演一等獎,1987年四省十四市廣播大賽獲第一名,1988年全國豫劇電視大獎賽獲最佳演員獎,1990年華藝音像公司出版,其電視劇 《三進士》1991年獲全國《梨園杯》豫劇廣播大賽金獎第一名和《香玉杯》藝術獎第一名。1992年文化部主辦金三角交流演出獲優秀表演獎。1993年獲全國豫劇十大名旦選撥賽獲金獎第一名,1995年率團訪台灣演出,1996年隨中國河南豫劇藝術團赴香港演出。1997年隨河南豫劇團赴澳門演出。1998年率領演出團又赴台灣演出。其演唱渾厚濃郁,情真意切,表演含蓄。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勇於博採眾長,兼容並蓄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為豫劇第一大青衣,第一名旦。崔派藝術的出色繼承人以創造性的藝術實踐推動了豫劇聲腔藝術的發展。出版了《豫劇表演藝術家張寶英演出劇目選》。
。
王清芬
王清芬,女,1943年出生,河南新鄉人,豫劇旦角名家。為國家一級演員。13歲開始學戲,15歲登台演出,主攻閨門旦、花旦。國家一級演員。1988年獲首屆中國戲劇節優秀演出獎和第六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當時是河南省清芬豫劇團團長。1994年獲得中國豫劇“十大名旦”稱號。她吸收豫劇各流派之特長,融各藝術門類之精華,揚長避短,不斷提高創新,形成了唱、念、做、打全方位塑造舞台藝術形象的獨特表演風格。其表演尊重程式又大膽創新。演出劇目有《大祭樁》(1989年改編為影片《風雨情緣》)、《宇宙鋒》、《抬花轎》、《麻風女傳奇》等。藝術要發展,就得博採眾長,勇於創新。”王清芬吸收
陳素真、
閻立品等藝術家的精湛表演於自身,融會常香玉、崔蘭田、
馬金鳳的生動唱腔於一爐,旁采京劇、舞蹈里的表演手段,轉益多師,自辟蹊徑,融其他藝術門類之精華,揚長避短,不斷提高創新,形成了唱、念、做、打全方位塑造舞台藝術形象的獨特表演風格令人耳目一新,塑造了一個個豐滿的人物形象。
虎美玲
虎美玲,1946年6月出生。籍貫河南鄭州。國家一級演員,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 全國人大代表, 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 中國劇協會員, 鄭州市人大常委會常委, 河南省文聯文員, 河南省劇協常務理事,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中國田漢基金會理事, 鄭州市豫劇院院長。其代表劇目中既有常派經典如《花木蘭》、《大祭樁》、《破洪州》、《斷橋》等,又有自創劇目和移植、傳統劇目如新版《白蛇傳》、《粉黛冤家》、《義烈風》、《寶蓮燈》、《奇妙姻緣》、《五女拜壽》、《抬花轎》及現代戲《刑警四姐》、《紅燈記》等。其聲腔明亮圓潤、表演端莊大方、雍容華貴。在多年的繼承和發展中,逐步形成了她獨特的藝術風格。
李喜華
李喜華,女,藝名李品梅,1952年5月出生於湖北省襄陽縣。1970年從藝,曾拜師於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閻立品門下,深得閻派藝術的精髓,並結合自己的嗓音特點,將傳統唱法與發音有機結合起來,逐步形成了純淨、甜美、濃烈、透明的演唱風格,既有北方戲曲的粗獷奔放,又有南方戲曲的委婉輕柔,被譽為“漢江邊上唱破天”。
1981年,李喜華主演的《秦雪梅》參加湖北省第一屆戲曲劇團中青年演員比賽,獲一等獎;1987年又以《大祭樁》參加湖北省第二屆戲曲劇團中青年演員比賽再獲一等獎,成為湖北省專業劇團唯一“二連冠”演員;同年,她演唱的《漢江邊上唱破天》專題節目獲全國戲劇廣播文藝交流金龍一等獎;1988年演出《秦雪梅》獲全國首屆中青年豫劇演員電視大獎賽獲最佳演員金杯獎,1991年獲梅花獎,在全省專業演員中第一個連續三次奪得國家級大獎。1994年至1998年先後獲各種大獎十餘項。
李喜華作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湖北省劇協副主席、襄樊市戲劇、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劇團團長,她長期紮根農村基層,每年為農民演出200場以上,她表演的傳統劇目《秦雪梅·弔孝》突破1000場,被譽為“荊襄美玉”、 “人民的藝術家”。1998年3月18日,這位深受人民喜愛的藝術家在赴河南省鎮平聯繫演出途中,突遇車禍,不幸遇難,享年46歲。
菅愛梅
菅愛梅,焦作市豫劇團旦角演員,常香玉弟子。出生於梨園世家,7歲從藝,河南省省政協委員
朱巧雲
朱巧雲,女,1950年4月出生,山東曹縣人,中共黨員。國家一級演員,現任開封市豫劇團團長,領銜主演,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劇協常務理事、開封市劇協主席、開封市政協常委、開封市婦聯執委、開封市勞動模範、開封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享受國務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貼。
朱巧雲出身於梨園世家,從國小藝,以花旦、刀馬旦應工,兼演帥旦、閨門旦,能文善武,戲路寬廣,是豫劇藝壇不可多得的人才。她的傳統功底紮實,舞台演出經驗豐富。多年來,她成功的創演了五十多個劇目和塑造了如:李鐵梅、吳瓊花、海霞、柯湘、紅嫂、江姐、王銀環、穆桂英、林黑娘、陳妙常、孫尚香、周鳳蓮、柳明月、白雪花等舞台藝術形象。她以對不同角色的深刻理解和準確的把握,以及甜潤動聽的唱腔,俊美靚麗的扮相和瀟灑細膩的演技,傾倒了廣大觀眾,受到同行和專家的高度讚揚,被譽為“當代豫劇皇后”。她還在電影《包公誤》中飾演女主角段紅玉,在戲曲電視劇《陳妙常》、《心愿》、《豆腐李招親》、《破鏡重圓》中扮演主要角色。她主演的《穆楊會》、《抬花轎》、《繡花女傳奇》作為豫劇精品,被河南電視台錄製成像,予以珍藏。另有她主演的《血染宋宮》、《花轎錯》、《焦裕祿》、《繡花女傳奇》、《朱巧雲藝術專題》、《一個梅花獎的追求》、《朱巧雲唱腔欣賞》,均由中央、河南、山東、上海、黃河等音像社先後錄製了唱片、盒式帶、影碟等向全國發行。她還多次應邀參加中央電視台、河南、山東及中南六省電視台的演出。1991年,在北京中南海演出《焦裕祿》時,受到江澤民、李瑞環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併合影留念。功名成就的朱巧雲拜師常香玉後,藝術上日臻成熟
李金枝
李金枝,女,中專學歷,國家一級演員,河南省豫劇一團演員,十屆全國政協委員。1974至1980年,在洛陽戲曲藝術學校學習;1980至1990年,在洛陽地區豫劇二團任演員;1991至今,在河南省豫劇一團任演員。主攻閨門旦、青衣。現為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優秀專家。主演劇目《淚灑相思地》、《魂斷上河圖》、《風流女人》、《王屋山下》等。
豫劇《淚灑相思地》是一部感人肺腑的愛情悲劇,李金枝在其中的表演可以說把女主角的感情細緻入微的表現出來了,尤其是在最後得知自己的心上人已經徹底變心面對剛剛落地的小兒郎,那一大段哭唱經常會把人感動的熱淚盈眶,久久不能釋懷。你會很同情那位命運悲慘身世淒涼的千金小姐,對她的悲慘命運的原因你也不得不思考,最後會在同情和思考之中升華到對整個社會認識的思考。
陳淑敏
陳淑敏,女,1963年出生,國家一級演員。 總政歌劇團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著名表演藝術家,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1979年從洛陽市藝術學校畢業後,分配到洛陽市豫劇二團。1980年至1992年從事戲曲工作期間曾在十幾部古現代劇中飾演女主角,因擅長塑造在苦難中閃現人格光輝的女性,被中原譽為“悲劇之星”。
主演的戲劇作品有:《秦雪梅》《花燭恨》《淚灑姑蘇》《牛郎織女》《苦楝花》《闖世界的戀人》《黑娃的婚事》等。1991年陳淑敏[1]在洛陽豫劇二團工作期間,《闖世界的戀人》和《淚灑姑蘇》中飾演石榴和王憐娟,從而榮獲第九屆梅花獎。由於她擅長塑造和刻畫在苦難中閃現人格光輝的藝術形象,1992年陳淑敏考入河南大學音樂系,用三年時間潛心學習聲樂和歌劇表演藝術,
畢業後於1996年5月入伍從事歌劇藝術,特招入總政歌劇團。主演的歌劇作品有:《蘆花白.木棉紅》《玉鳥兵站》《白蓮》《黨的女兒》《太陽之歌》《野火春風斗古城》《清明上河圖》及歌劇片段《白毛女》《劉三姐》《紅霞》等。陳淑敏有很好的歌唱天賦,加之她深厚的戲劇表演功底,很快就擔當了團里的主演。曾主演過《白毛女》、《劉三姐》選場及大型音樂劇《蘆花白·木棉紅》,飾演過喜兒、劉三姐、蘆花和白蓮,她的演唱以情帶聲,以聲繪情,聲情並茂。1999年她又成功地演出了大型民族音樂劇《白蓮》,善舞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以歌劇演員的身份榮獲了戲劇梅花獎,時隔8年之後再次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1999年參演了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歌曲:《編花籃》。
著名編導張繼剛曾高度評價陳淑敏“才華橫溢,極其出色”。 在從事聲樂及歌劇藝術歷程里,她曾獲河南省“十佳”歌手、全國“凱華杯”歌戲明星大賽銀獎、文化部聲樂比賽民族唱法三等獎、全國推新人新作風采展演會金獎第一名, 第九屆梅花獎得主,被譽為“悲劇之星”。多次在河南省的一些戲劇大賽中獲獎;並榮獲“香玉杯”藝術獎和中國豫劇“十大名旦”金獎等。她是我國唯一跨劇種的“雙料”梅花獎獲得者,稱為總政歌劇團三大女高音。
牛淑賢
牛淑賢是邯鄲東風劇團的團長,國家一級演員,牛淑賢曾以《紅娘·報信·拷紅》、《
宇宙鋒·裝瘋》、《梵王宮·梳妝》三出折子戲,榮獲第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的榜首。在頒獎儀式上,中國劇協主席曹禺曾稱牛淑賢為:“承前啟後,豫劇之光”。中國文化部常務副部長高占祥當場為牛淑賢揮筆題詞:“東風有桃李,芳香滿京華,德藝雙馨。”後在美國獲得“亞洲終身藝術成就獎”當時和她一起獲此殊榮的還有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長禮。
牛淑賢1946年生在河南商丘,從小在邯鄲長大,她自幼隨父母學藝,5歲登台演出,有“五歲紅”的美譽。13歲入邯鄲地區
東風豫劇團,後拜豫劇六大門派之首的陳素真大師,專攻閨門旦、花旦。她不僅廣納豫劇各派之長,而且吸收歌劇、評劇、黃梅戲以及民間小調的唱法和旋律,探索出一種獨特的唱腔藝術風格
章蘭
章蘭,女,1953年1月出生,山東鄆城人,中共黨員,著名的豫劇表演藝術家,省劇協副主席,聊城市豫劇院院長。她是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代表作有《陳三兩》、《三拂袖》等。1992年、1995年章蘭帶《陳三兩》、《冰山雪蓮花》、《路邊店》晉京演出,被文化部批准為優秀專家,全國首屆德藝雙馨中青年藝術家。
從14歲起在劇團挑梁主演,到現在挑起一個豫劇院,章蘭已在方寸舞台上輾轉了40多個春秋。這些年來,她帶領的聊城市豫劇院演出超過1.4萬場,她親自登台主演的戲每年不少於120場,演出足跡遍及魯豫晉冀等省,“劇團下鄉演出,每次都人滿為患”。出生在梨園世家的章蘭,父親章兆林是著名的山東梆子演員,由於聲音洪亮被譽為“黃河兩岸一聲雷”。章蘭自幼住在劇團里,耳濡目染,很快便愛上了戲劇,3歲會唱戲,6歲能登台,11歲演出《朝陽溝》技驚全場,14歲就在劇院挑起了大梁。
如今,年近六旬的章蘭已功成名就,但她不要高價,不擺架子,不減場次,仍然和劇團的年輕演員一起沖在演出一線。考慮到她的年齡和身體,劇院的同志們都勸她不一定每場親自登台,但章蘭說:“不!只要劇院打我的旗號,我就不能對不起觀眾。章蘭告訴記者,除了送戲下鄉的公益演出外,聊城市豫劇院商業演出收入並不高,演出時只能睡在自己攜帶的摺疊床上,“我們劇團是差額事業單位,還有部分臨時演員,只能依靠商業演出來彌補,不少人因為工資過低離開了劇團。”就算是如此,章蘭這些年帶領演員們幾乎一年到頭都在各地奔波演出,“前些年,我們每年的演出達400多場,最近幾年也有300多場,忙的時候一天要唱三場。這都是‘逼’出來的,沒有演出就無法養活這一大幫子人,戲曲藝術的發展也就無從談起了。
胡小鳳
胡小鳳,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國家一級演員,省政府命名優秀表演藝術家。胡小風七歲登台,便深受歡迎。到現在,她的藝齡已有近五十年了,五十年來,她究竟演過多少場戲,為多少觀眾帶去歡樂,誰也記不清了。但她在舞台上的形象,所以看過她戲的觀眾都印象深刻。胡小鳳主功青衣兼演閨門旦,他的表演動作規範,節奏鮮明、穩重細膩,具有獨特風度。她嗓間純淨甜美,高中低音共鳴俱佳,演唱自然流暢,委婉動聽,吐字清晰,韻味淳厚,獨樹一幟。在塑造的眾多人物中,可以說各有特色。
胡小鳳1991年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93年獲全國豫劇十大名旦金獎。我國文藝界專家認為,胡小鳳從表演到唱念已經形成了與現今流派不同的一個新的豫劇北派藝術。
現在胡小鳳在邯鄲藝術研究所做藝術研究工作,相信在他和眾多演員的努力下,我們河北的“北派”豫劇藝術會再上新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