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花鑼鼓

象山花鑼鼓

清朝,大英縣象山鎮各姓家族在農閒時興起時演奏一種同族親戚之間自娛自樂的鼓樂——象山花鑼鼓,當地又稱“花花鑼”、“耍耍鼓”。當時,每逢年過節或廟會,各家族的擊樂隊都聚在一起演奏。而在平日,家庭之間若發生糾葛,也會互相演奏鑼鼓,以好聽的曲牌和更好的演奏壓倒對方,從而化解矛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象山花鑼鼓
  • 起源時間清朝
簡介,發展歷史,

簡介

象山花鑼鼓是一支流傳於大英縣象山地區古老的原生態情景音樂,由“打”、“唱”兩部分組成,方言土語、唱打交融,幽默詼諧,妙趣橫生,是與生產勞動相伴而生的四川漢民族民間歌鼓,堪稱蜀地漢民族文化中最古老的活態遺存。
象山鎮,位居大英縣北大門,距縣城僅15公里,歷來交通方便,商貿繁榮。清朝時,富足的生活讓象山人有了最高的文化生活需求,一群民間鼓樂手開始自發組成“公堂”(即樂隊),手持大鑼、大鼓、大鈸和馬鑼,創編出了一種全新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這種可隨時在田間地頭、村舍院落里說唱表演、自娛自樂的鼓樂,被當地人稱為“花花鑼”“耍耍鼓”。
繁榮時期,象山鎮附近各家族都組建有自己的花鑼鼓樂隊,遇逢年過節,各家族鑼鼓隊會聚在一起,演奏《大合會》《小合會》等曲牌,增添節日喜慶氣氛,豐富民間文化生活,各支樂隊紛紛登台亮相,你方唱罷我登場,成為了當地民眾喜愛的一大藝術表演形式。 
隨著家族式管理社會形態的終結,以及其他一些歷史緣由影響,象山花鑼鼓這一民間藝術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多年未聞其聲。由於根植於民間,象山花鑼鼓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加之宣傳文化部門推廣,其民眾基礎更加深厚。通過多年的努力,象山花鑼鼓演奏隊伍不斷壯大、演奏形式不斷出新。老樂師帶出新傳人,從最初僅有一支樂隊、只有幾位高齡樂者可以演奏,到目前已有10多支隊伍、100餘名專業或半專業演奏者;挖掘花鑼鼓原始樂曲近百首92個,並與時俱進豐富著新的內容,古老的節奏敲出了時代的音韻。

發展歷史

象山花鑼鼓有點像川劇鑼鼓,但其音響強烈、節奏鮮明、花樣多變,又為川劇鑼鼓所不能及。象山花鑼鼓演奏由大鑼、大鼓、馬鑼、鈸組成,演奏時靈活多變,其常與嗩吶、胡琴、笛子等樂器配合演奏,形成不同的情感色彩和不同的曲牌,常用曲牌八支,也叫八種打法,包括青蛙跳水、倒插種等。
象山花鑼鼓樂班因一般靠家傳或同族組隊,故地域特色十分突出,但流傳地域不廣,曾沉寂很長一段時間。截止2014年,流傳於世的“象山花鑼鼓”曲牌只有15首,象山當地僅5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勉強能演奏,堪稱四川古樂“活化石”。
2004年5月,大英縣境內發現一本清代象山花鑼鼓樂譜,這是迄今發現最早且保存完整的鑼鼓樂譜,全書共記錄了90多首失傳多年的四川古樂曲牌。眼下,大英縣十分重視象山花鑼鼓的搶救,建立了象山花鑼鼓研究隊和演出隊,節日、廟會時都有相關演出。2007年,象山花鑼鼓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