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城

象城

靖海因村落分布呈卵形,始稱卵州,又因地形似象,別名“象城”。唐宋時,此地已有漁民居住,元順帝時,附近的大坭都後表樓18鄉經常受海寇侵擾,不少村民迂徙至此定居。明洪武二年(1369),廣東都司於此設定守御所,隸屬於潮州衛,設千戶總兵,統兵1121名,名曰“靖海千戶守御所”,簡稱“靖海所”。靖海所的主要任務是抗擊倭寇入侵,保疆安民,其次是看押從中原地區流放而來的政治犯。從明洪武年間起,陸續有中原地區的政治犯被流放至靖海,他們後來大多在此安家落戶,同時帶來了先進的生產經驗和優秀文化,使靖海迅速繁榮發展起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靖海象城
  • 外文名稱:jinghaixiangcheng
  • 別名:象城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惠來縣
  • 下轄地區:坂美、資深、前吳、葛山、大譚、月山、義湖、驛後
  • 政府駐地:靖海鎮驛後村
  • 電話區號:0663
  • 郵政區碼:515200
  • 地理位置:惠來縣境東南沿海
  • 面積:49平方公里
  • 人口:81021(2008年數據)
  • 方言:惠來腔潮州話(東片)
  • 氣候條件:亞熱帶
  • 著名景點:石碑山燈塔、客鳥尾石筍、古城牆
  • 車牌代碼:粵V
象城介紹,如今的象城,

象城介紹

為抗擊倭寇入侵,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靖海所奉旨建城,歷13年始成,清康熙三十八年巳卯(1699)朝廷撥款重修,雍正五年丁末(1727)又修,使之固若金湯。城牆周長501丈,牆高1丈4尺,城牆兩邊系條石壘築,中夯灰土。灰土乃砂及貝殼火煉而成,堅固無比,歲月愈久,其固愈堅。城牆上布滿垛口,垛上有望孔,城牆內側設跑馬道,跑馬道路面距城牆約1.8米,垛口和望孔距跑馬道路面約1.5米。
靖海城設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城門上均勒石銘寫牌匾:東曰“表海勝概”,西曰“靖海安瀾”,南曰“化捷趨虞”,北曰“萊鑰永固”。4個城門均設有瓮城,每個瓮城面積約300多平方米。當倭寇入侵時,守衛兵士詳裝不敵,放敵進入瓮城之後,立即將瓮城內外二門鎖住,恰好“瓮中捉鱉”!昔時瓮城外均有水池,乃掘土築城牆時所留。水池有二大功能:一為防衛,當敵人來侵,水池乃第一道護城屏障;二為蓄水,靖海淡水十分珍貴,水池所蓄之淡水,可供軍民及牲口食用,有時還可引水池之甘霖灌溉農作物。
靖海背枕丘陵,面向南海,境內少平原,多沙灘。發源於金剛山的學地水、徑口水、大山水、頭徑水四流匯集注入附近的獅石湖,緣靖海鎮區而過,出靖海港,納入南海。海灣石與石碑山形成靖海鎮崎角,中間凹入,海外風浪滔滔,海岸礁石縱橫密布,為惠來“東土屏藩”。古先賢有詩云:“甘南天泉水甜清,迭石秀麗鐘地靈;西湖架山藍天赤,東海寶塔水連天。客鳥奇峰迴音潤,南潭映月望海樓;金環玉坦護寶鼎,龍首聖地城隍宮。”此詩既道出了靖海的地形地貌,又描繪了靖海的 風光。
象城內,地勢中間突起,向四周傾斜,貌似覆鼎。建築物多為泥木結構平房和鋼筋混凝土結構樓房,西仁街、大中街、東大街、北大街四條街形成十字形,直通四個城門。1952年,南城門連城牆被拆除,北門、西門、東門連同部分城牆今猶存,約有600多米的城牆保存完好。此外還有一個城角樓,雖然有所殘缺,但卻原汁原味,原物原貌,古風猶存。

如今的象城

2007年,適逢盛世,靖海鎮黨政順應民心民意,將所存之600多米古城牆及東、西、北城門及城堡按原貌修葺加固,清理雜草垃圾,使之面貌煥然一新,同時又保留昔時古城風采。
如今,象城古城牆已成為文物保護單位。象城外,年產值20多億元的靖海電廠拔地而起,沿海岸線錯落有致展開的風電場,一架架風車迎風飛舞,蔚為壯觀。寬敞筆直的濱海長廊,閃爍的路燈、緩緩行駛的小轎車以及悠揚的漁歌,伴隨著象城人的輕盈舞步,輝映成一幅意境深遠、既古老又現代的生活圖景,象城人有感而發:“昔象城,今象城,今更象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