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都縣栗子鄉

栗子鄉是重慶市豐都縣轄鄉。1940年置栗子鄉。建國後仍置栗子鄉,1958年改栗子公社,1983年復栗子鄉。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城53公里。面積45.4平方公里,人口1.3萬。南江大橋至栗子灣公路與涪(陵)石(桂)公路相連。轄南江、雙石滾、建龍、聯合、金龍寨5個行政村和栗子一個社區居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豐都縣栗子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重慶市豐都縣
  • 氣候條件:山區氣候
基礎設施,自然資源,經濟建設,品牌建設,地圖信息,

基礎設施

栗子鄉自古屬邊遠高山地區,交通不便,經濟落後,1949年底解放,在以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領導下,經過減租、退押、土地改革,生產得到發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文化教育開始普及,推行農村家庭聯產責任制以來,糧食產量不斷增加,勞動力轉移,外出打工人數逐年擴大,現金收入上升,絕大多數家庭有電視機,土木房改為磚制房。2004年全鄉生產總值2088萬元,比上年增加148萬元,糧食產量7290噸,人均產糧571公斤。村民年均純收入1805元,引資到位100多萬元,硬化街道100米,完成鄉、村、社公路32.6公里,其中豐石公路到栗子寨水泥硬化寬6米,長10.5公里,實現了村村社社通公路。

自然資源

西臨三建鄉的雙鷹河,東接暨龍鄉的暨龍河,北鄰龍河鎮的龍河,構成天然的護寨河,金龍寨海拔1428米,四周環山,峰巒聳翠,綠樹成蔭,美麗富饒,構成韻味十足的生態屏嶂,放眼眺望,可欣賞張獻忠路過的的青龍洞,搞清英雄秦良玉的行宮楓香塘;川東神兵運動的法緣寺,石達開駐兵的斷頭壩,使這片宏偉的古寨成為千百年來凝聚無數英雄都到寨上試比高,成了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歷代達官貴人、大商名流戰亂避風港與消暑勝地,涪陵市盧氏,豐都縣城戴亦樵、周鴻謨、張盛齋、何渭濱在栗子購買500多畝。

經濟建設

栗子鄉海拔300-1425米,南高北低,三面環河,一面懸崖,獨立成寨。因山脈走勢,光照時間長,能促進植物葉綠素的合成;因地形呈立體形,海拔高低變化突出,形成晝夜溫差大,能很好提高植物澱粉質量;更為得天獨厚的是,栗子鄉全是泉水灌溉,沒有任何工業源污染。傳說栗子鄉大米是朝廷貢米。1999年,鄉政府將黑白兩品種大米送中國農業部稻米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鑑定,結果黑大米明顯優於國內2008年最好的黑珍米,白大米與世界上最好的泰國頂級香米相當。
發揮地理和品質的優勢,栗子鄉把發展優質大米作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建立起了兩個無公害優質稻基地2358畝,運用在農田內安裝頻振式殺蟲燈誘蛾殺蟲新技術,減少或不施用農藥,降低生產投入、提高大米品質。2004年,栗子鄉基地稻田沒灑一滴農藥獲得了豐產,減少農藥投入5萬多元,並且起到了良好的生態環保作用。
栗子鄉大米的高品質和無公害,獲得了廣大人民的青睞,許多農民的水稻還在田裡已被客商訂購一空。雖然每公斤大米高於普通大米1.2元,仍供不應求,農民每畝淨增80元。據悉,栗子鄉平均每戶年大米收入在4000元以上。
為做大優質大米這一產業,栗子鄉正積極申報科技扶貧項目,擴大無公害優質稻基地面積,力爭2008年在全鄉11808畝稻田全面實施頻振式殺蟲新技術,全面提高大米品質,增加農民收入。

品牌建設

2004年,栗子鄉強化措施,著力打造精品“栗子大米”品牌。
栗子鄉因生產優質稻“栗子大米”而聞名全縣乃至周邊區縣。但2008年來,由於農民忽視良種、良法,致使“栗子大米”在外來品牌米的衝擊下發展不快。2008年中央“1號檔案”出台後,栗子鄉黨委、政府極為重視,成立了領導小組,組建了科技隊伍,通過強化技術推廣提高大米品質,狠抓基地建設促進規模生產,著力打造精品“栗子大米”品牌。為此,鄉政府嚴把品種關,大力推廣優質水稻種“宜香優”550畝、“川香優”300畝、“金優”4000畝。全鄉擬建兩個綠色無公害優質大米基地,從選種、栽植到收割都由鄉農業綜合服務站派出技術人員深入田間精心指導,改變傳統的種植方法,提高種植效益。在管理上,嚴格按照“綠色、環保、質優”的標準,採用雷射防蟲技術,杜絕施用農藥。在正值水稻管護季節,栗子鄉處處一片繁忙景象。鄉里成立的機灌組、農技組奔赴各村、社,提供優質服務,指導農業生產。據有關人士估計,2008年栗子鄉大米可望增產400噸以上,農民增收120萬元以上。

地圖信息

地址:重慶市豐都縣栗子鄉政府(南栗路南100米)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