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臺鹽業遺址群

豐臺鹽業遺址群

豐臺鹽業遺址群,位於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是周代、漢代和金代時期的鹽業遺址,面積超過5公里,發現西周早期鹽業遺址2個,東周鹽業遺址35個。對鹽業遺址群系統的考古調查,填補了渤海南岸地區東周時期鹽業考古的空白,對研究齊國規模化鹽業生產水平具有重要意義。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豐臺鹽業遺址群
  • 級別批次: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位置: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
  • 批准文號:國發(2013)13號
  • 編號:7-0241-1-241
  • 時代:周、漢、金
建設沿革,文物遺存,文物價值,文物保護,

建設沿革

豐臺鹽業遺址群,位於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是周代、漢代和金代時期的鹽業遺址。
首先,1980年第二次文物普查時,曾調查過央子的鹽業遺址;其次是2006年,省考古所和北京大學聯合搞了一個古代鹽業遺址的課題,曾經在央子一帶發現了13個遺址點。2011年10月至11月,濰坊市文化局、濱海經濟開發區宣傳文化中心、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聯合組成了文物普查隊,對濱海區央子街道轄區進行了普查。
豐臺鹽業遺址群

文物遺存

中國古代製鹽始於五千年前古時的人並不將天然鹽看做是鹽,而稱之為鹵。中國製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幾乎與史籍上的華夏文明同步。根據鹽的來源,中國古代的鹽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岩鹽等幾大類。
豐臺鹽業遺址群
東周鹽業遺址多以群的形式出現,每處遺址群大約由三十處遺址組成,每個遺址規模都在2萬平方米左右,似乎存在著某種規制。文化堆積厚0.5米左右。遺址地表和現代排水溝斷面上均見成片、成堆的製鹽工具――小口圜底厚胎瓮、大口圜底薄胎罐形器碎片。這兩種器物燒制堅硬,形態較大,高50-100厘米,內壁均拍印方格、菱形、圓形等幾何紋飾。遺址內還見生活器皿如陶鬲、釜、豆、盂、盆、罐、壺等和生活垃圾如文蛤、青蛤、蜆等。
在每個鹽業遺址群內都發現了鹽井、沉澱坑、鹽灶等製鹽遺存以及鹽工墓地。鹽井口徑4-5米,深3米以上,口部較大,下部井周壁暴露出用植物莖葉編制的井圈,井底部亦鋪墊植物莖葉。井圈便於滲透和淨化滷水。井內上部為成層的淤土堆積和生產、生活垃圾,下部為黑灰色淤土淤沙。

文物價值

2009年10月至11月,文物普查隊在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央子街道發現4處由100餘個古代鹽業遺址組成的大規模鹽業遺址群,其中,龍山文化遺址1個、商代至西周早期遺址14個、東周遺址86個、金元遺址8個。東周時期鹽業遺址分布最為集中、規模最大、數量最多。
目前,僅在東西長16公里、南北寬3公里的範圍內,就發現了韓家廟子、固堤場、豐臺和西利漁等四處大型古代鹽業遺址群。這些遺址群間距2至4公里。其中,韓家廟子、固堤場、豐臺遺址群保存較好。
據文獻記載,東周時期,渤海南岸地區是齊國乃至全國著名的鹽業基地,齊國還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實行了“食鹽官營”制度:包括食鹽的民產、官徵收、食鹽官府專運專銷、按人口賣鹽徵稅等制度。這次調查所發現的規模巨大的戰國時期鹽業遺址群,為齊國的鹽業生產提供了重要考古依據。結合以往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必將對《管子》等文獻所呈現的齊國規模化鹽業生產水平、製鹽方式、起始時代甚至相關文獻的形成年代等問題有更深入的了解。

文物保護

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